本书是罗志立一生重要文献中选出32篇已发表的文章,编成罗志立选集出版。选文注重当时立论较早并有创建的、在指引油气勘探实践上得到验证的、在学术领域具有前瞻性的、在中国油气勘探史上仍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分为(一)中国板块构造和含油气盆地;(二)中国地裂运动和勘探实践;(三)中国型(C-型)俯冲和前陆盆地;(四)其它文献等四部分编辑成书。本书是对罗志立一生的总结,其访谈录部分对于一位老地质工作者长期不懈的工作做了总结,值得后人学习。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本书是罗志立一生重要文献中选出32篇已发表的文章,编成罗志立选集出版。选文注重当时立论较早并有创建的、在指引油气勘探实践上得到验证的、在学术领域具有前瞻性的、在中国油气勘探史上仍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分为(一)中国板块构造和含油气盆地;(二)中国地裂运动和勘探实践;(三)中国型(C-型)俯冲和前陆盆地;(四)其它文献等四部分编辑成书。本书是对罗志立一生的总结,其访谈录部分对于一位老地质工作者长期不懈的工作做了总结,值得后人学习。
罗志立教授一生参与了新中国石油地质勘探事业的发展,毕生致力于中国油气勘探事业。1948年求学于重庆大学地质学系,1953年调至四川石油局工作,1980年再至成都理工大学石油地质系任教,几经风雨,不改初衷。其学术思想主要为中国板块构造和含油气盆地研究,并围绕四川盆地找油找气为基础以至全国远景开拓。以小见大,知微见著,从小小的一块玄武岩研究开始,最终形成其地裂运动理论。罗老师一方面非常重视基础地质的研究,一方面也注意与石油勘探的实际相结合,让理论指导实际勘探寻找有利领域和区带,在四川盆地见到实效。同时又把实际的勘探成果补充进理论中,进一步推动理论的发展,因此使得其学术研究既有前瞻性也有实际应用于石油勘探的可操作性。
罗志立教授一生著作颇丰,从如此之多的论著中选出本选集文章是一件颇费心思之事,最终选人本书的文章主要体现了罗老师及其学生在四个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①中国板块构造和含油气盆地;②中国地裂运动及其勘探实践;③中国型(C-型俯冲)和前陆盆地;④其他具开创性的研究成果。选文中数篇都是研究体系的开篇之作,对于学习和研究其学术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的意义。部分选文选择了他的学生的相关研究,表明其研究的延续性。论著中提出的“中国地裂运动”论点,不仅得到了黄汲清、郭令智院士和许多专家的肯定和支持,并用以指导四川盆地油气勘探实际,在发现普光、元坝、磨溪一高石梯等大气田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指引作用。另外提出的“C-型俯冲(中国型俯冲)”论点,也得到了王鸿祯、李德生、任纪舜等院士的赞赏,为中国中西部陆相盆地动力学研究方面提供新知,并对20世纪90年代实施的“稳定东部、发展西部”国家战略决策有重要作用。当我们打开这本选集,用心去阅读里面的文章,会为罗老师超前的思想所触动,会为一代石油地质人认真的工作态度所震动,更为其“不唯上、不唯洋、只唯实”严谨的科学精神所感动!
罗老师一生笔耕不辍,直至86岁高龄仍发表有<四川盆地工业性油气层的发现、成藏特征及远景》(2013年,天然气工业)一文,是对四川盆地找油找气的综述和展望。此后虽然不亲身写作,但仍然关心学术的进展并为后辈研究出谋划策,这种奋斗终身的精神确实值得我们学习。罗老师更为重要的是诲人不倦,极喜提携后生,不仅对自己的学生毫无保留的传授知识,对于向其请教的其他学子们也是不吝指教,尽其所能,展显大师风范。对他的学风和成就,可用1994年他主编的《龙门山造山带的崛起和四川盆地的形成与演化》专著中,二位老院士题词来概括。如黄汲清院士题词“勇于探索、努力创新,贡献可贵、有益同仁”;翁文波院士题词“为地质事业添砖加瓦,为石油勘探鞠躬尽瘁”。
书短言长,以诗一首赞恩师及报三春之晖:
罗老风雨九十载,石油战线六八秋;名启中国板块论,身应地裂运动殊。
陆内俯冲显观点,扬子塔里木相连;老骥伏枥壮心在,桃李不言育后人!
刘树根 宋子堂 雍自权 孙玮
2016年7月
目录
第Ⅰ部分中国板块构造和含油气盆地
Ⅰ-1扬子古板块的形成及其对中国南方地壳发展的影响罗志立(3)
Ⅰ-2试论中国油气盆地的形成和分类罗志立(13)
Ⅰ-3中国大陆纬向石油富集带地质特征罗志立(19)
Ⅰ-4四川盆地基底结构的新认识罗志立(24)
Ⅰ-5塔里木盆地古生界油气勘探新思路罗志立罗平刘树根赵锡奎李国蓉(32)
Ⅰ-6中国大陆构造形成和演化特征罗志立李景明刘树根李小军孙玮(39)
Ⅰ-7中国含油气盆地分布规律及油气勘探展望罗志立(66)
第Ⅱ部分中国地裂运动和勘探实践
Ⅱ-1中国西南地区晚古生代以来地裂运动对石油等矿产形成的影响罗志立(77)
Ⅱ-2略论地裂运动与中国油气分布罗志立(95)
Ⅱ-3The Emei Taphrogenesis of the Upper Yangtze Platform in South China Luo ZhiliJin YizhongZhao Xikui(101)
Ⅱ-4“峨眉地幔柱”对扬子板块和塔里木板块离散的作用及其找矿意义罗志立刘顺刘树根雍自权赵锡奎孙玮(117)
Ⅱ-5试解“中国地质百慕大”之谜罗志立姚军辉孙玮赵锡奎刘树根(124)
Ⅱ-6试论“塔里木-扬子古大陆”再造罗志立雍自权刘树根孙玮(130)
Ⅱ-7峨眉地裂运动观对川东北大气区发现的指引作用罗志立(138)
Ⅱ-8华南古板块兴凯地裂运动特征及对油气影响孙玮罗志立刘树根陶晓风代寒松(147)
Ⅱ-9兴凯地裂运动与四川盆地下组合油气勘探刘树根孙玮罗志立宋金民钟勇田艳红彭瀚霖(156)
Ⅱ-10中国地裂运动理论与实践综述刘树根罗志立雍自权赵锡奎孙玮李智武冉波宋金民杨迪(166)
第Ⅲ部分中国型(C-型)俯冲和前陆盆地
Ⅲ-1试论中国型(C-型)冲断带及其油气勘探问题罗志立(207)
Ⅲ-2试论龙门山冲断带大陆科学钻探选址问题罗志立刘树根(214)
Ⅲ-3龙门山造山带崛起和川西前陆盆地沉降罗志立龙学明(222)
Ⅲ-4评述“前陆盆地”名词在中国中西部含油气盆地中的引用罗志立刘树根(235)
Ⅲ-5中国陆内俯冲(C-俯冲)观的形成与发展罗志立刘树根雍自权赵锡奎田作基宋鸿彪(245)
Ⅲ-6中国前陆盆地特征及含油气远景分析罗志立李景明李小军刘树根孙玮(254)
Ⅲ-7四川汶川大地震与C-型俯冲的关系和防震减灾的建议罗志立雍自权刘树根孙玮邓宾杨荣军张全林代寒松(265)
第Ⅳ部分其他文选
Ⅳ-1四川盆地南部三叠系地层时代划分的意见罗志立(279)
Ⅳ-2川中油区下侏罗统的储油条件罗志立王宓君(283)
Ⅳ-3国外天然气成因的研究及对四川勘探实践的意义罗志立赵幼航曾志琼(286)
Ⅳ-4中国南方碳酸盐岩油气勘探远景分析罗志立(297)
Ⅳ-5再论“中国陆相生油二元论”罗志立(299)
Ⅳ-6四川盆地基准井勘探历程回顾及地质效果分析罗志立孙玮代寒松王睿婧(305)
Ⅳ-7四川盆地工业性油气层的发现、成藏特征及远景罗志立韩建辉罗超罗启后韩克猷(310)
Ⅳ-8略论中国大陆构造演化与大中华民族精神发展的相关性罗志立(324)
附录罗志立主要论著目录罗志立(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