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有数人家(金庸和他的家人们)》简介:“ 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海宁査氏家族五百 年来的历史与传奇,辉煌与落寞,在金庸身上有着深 深的印痕。这既成就了金庸的儒雅,也造就了金庸的 孤独。他的内心世界几乎不为人所知,他的隐私就像 一座城堡。
《江南有数人家(金庸和他的家人们)》作者蒋连 根从家族史的角度,深挖细掘,几乎访遍金庸所有家 人及其亲朋故旧,为读者悄悄打开了一扇金庸隐秘世 界的小窗。
海宁老家的故事儿
龙风呈祥
龙山花溪
金庸旧居“赫山房”
爷爷们的旧事儿
“烟波钓徒”查翰林——世太公查慎行
野戍风凄六月秋——叔太公查嗣庭
“东山钓史”奇遇——伯太公查继佐
身在书生壮士间——世叔公查舁
丢官不低头的丹阳知县——祖父查文清
爹妈的那些事儿
被冤枉错杀的大地主——父亲查懋忠
本是徐志摩的堂姑妈——母亲徐禄
儿时玩伴小丫环——继母顾秀英
让金庸迷上武侠的“女侠”——姑妈查玉芳 海宁老家的故事儿
龙风呈祥
龙山花溪
金庸旧居“赫山房”
爷爷们的旧事儿
“烟波钓徒”查翰林——世太公查慎行
野戍风凄六月秋——叔太公查嗣庭
“东山钓史”奇遇——伯太公查继佐
身在书生壮士间——世叔公查舁
丢官不低头的丹阳知县——祖父查文清
爹妈的那些事儿
被冤枉错杀的大地主——父亲查懋忠
本是徐志摩的堂姑妈——母亲徐禄
儿时玩伴小丫环——继母顾秀英
让金庸迷上武侠的“女侠”——姑妈查玉芳
枪声引来异国情缘——姑父蒋百里
兄弟姊妹的亲情事儿(上)
“情比金坚”手足情——哥哥查良铿
代哥当上董事长——大弟查良浩
唐山大地震的逃生功臣——小弟查良钰
“军官太太”的遭遇——大妹查良绣
纠偏专家的“莲花仙子”——小妹查良璇
痴情守望旧居六十年——同父异母的弟弟查良楠
兄弟姊妹的亲情事儿(中)
“观化乐天”的“查活佛”——堂哥查良钊
自称“渺小”的大法官——堂哥查良鉴
梦回大观园的五小姐——堂姐查良英
兄弟姊妹的亲情事儿(下)
钱学森的“童养媳”——表姐蒋英
“两弹一星”的幕后功臣——表姐蒋华
自诩“图书管理员”——表哥蒋复璁
三个老婆的家事儿
不愿走断桥,也该走走查家桥——第一任妻子杜冶芬
香港回归了,我跟你回查家桥去——第二任妻子朱玫
离得这么近,我多想跨过这座桥——第三任妻子林乐恰
儿女们的往事儿
最具父亲遗传却为情自缢——大儿子查传侠
撇开老爹开餐馆——次子查传倜
从加拿大归来的“小龙女”——长女查传诗
焉知余之乐的画家——次女查传讷
参考书(篇)目
后记
龙凤呈祥 金庸原名查良镛,1924年3月lO日(农历甲子年二 月初六)出生于浙江省海 宁县龙山里(现袁花镇新伟村)的赫山房,是海宁查氏 第22代孙①。海宁查氏自第 七世起,字辈为:“秉志允大继嗣克昌,奕世有人济 美忠良。传家孝友华国文章, 宗英绍起祖德载光。”②金庸是“良”字辈。
1995年2月,查良镛在给江西婺源县浙源乡查传 宦的信中自称族叔,称对方为“传 宦族侄”,并对他说:“据长辈所言,我家的确于早 年自婺源迁浙江海宁,故我们 应是本家。”③ 查姓,出自姜姓,为炎帝后裔。北宋太祖乾德元 年(公元963年),查文徵隐居 徽州婺源城西查公山,他是婺源查氏一世祖。
清光绪六年(1880年)编纂的《海宁查氏族谱》卷 二《世次初集》记载:查均 宝又名瑜,号仁斋,为查氏得姓以来的第六十七世孙 ,其于元至正丁酉年(1357) 自婺源至嘉兴,复迁海宁龙山之东南。
650年前,也就是元朝末期的公元1357年,反元 斗争风起云涌,年轻气盛的朱 元璋率兵“东征西伐”,屡屡获胜,不断为后来的称 帝扫清障碍的同时,皖苏一带 也变成了人间地狱,那里兵荒马乱,民不聊生,饥民 遍地。
就在这一年,查氏十七世查士睿的老母病故,无 钱安葬。他不得不连夜背起母亲, 赶向村口河边,准备将母亲葬在那里。但他极度疲惫 ,体力不支,还没等好好在河 边巡看一番,就和母亲的遗体一起跌倒在地。于是, 他就地挖了一个坑,将头朝下 脚朝上的母亲葬于此处。后来,一位风水先生看过此 地,大赞它是一块难得的风水 宝地,还将查士睿无钱厚葬老母的“无棺葬”、“颠 倒葬”,说成是恰到好处的“庇 荫后人、发家致富”的幸运之举。风水先生还告诉查 土睿:鱼儿归大海,岂能困山中。
这给了查士睿进一步启发。
元末明初,查士睿和儿子查瑜,为躲避战乱,决 定走出大山。父子二人带着一 家老小,离开了久居多年的婺源县浙源镇凤山村,来 到了浙江的新安江,沿着新安 江至钱塘江的水道顺流而下,漂流到了浙江嘉兴。后 来,查瑜在附近发现了一个叫“龙 山”的地方,它离嘉兴有几十里远,认为是一块风水 宝地。
查瑜选择龙山,不只是因为它同查瑜的故乡“凤 山”遥遥相对,颌首相望,且 合起来有“龙凤呈祥”之意,主要还是龙山像极了故 乡凤山。龙山自古文风鼎盛, 素有书乡之称,民风淳朴,与徽州凤山的风俗习惯相 近;龙山依山傍海,土地肥沃, 在农耕社会里,这就是最适合于休养生息的福地了。
这一切都有一种凤山的意蕴, 实为寄托乡思的绝佳之地。于是,查瑜在龙山麓一个 叫“秤钩弯”的地方结庐盖屋, 定居下来。① 查瑜为元代处士,饱习儒学,精通易经。初到龙 山,查瑜先以教书为业,一边“勤 恳耕作,敦睦乡里”,一边“以儒为业,诗礼传家” 。后来,他跟着当地人经营盐业, 家境渐渐富裕起来。父亲查士睿去世后,查瑜在龙山 西麓置地安葬,并返回原籍将 祖父祖母的遗骨迁来葬于此地。
查瑜的儿子查恕(字仲容),长大后跟随盐官的一 名游医学医,一心一意钻研医术,外号“查一帖”, 只要 一帖药就可治好病,且医德很高,经常为穷人免费治 病, 闻名江南。他深得明太祖朱元璋赞赏,被任命为太医 院国 医,获赏一品冠服。对此,《海宁查氏族谱》有记载 ,“明 洪武十一年(戊午、1378年),以医学征,诩圣躬效捷 , 拜郡守,固辞;授太医院正使,赐一品服加蟒玉,为 人所 忌,被陷暴卒。事闻(于明太祖),追治数人,赐祭。
”① 所以查恕虽以医术著称,并非科举出身,但他却是海 宁查 氏成为“文宦之家”的奠基人。
查氏家族深喑“学而优则仕”的魔力,几百年来 , 几乎每一代都有文人学士崭露头角,进入仕途者也大 有人 在。据《袁花镇志》记载,海宁查氏一族金榜题名为 进士 者20人,举人者76人。明永乐帝移都北京之后,京都 成 为风云际会、名扬四海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查 氏家 族不少人便北上进京,有几百人进入仕途封官加爵。
海宁 查氏在明代以“名臣”著称,在清代以“文魁”称誉 ,可 谓科甲鼎盛,人才济济,出类拨萃,是名副其实的“ 文宦 之家”。
关于查氏祖先,金庸曾说过:“中国的故事中有 ‘瓜 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说的是一种清廉之风。我 们姓 查的祖先之中,有一位叫做查道,宋朝人,他为人廉 洁。
有个故事常在儿童书中叙述,有一次他行路在外,途 中又 饥又渴,在路旁一枣树上采了些枣子吃了。为了偿还 枣树 的主人,他在枣树上挂一串钱,表示没有偷别人的枣 子。”②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