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降本与增效之间:跨域政务合作的组织行为逻辑》对话地方政府间合作文献,吸收工具性和合法性维度的影响因素,构建“跨域通办”“需求侧-供给侧”整合性解释框架,聚焦中国长三角、珠三角及其毗邻省份,包含155个地级行政区样本和11935个非定向“城市对”,创新式地从合作决策的三个层面——合作广度、合作联结和合作程度,剖析府际合作的生成逻辑。创新提出的合作决策三层面模型、“需求侧-供给侧”框架、授权型非毗邻合作模式及个别变量的测量方法可有效补充府际合作研究。
《在降本与增效之间:跨域政务合作的组织行为逻辑》立足中国地方政府跨域政务合作实践,聚焦“降本增效”主题,契合国家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政务服务的战略导向。研究选取长三角、珠三角等国家重大战略区域为样本,通过实证分析揭示合作机制,与“十四五”规划中“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等政策目标高度契合,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和政策敏感性。
序言一: 导师序言
王雪纯的博士学位论文主题,是在整体化政府的方向下地方政府机构之间进行政务服务合作。整体化政府的改革在我国有各种应用场景和表现形式,在政务服务提供方面比较多地表现为“跨域通办”“高效办成一件事”和“一网通办”等。2020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推进政务服务“跨省通办”的指导意见》,为在展开“跨域通办”提供了重要依据。“跨域通办”的改革举措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它是转变政府职能和提升政务服务能力的重要途径,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促进要素自由流动的重要支撑,对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跨域通办”的角度可以有许多种,王雪纯博士选取的是地方政府机构之间的自主性和让渡性合作,这有助于支持和解释“跨域通办”中范围拓展和效率提升的具体途径。在“跨域通办”中可以形成一种授权型双边合作方式,即“受理地”的政府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将收件权甚至初审权让渡给“收件地”的政府机构。授权型合作减轻或者免除了合作方的一些地方性管理成本,并有可能将合作范围超越毗邻扩展至更多的地方。王雪纯博士的论文从这一研究角度出发,对这类合作的因果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为优化地方政府机构之间的合作方式和改善政府的政务服务供给效能提供了理论支持。
王雪纯博士的研究具有扎实的实践基础。2020—2022年,她多次前往地方政务服务部门进行实地调研。在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和有关同志的指导下,她了解和熟悉了地方政府政务服务部门的工作流程,学习了地方政府机构间合作的相关资料。在基于实践的研究中,她不断改进和提升自己进行实证性和理论性研究的能力,发表了一系列有质量的学术文章,并最终获得第四届重庆大学“费孝通勤学奖”公共管理博士学位论文和清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的荣誉。对此,我由衷地感到高兴。衷心期望她在学术领域的征途上不断取得进步,继续产出更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政府的新要求,必须不断进行行政组织变革和行政方式的革新。在数字化和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中,整体化政府就是一个重要的目标。为此,我们需要不断消除不利于改革的制度性和意识性障碍,不断寻求和形成新的行政组织结构和政府政务服务的供给方式,为建成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而不断努力。
于安
2024年10月于清华园
王雪纯,女,汉族,出生于1992年5月。1992年5月出生于新疆阿勒泰市。2010年9月考入中国海洋大学大气科学系,2014年7月本科毕业并获得理学学士学位。同年9月进入东安格利亚大学气候变化专业攻读硕士学位。2015年9月毕业并获得理学硕士学位。2015年10月进入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政策法规部,任科研助理。2018年9月考入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攻读博士学位。2018-2019年度、2020-2021年度和2021-2022年度共获3次清华之友奖学金。2023年获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清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等荣誉。2023年1月博士毕业并获得管理学博士学位。2023年2月入职西交利物浦大学西浦智库,任助理教授。研究方向是府际合作、区域发展和政策过程。
目录
第1章导言
1.1研究缘起
1.2制度背景
1.3问题与意义
1.4概念界定
1.4.1地方政府间合作
1.4.2政务服务通办
1.4.3异地可办授权
1.4.4合作广度、合作联结、合作程度
1.5研究设计
1.6本书结构
第2章文献综述
2.1地方政府间合作实践样态
2.1.1府际合作
2.1.2国内府际合作
2.2府际合作理论对话
2.2.1ICA框架及其衍生理论
2.2.2新制度主义及其衍生理论
2.3府际合作多层面行为决策
2.3.1合作广度
2.3.2合作联结
2.3.3合作程度
2.4中国情境下的地方政府间合作研究
2.4.1中国地方政府间合作研究范式
2.4.2中国府际合作对话理论
2.4.3中国府际合作行为决策的多层面探索
2.4.4缺口与补充
2.5本章小结
第3章理论建构与研究假设
3.1总体研究框架
3.2跨域政务合作: 需求侧—供给侧框架
3.2.1需求侧
3.2.2供给侧
3.3跨域政务合作的三个层面
3.3.1合作广度
3.3.2合作联结
3.3.3合作程度
3.4主要研究假设
3.5本章小结
第4章研究设计
4.1整合式混合研究设计
4.2研究对象与数据情况
4.2.1研究对象
4.2.2原创数据库: 城市政务服务通办数据库
4.3定量研究: 基于城市个体视角和城市配对视角
4.3.1个体视角检验合作广度
4.3.2配对视角检验合作联结与合作程度
4.4定性研究: 过程追踪
4.5本章小结
第5章跨域政务合作广度的组织行为逻辑
5.1个体视角下的合作广度
5.2研究方法
5.3变量测量
5.3.1被解释变量
5.3.2解释变量
5.3.3控制变量
5.4实证结果
5.5稳健性检验
5.5.1排除因果倒置
5.5.2异质性分析
5.5.3排除竞争性解释
5.6本章小结
第6章跨域政务合作联结的组织行为逻辑
6.1无向配对视角下的合作联结
6.2研究方法
6.3变量测量
6.3.1被解释变量
6.3.2解释变量
6.3.3控制变量
6.4实证结果
6.5稳健性检验
6.5.1排除因果倒置
6.5.2异质性分析
6.5.3排除竞争性解释
6.6本章小结
第7章跨域政务合作程度的组织行为逻辑
7.1无向配对视角下的合作程度
7.2研究对象
7.3研究方法
7.4变量测量
7.4.1被解释变量
7.4.2解释变量
7.4.3控制变量
7.5实证结果
7.6稳健性检验
7.6.1排除因果倒置
7.6.2核查遗漏变量
7.6.3异质性分析
7.7本章小结
第8章降本与增效: 跨域政务合作的逻辑转换机制
8.1政务服务跨域通办案例选取
8.2政务数据治理的组织结构与政策沿革
8.3通办合作流程
8.3.1前期对接
8.3.2通办步骤
8.4合作三个层面的逻辑转换机制
8.4.1整体分析
8.4.2城市个体的合作行为决策
8.4.3二元“城市对”的合作行为决策
8.5本章小结
第9章结论与讨论
9.1主要结论
9.2理论贡献
9.3政策启示
9.4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调研记录汇总表
附录B半结构化访谈提纲
致谢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