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管理智慧》着重从儒、道、法、兵四家与当今商业活动关系密切的思想展开,提炼一些管理之道,展示其中的管理智慧。本书彰显了孔子的执着追求、孟子的仁爱之心、老子的玄妙思索、庄子的逍遥放旷、孙子的足智多谋,并通过对其中管理智慧的解读,试图使读者获得虚怀若谷的胸襟、避免功利的启迪、零基思维的心态、提升感悟的捷径、用心思考的习惯、分享经验的作风,将运用中国管理智慧之妙,存乎一心。
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是一种文化的积累,当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其所蕴含的真谛就迸发出思想理论的火花,而这种火花通常会集中体现在该文化对人、对事的管理智慧上。管理智慧的火花表现形式并不一样,有的是显性文化的样式,浅显易懂;有的是隐性文化的内容,深奥晦涩。而不同的群体、个人由于文化背景、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的差异,对管理智慧的领会差异悬殊。深奥晦涩的学说和理论,内涵无穷,但应者寥寥,要引起大多数人的共鸣,并应用在更多实践场景中,把深奥晦涩的学说和理论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或方式表述出来就非常必要。 我们试图完成这一重要且令人快乐的事情,那就是把深奥晦涩的关于中国管理智慧的学说和理论,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或方式表述出来,从而使这些管理智慧能够在更多人之间传递,使这些智慧被快乐接纳、有效运用,如此我们也就乐在其中了。
任何时代的管理方式都是当时社会文化的一种反映。中华民族有几千年的文化积累,早已形成了基于深厚中国文化底蕴的管理智慧。它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亟须传承并发扬光大的。中国管理智慧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精气神,彰显了中华民族的魂与魄,它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当今世界正处于信息化、全球化时代,在科技的飞速发展中,人类感到前所未有的困惑,尤其是身处必须实施跨文化管理的现代组织之中的不同个体,对管理已经迷失了方向。2008 年出现的国际金融危机,使主要采用西方管理方式的不少跨国公司面临管理的困境,雷曼兄弟等百年老店纷纷破产,人们不得不对西方管理学进行再思考,同时也开始寻求符合当今时代的管理智慧。很多有识之士把目光投向了古老的中国。正如瑞典的汉内斯·阿尔文博士(1970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所言:“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 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当然,不仅是要回到传统中,同时也要浸润于当今时代。时代召唤中国管理智慧的发扬光大,时代呼唤对中国管理智慧的有效解读,从而建构中国式管理模式,把中国管理智慧与当代管理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建立文化自信,开拓中国管理智慧运用的新时代,这是撰写本书的目的所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管理文化资源,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就在于领会文化之精粹与现代管理之道,从而领悟中国管理智慧,为当代中国管理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服务,同时也为世界管理学贡献中国智慧。几千年来中国特定的社会存在,逐渐凝聚成一种相对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各种类型的组织运行有多方面的影响,我们身处其中,似乎又没有发现什么。“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笔者认为中华传统文化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汉字的阅读书写和用汉字思维;二是传统中国的家庭、家族、家国结构和伦理;三是“三教合一”的文化观,可以理解为“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四是理解和诠释宇宙的“阴阳五行”学说,以及在这套学说基础上发展出来的知识、观念和技术(中医、审美等);五是“天圆地方”的观念。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管理智慧对当代管理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一是重视人际关系,有助于中国企业文化“以人为中心”管理特色的形成,彰显了“天人合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等思想。二是重视道德教化,有助于确立优秀的价值观念来引导员工行为。三是“以义制利”思想,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义利观,有助于先利他后利己观念的形成。当然,中华传统文化也有不利于当代管理的消极因素。一是家国一体,家族伦理传统中的某些观念对企业的自主独立不利(官本位和政企不分)。二是极端的中庸思想制约人的进取精神(枪打出头鸟、人怕出名猪怕壮、不患寡而患不均)。三是过分强调群体意识,过分强调在群体背景下思考问题,不利于企业家大胆开拓创新。我们力图诠释中国管理智慧,并不是全盘托出中国古代的文化,而是希望用扬弃的方式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宏扬积极的、适用于当代的、富有强大生命力的中国管理智慧。
中国古代文化的产生基于中国古代的生产实践,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进步、不断丰富。儒家思想长期占据中国古代思想的主体地位,孔孟的“民本”“仁政”“义利”思想,以及“修齐治平”“选贤任能”“和为贵”等思想影响中国两千多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中国古代的生产方式不断转变,主流思想随之演进,表现为从孔学到孔孟之学,从传统儒学到“三教合一”的新儒学(宋明理学)。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领会其中的立身、立业之道,进而将其精华运用于当今企业等组织的管理活动中,就是对中国管理智慧的领会和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本书着重从儒、道、法、兵四家与当今商业活动关系密切的思想展开,提炼一些管理之道,展示其中的管理智慧。本书彰显了孔子的执着追求、孟子的仁爱之心、老子的玄妙思索、庄子的逍遥放旷、孙子的足智多谋,并通过对其中管理智慧的解读,试图使读者获得虚怀若谷的胸襟、避免功利的启迪、零基思维的心态、提升感悟的捷径、用心思考的习惯、分享经验的作风,将运用中国管理智慧之妙,存乎一心。
苏勇
2025年6月
苏勇
复旦大学教授、博士,复旦大学企业管理专业、东方管理专业博士生导师。
1994 年获得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目前担任复旦大学东方管理研究院院长,兼任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副会长等社会职务。
专业领域:企业组织管理、企业文化与伦理、品牌与消费者行为等。出版了《中国管理学发展进程 1978—2008》《现代组织行为学》《改变世界:中国杰出企业家管理思想精粹(一~七)》约三十本著作,发表了二百余篇论文。荣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一等奖”等多项荣誉。担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科研项目首席专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科重点项目等多项国家研究课题,并担任多家公司独立董事。
第一章 中国管理智慧的内修法则——修己
第一节 个人的自我管理
第二节 团队的自我管理
第三节 学习型组织的自我管理
第二章 中国管理智慧的领导模式——律己后施于人
第一节 领导与权力
第二节 关于领导的理论
第三节 中国管理智慧的领导模式
第三章 中国管理智慧的外炼模式——以天下为己任
第一节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
第二节 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表现
第三节 管理的道德准则
第四节 改善企业道德行为的途径
第四章 中国管理智慧的沟通技巧——赋比兴传信息
第一节 沟通的过程和方式
第二节 组织沟通
第三节 赋比兴的中国式沟通
第五章 中国管理智慧的知行之道——灵活圆通原则
第一节 知行观
第二节 外圆内方
第三节 灵活圆通
第四节 上善若水
第六章 中国管理智慧的谋略之道——求优势于现实
第一节 万事讲谋略
第二节 道家的谋略之道
第三节 儒家的谋略之道
第四节 兵家的谋略之道
第五节 纵横家的谋略之道
第六节 法家的谋略之道
第七章 中国管理智慧的天人合一——自然和谐发展
第一节 “天人合一”的概念
第二节 “天人合一”的自我管理
第三节 “天人合一”的组织和谐
参考文献
后记
历代志士仁人都践行着自强不息的自我管理精神,尤其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这种自我管理成为一种个人成功成长的模式。东晋名将祖逖听到半夜鸡叫,闻声起床习武练剑,他的自强不息式的自我管理,使其最终成就一番事业。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有一段话,翻译成现代文为:“周文王被拘禁羑里,推演了《周易》;孔子遭遇陈蔡的困厄,作有《春秋》;屈原被放逐,创作《离骚》;左丘明双目失明,才编撰了《国语》,孙子受了膑刑,著述兵法;吕不韦被贬徙蜀郡,世上才流传《吕览》;韩非被囚禁在秦国,才写有《说难》《孤愤》。”这些都是艰苦环境下自强不息的写照。
自强不息的自我管理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美德,已成为中华文化的生命元素,应当成为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中的动力之源,支撑我们奋发向上、奋勇前进、永不停息。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圣吉在其著作中提出了构建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其中之一就是自我超越。圣吉描述了实现自我超越的方法,其中必不可少的就是精神世界的解放,从而发现真实的自我、自强不息的自我。只有不断学习并付诸行动,才能持续实现自我超越。凡立志成才者都期望实现自我超越,凡追求卓越的组织都期望员工实现自我超越。然而实现自我超越可从传统的中国管理思想中找到自强不息的动力之源。
基于自强不息精神,个人自我管理包含六个方面的内容:积极探索、勇于竞争、不怕风险、敬业尽职、审时度势、勤奋不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