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极具实用价值的教师教研案头书,从“打破尴尬:走出教研误区”“找准定位:明确教研角色”“取舍有度:甄别教研问题”“聚焦课堂:抓住教研核心”“反思成长:强化教研动力”“合作共赢:共建教研天地”“坚持行动:走出教研新路”“有效移植:享受教研成果”八个方面,提供了教师有效教研的行动指南,描绘了教师专业成长精进的路线图。本书提供了大量实例和具体方法,有助于教师走出教研误区,提升教研能力,做教研的真正主人,享受教研带来的专业成长与教育幸福。
目 录
第一章 打破尴尬: 走出教研误区
第一节 教研的尴尬究竟怪谁 004
第二节 拨开教研的神秘面纱 008
第三节 焕发教师教研的热情 016
【教研感悟】我教研,我快乐 020
第二章 找准定位: 明确教研角色
第一节 教研应该各司其职 024
第二节 制度是教研的保证 044
【教研感悟】做教研的真正主人 049
第三章 取舍有度: 甄别教研问题
第一节 找准问题是教研的前提 054
第二节 思想深度决定一切 066
【教研感悟】教师也要有问题意识 073
第四章 聚焦课堂: 抓住教研核心
第一节 改造我们的备课 078
第二节 要学会听课评课 089
第三节 构建新型课堂 104
第四节 说说公开课 126
【教研感悟】关注自己的课堂 132
第五章 反思成长: 强化教研动力
第一节 何为教学反思 138
第二节 学会教学反思 145
【教研感悟】教学研究从反思开始 154
第六章 合作共赢: 共建教研天地
第一节 教研不是一个人的事 158
第二节 力求“同伴互助”的实效 163
第三节 在对话中共同成长 169
【教研感悟】一花独放不是春 174
第七章 坚持行动: 走出教研新路
第一节 有行动才会有变化 180
第二节 将行动落到实处 189
【教研感悟】最重要的是行动 201
第八章 有效移植: 享受教研成果
第一节 学会提炼教研成果 206
第二节 学会呈现教研成果 210
第三节 学会教研成果的推广和移植 225
【教研感悟】在研究中享受教育的幸福 231
后 记233
教研不是一个人的事
◎“同伴互助”的窘境◎
“同伴互助”是教师间深度对话的重要方式,旨在促进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同时,开放心态,加强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上的专业交流、协作与合作,共同分享经验,相互学习,彼此支持,携手成长。在教师群体中,思想、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交流与碰撞尤为宝贵,对提升整个教师群体的专业水平具有显著效果。然而,现实中的“同伴互助”常面临诸多挑战。
制约“同伴互助”落实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陈旧观念的束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人相轻”“同行是冤家”等观念,依然影响着部分教师,导致他们缺乏真正的沟通与信任,存在戒备心理,削弱了合作精神。在教研活动中,一些教师不愿虚心求教,认为同行会的自己也会,不愿向他人求助,以免被轻视。这种心态阻碍了“同伴互助”的有效实施。
教师能力的局限。教师对课程改革的目标和理论理解不够深入,导致在同伴交流中往往难以形成深入探讨的态势。例如,在研讨课活动中,教师各抒己见,但观点零散,缺乏深度,无法为后续教学提供有价值的思考和借鉴。这使得教师未能真正成为学习者和研究者,影响了“同伴互助”的效果。
评价体制的制约。一些学校仅以学生考试成绩来评价教师,并强化同组教师间的成绩比对,作为奖励依据。这种评价制度加剧了教师间的矛盾和竞争,导致教师不愿分享好经验,担心影响自己的成绩。这使得“同伴互助”成为负担和摆设,无法发挥应有作用。
准备不足的制约。互助活动缺乏明确的目的和计划,导致活动效果不佳。一些学校频繁开展教研活动,但缺乏明确主题和目标,教师无思考,活动效果自然不佳。久而久之,教师对这种所谓的“互助”教研方式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
管理不足的制约。部分学校领导缺乏团队管理能力,未能将教研组凝聚成一个团结、共享的团队,反而制造矛盾,影响合作氛围的形成。
时空局限的制约。教师工作繁忙,缺乏开展互助的时间;同时,互助活动多在办公室进行,易受干扰。为此,学校可考虑设置专用的“教研办公室”,为教研组提供一个安静、相对封闭的环境,以便更有效地开展“同伴互助”活动。
◎“同伴互助”的保障◎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前提。营造学校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学校领导的作用至关重要。很多学校领导心胸开阔,清正廉洁,有创新精神和开拓进取的决心,他们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不僵化、不死板,严格中蕴含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考虑教师的实际情况和心理需求,减少刚性的限制处罚,增加柔性的关怀尊重,同时经常组织开展教师们喜闻乐见的活动,让教师在活动中相互交流,沟通情感,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样,才能带出一支热爱学校、团结友爱、踏实工作的和谐队伍,使教师间积极主动的互助成为可能。这是一种领导的艺术。
领导还要关注和支持教师之间的互助活动。有的领导,也给教师们安排了一些所谓的互助活动,但只是落在表面。轻易看不到校长参加教师的论坛、听课评课、教学研讨等活动,这就给人以“虚假”的成分。为什么很多校长抱怨“集体备课”落不到实处?原因很可能在校长身上,在学校管理干部身上,作为领导,谁都不肯出现在教师备课的现场,只是教师之间懒散地、漫无目的地交流,教师参与互助活动的热情自然倍受打击。因此,领导在引导教师之间建立积极的伙伴关系的同时,也应经常参与教师的互助活动,并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积极的支持。“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领导的信任、支持和参与,都将对群体产生巨大影响,形成宽松和开放的氛围,建立起一种新的促进教师合作、发展的学校文化。
领导还要有识别教师的能力。每个人的年龄、经历、性格、气质等不同,也就决定了他与其他人交往的不同。“同伴互助”的参与主体是教师,如果合作的搭档与其不能脾气相投,可能互助的开展也面临障碍。一般来说,由学校安排的互助组多为同年级学科的教师互助组、以促进新手型教师教学技能提高为目的的教师帮扶组、由学校骨干教师组成的中心学习组等。同组同学科的教师之间或师徒之间交流的机会、时间和话题相对集中,开展互助的机会也更多,因此,作为学校领导,应精心考虑,合理安排、调配年级组、教研组、帮扶组等人员,使之形成知识、气质、性格、教学风格等互补的结构,因为差异是互助的动力。如果将两个性格内向、沉默寡言的人硬扯到一组,彼此之间开展合作互助的可能性就变得微乎其微了,即使勉强去做,效果也一定不理想。
时间和空间的保证是关键。要实现“同伴互助”,首先要有互助的时间。有的学校,安排了集体备课或听课评课活动,却没有统一调配时间,造成教师因自身工作安排不开而缺席或者参加过程不完整,直接制约了互助交流的效果。开展各种业务培训,都是主讲人滔滔不绝一讲到底,根本没有留下教师之间讨论、交流的时间,也使合作互助成为空话。因此,应给教师们安排固定的交流互助时间,从课程安排上提前作好准备。例如,保证每周 1小时以上的教研组交流活动时间,要以制度的形式确保其活动时间不被占用。学校应尽量优化教师工作时间,要减少不必要的会议和无关紧要的活动,把更多的时间留给教师合作。当然,时间保证更来自教师本身,除了学校做出的努力外,教师应有一种处处是“研究场所”,时时是“研究时间”的意识,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随时随地开展互助活动,拓展互助的时间和空间,不一定必须在专门的时间和地点进行。
传统的教研方式由于大多限于在校内进行,教师交流的圈子极其狭小,时间多被琐碎的工作所占据,场地的限制也使得不能有更多的教师加入到一次教研交流中,同时教师之间相对复杂的人际关系,也不利于互助行为的顺畅进行。这些因素,都大大妨碍了互助质量的提高。因此,学校可以充分发挥现代化设备的作用,利用网络资源解决这些难题。很多学校添置电脑等办公设备,建成了校园网,开辟教育信息平台、网上论坛等,为教师广泛合作交流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教师通过网络,可以提出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疑惑或困难,寻求帮助;可以就某个话题展开讨论,发表观点,提出建议;可以就各种各样的问题与专家或同行交流、咨询、质疑等,增强自己的理论水平;还可以在网络上与同伴一起进行设计教案、制作课件、选编习题等备课工作。如果觉得提出的问题过于尖锐,与同事、同行交流时有所忌惮,也可以采取匿名的方式,这样就可以放松地畅所欲言。即使到了假期,学校也能在网上组织教研活动。这样,“同伴互助”的对象既可是校内的任何一位教师,也可是校外的同行或专家,互助的时间既可在工作时间内,也可在工作之余,互助的地点由学校扩展到了网络这个无限大的空间。目前在教师群体中流行写“教育公众号”或者拍摄“教育视频”,这也是很好的方式,随时记录自己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所见所闻,谈谈自己的所思所想,既找到了一个与他人交流的良好平台,也丰富了教师的生活内容,有助于教师打破职业倦怠。
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想达成良好的协作效果,其核心是共同奉献。我们不能只强调个人的工作成果,更要注重团队的整体业绩,要通过每个成员的共同贡献,创造实实在在的集体成果,这样才会有自己的收成。要把个人的成功与集体的成功捆绑在一起。我们只有注重奉献,团结协作,才能扬己之长,避己之短,才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促进自己进步,从而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最终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成就自己的事业。
王福强,知名校长。先后出版《为师生赋能》《教育挑战与超越》《从教学新手到教学高手》《学校可以这样管》等多部教育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