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医生这份职业自有其独特之处。它会让你亲历和见证生命历程的奥秘:出生的奇妙、死亡的困惑以及在痛苦中寻求意义的奋力抗争。医患之间会产生一种直接的亲密关系。生死面前,人性的每一面都无所遁形。而一名医生的个人经历与经验也远远超出临床医学的范畴,因为他遇到的每一个患者从来都不只是某一种疾病或生理紊乱本身。医患之间经历的种种其实是数不清也讲不完的人生故事。
有人说文学的主题可以划分为两大类:或远离故土,踏上征途;或村里来了陌生人。这种一分为二的方式自然过于笼统和简单,但它又透露出些许真理。可以说,医学恰好将这两大主题熔于一炉:患者踏上征程,在这未知旅程中陪伴在侧的就是他的医生;村里来了陌生人,这陌生人便是疾病一个打破了日常生活的不速之客。前路漫漫,去往何方? 结伴而行的两个人会有什么样的变化?最终,这个陌生人是被成功地驱逐出境还是在某种程度上被制服?每一则故事就此便有了它截然不同的戏剧性。在诊断和治疗的过程中,作为医生,我们目睹过平静的胜利和艰难的失败,也见证过对爱的考验和对信仰的质疑。人生如斯,喜忧参半,勇敢与怯懦并存,痛苦与快乐并行。
本书收录的文章内容涵盖了以上提及的种种状况。文章的作者是一群刚入行的医学院学生。他们恰好处于一个特殊的位置:既不是毫无医学背景的大众群体,也不是业已取得行医执照的正式医生。当他们踏进医院开始初次实习,在接触到真实的患者时,他们不仅要学习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且还要深刻体会如何与患者相处,由此逐步形成自己的行医之道。回顾实习的这段经历,他们以坦诚的笔触记录了患者的困境及其内心的挣扎。有意思的是,他们的自我怀疑与担忧反而让我们有了一种踏实感,因为最好的医生往往都是具有极强的自我反思意识的人。与此同时,我也为他们逐渐出现的自我而感到欢欣鼓舞。因为只有具备足够强大的自我,医生才能在面对让人心力交瘁的可怕疾病时既不畏惧也不退缩。
当我还是一名医学生的时候,没有像他们现在这样的机会书写自己的实习经历,或者说进行深刻的自我反思。三十年前,人们很少会花时间和精力去关注一名初入病房的医学生在面对患者时的个人情绪和感受,所有的重点都放在如何获取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层面的知识上。评判一名医学生在实习期间是否合格的标准也完全取决于他能否准确地解释患者的病情并提出可行的治疗方案。医术精湛与否当然是评价一名医生的首要条件。然而,如果一名医生不能探究患者的心理,不能让患者感受到关爱,那么彰显行医神圣使命中的重要一环也便丢失了。
同样地,在三十年前,医生面对患者时也很少留意自己的言行。事实上,医生个人的言行举止会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长久的影响。医学院的学生通常会很快习得一种程式化的表达方式,例如您的症状符合心肌缺血的表现根据我们的治疗方案,您最好切除腺癌辅助化疗对症状的缓解率可高达50%,等等。这种充斥着专业术语、听上去冷冰冰的表达往往是行业要求,因为它明确、完整,有利于同行间进行交流。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样的表达不仅含义不明,而且还阻碍了患者的进一步理解或与医生进行深入交流的可能。医生也因此丧失了了解患者的价值观或个人信仰的机会,而这一点恰巧是促使患者选择自己心中最佳医治方案的根本。实际上,医生有必要对患者详述病情,因为生病不只是一个人的肠、胃、肝等脏器出了问题,还会波及一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面对生病的现实,诊断与治疗通常是患者开始观照个人情绪的第一步,也是处理生病对其社会生活的影响的第一步,是医患双方就如何应对疾病进行对话的第一步。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真正的对话少之又少。
我想,医疗行业的从业者书写自己与患者之间的故事可以让我们重拾一种最自然的语言表达既具备专业的精准性,又贴近普通人的情感认知。这样的书写有助于让医生走下专业的神坛,以一种更贴合人心的方式检视我们身心内外的世界。
医学界的整体氛围目前正在发生转变。我们看重并书写医者的从医经历就是体现这种转变的一部分。阅读本书就是在证明这种书写所具有的价值。书中收录的文章内容涵盖了医学院不同学科的学生在其职业发展及个人成长关键时期的种种经历与情感体验。通过了解他们的所思、所得与所求,我们必将获益良多。
医学博士杰罗姆·E·格罗普曼
苏珊·波利斯,医学博士,乳腺癌外科医生,被评为美国顶级外科医生之一。
萨钦·杰恩,哈佛大学医学博士候选人。
戈登·哈珀,医学博士,儿童和青少年精神病学专家,哈佛医学院医患关系课程主任,并获得了波士顿儿童医院儿童精神病学科室颁发的优秀教学奖。
译者简介:
白瑞霞
资深译者,曾求学于兰州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在英美文学、性别研究与文化研究领域接受专业教育并从事相关学术研究。译著有《消失的人》《精英陷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