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莫国夫基于丰富的教研和师训经历,从如何“洞见专业现实”“突破专业困境”“精进专业能力”“升级专业心智”“安顿专业生命”五个方面,层层进阶,回应了新时期教师专业发展的时代命题,构建了从专业思维迭代到专业生命觉醒与安顿的成长闭环,揭示了教师从“知识传递者”到“人性洞察者”“学习支持者”“自我发现者”的思维跃迁路径。本书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温度,是一份教师专业发展的行动指南,更是AI时代教师思维系统的升级地图。
目 录
第一章 如何洞见专业现实
今天,我们如何学习教育家精神 003
多一些系统性思维去理解现实 007
多一些复杂性思维去改变 011
真实让教育真正开始 014
以“混沌理论”理解教育工作 017
好的教育要从接受开始 020
理解学习者的真实世界 025
学困生“习得性无助”的理解与支持 027
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 032
什么是高品质的教育人格 036“以名家为师”的现象思辨 039
什么是高品质的课堂教研 041
好的教研社群需要共生思维 044
教育需要理想主义 047
第二章 如何突破专业困境
建设专业生活的“动词哲学”053
如何面对专业生活的失败 056
如何在内卷现实中突围 059
放下“应该”才能自由创造 062
多一份面对真实困境的勇气 065
多一些“柔性智慧”化解难题 068
突围惯性思维的“围城”071
尊重人性是解决问题的基础 074
闭环思维: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076
从“电梯思维”到“登山思维”078
从“小事思维”开始 081
去生成属于自己的问题 084
寻找自己的第二可能 087
过一种自我反思的专业生活 090
第三章 如何精进专业能力
专业的“护城河”从哪里来 095
坚持“长期主义思维”099
从“匠人思维”到“专家思维”103
从学生研究开始 106
以“用户思维”改进课堂 109
教育实践需要“反思性思维”112
追寻专业成长的“打击之道”115
建立专业世界的认知感 117
从“水平学习”到“垂直学习”121
以专业写作促进结构化思考 124
成为教学真实问题的研究者 128
在自主修炼中实现成长跃迁 131
在“不平衡”中发展专业能力 134
如何成为高手教师 137
第四章 如何升级专业心智
人工智能时代的专业化生存 143
看透本质才能应对挑战 146
教师的独立思考力从哪里来 150
以学习突破“认知之墙”153
努力提升思维的“水位”156
专业阅读的“外部视角”159
什么是高品质的专业阅读 161
阅读是最日常的精进 164
以写作推动专业成长 168
向《愚公移山》学什么 171
突围碎片化学习的困境 174
专业成长中的“商业思维”178
警惕成为“功能性文盲”181
成为善于思考的榜样 184
成为专业世界的“连接器”188
从“囚徒困境”到“竞合思维”190
第五章 如何安顿专业生命
把自己作为方法 195
塑造自己的“心流体验”198
多一些专业生命的定力 201
选择或者放弃 204
独处与闲暇 207
多与美好的事物相遇 210
让“业余爱好”为专业赋能 213
在读书中遇到更好的自己 216
在时间里,你必须有所热爱 220
探索优化专业生命的乐章 223
今天,我们如何学习教育家精神
教育家精神蕴含着教育的方向、力量和智慧。弘扬教育家精神是时代和未来的召唤。
学习教育家精神,首先需要有符合时代趋势的教育认知重构。
教育之所以称为教育,是因为其本身蕴含着长线的育人目标,是照亮人、成就人、摆渡人的事业。教师作为这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其工作最需要基于专业判断,而不是唯命是从、唯权威是从。
过去,教师曾被人贬称为“教书匠”,这“书”“匠”两字对“师”字的替代,意指教师只是教“书”的“匠”人而已,只要把知识教对、教好即可。当教师只为教书而行,意味着只关心学科知识本身,只关心学生学业成绩高低。教育其实已偏离其发端与存在的初衷。
从过去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三好学生”到今天的“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现代教育的核心价值就是不断追求人的完整发展、和谐发展。
学习教育家精神,需要把一代代中国教育家的优秀思想转化为新时期的教育认知和行动。近百年前,陶行知先生就已在这片土地上寻求“教育救国”之路,他的“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教学做合一”的方法,强调的就是教育应贴近生活,鼓励实践中学习。这和我们今天大力提倡的项目化学习、跨学科整合等学习方式的育人逻辑是相通的,强调的都是学生的动手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精神,关注的都是学生学会生活、适应社会发展的长线育人目标。
丘成桐教授在 2013年就提到创造能力是很多学生的短板。他说:“其实,无论做什么学问都非常辛苦,倘若只是为名,或只是为利,都不能走到最后。”有兴趣、能坚持、甘于忍受寂寞的人,才能成就一番大事业。脚踏实地的研究需要真正的感情投入来延续。这种“真正的感情”,必然会真正触动心灵,引发有意义的学习。
不可否认,今天我们的教育还存在着不少急功近利的现象,“每一个都重要”“一个都不能少”的现代教育理念还没有在教育行为上得到真正落实。即使是一些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患上“空心病”的也不在少数,评价单一让他们从小被剥夺了学习乐趣,本应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被困于考个高分进所好学校的目标。
当人们只相信当下的分数功利,不愿意相信和遵循教育的规律与科学时,事与愿违、南辕北辙的悲剧就会更多。
人的发展是整体、长期、缓慢、不可逆的,与之匹配的教育也应暗合这样的生长节奏。今天教育之所以是一个专业的领域,是因为其遵循着基本的规律和原理,有着不可违背的行事逻辑。教育只有回到发现人、成就人的轨道,才能激发学生来自心灵的内源性动力,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成为内心充盈的创造者。
破解教育“内卷”已是一个时代的命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建立符合时代趋势的教育认知,应该是我们今天学习教育家精神的第一步。
学习教育家精神,还需要加强教育教学能力的锤炼和锻造。
教师作为学生的示范者和引领者,其在教育智慧上应有高要求。学习教育家精神意味着教师要建设自己的专业良能,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胜任力。
英国华威大学教育专业荣休教授肯·罗宾森认为好老师有三个基本能力:“激发学生热情,让学生达到他们力所能及的最大限度;培养学生信心,帮助学生获取相应的技能和知识,使他们成为充满信心的、独立的学习者,将来能够继续提高他们的知识和专长;发挥学生创造力,允许学生试验、探究、提问,发展具有原创性思维的技能和性情倾向。”
在著名教育家佐藤学先生看来,教师实施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努力体现三大行动哲学:“首先是公共性。学校和课堂是公共产品,必须是开放的。其次是民主性。一个都不能少,每一个都重要。学生是学校的主人,教师是学校的主人,家长也是学校的主人。不管有多少的声音都能发出,都能被人听到并得到重视。最后是卓越性。努力攀登更高水平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在不断地挑战中达到更高的水平。”
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对“三次备课”的坚持就是追求卓越专业能力的生动例证:第一次备课,自己独立深入钻研,不参照任何名家教案或参考书;第二次备课,参照别人的备课,看看哪些是别人想到而自己没有思考到的,想想别人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吸纳别人的智慧,补充自己的教学设计;第三次备课在上课后,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写出课后反思,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于漪老师 60年写下百万字教学手记,这种对专业能力的孜孜以求,正是教育家精神最生动的注脚。
学习教育家精神,更意味着教师要建立专业信仰系统,自觉升华教育的价值意义。
人的复杂性,决定着教育工作的复杂性。在我看来,教师作为这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学习教育家精神还要坚守专业良知,建立自己的专业信仰系统。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从大处说,这样的良知应当体现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具体到日常的教学中,最重要的专业良知就是学科育人、课堂育人,充分体现国家要求的学科、课堂的教育性。在教育短视功利横行的当下,一位有教育家精神自觉的教师首先要警惕把学生当作工具,努力保护好自己专业良知的领地。
教师这个职业,看起来有自己固定的上升通道,比如二级教师上面是一级教师,一级教师上面是高级教师,高级教师上面是正高级教师。我们每个人似乎都在这架梯子上的某一级。但真正优秀的教师,很难用这样外在的身份标签定义。作为教书育人的工作者,优秀首先源于对教育朴素的信仰、对学生的全面接纳、对教育不良现象的不平和悲悯。
我十分认同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叶澜先生的话:“教师是育人的职业,作为教师,首先要自己活得像个人,才能对别人产生成人意义上的影响,一种真正成为人的影响。”
莫国夫,浙江省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师训干训科主任、小学语文教研员,正高级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长三角学科专家,浙江省莫国夫名师网络工作室主持人,课堂深度学习倡导者。获聘人教社统编教科书培训专家、多所高校和师训机构国培计划培训专家,浙教版小学语文统编教科书“快乐读书吧”总主编。出版专著《优秀教师的成长逻辑》《深度学习课堂的构建逻辑》,在各类专业杂志发表文章200余篇,在全国各地讲学数百场。
序
写给相信思维力量的教师
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我个人认为迫切需要两件“武器”:一是拥有直面现实问题的勇气,二是掌握更先进的专业思维。
思维方式是教师专业生活的方向盘和发动机,直接决定着教师专业发展的境遇和品质。从我20多年的教研和师训经历看,教师真正的专业成长,核心是专业思维的进化。
教育工作是问题密布的世界,每一天都有新的挑战。教师的专业发展,本质上就是在持续的“打怪”中不断升级。面对同样的专业事务,不同的思维方式会带来截然相反的结果。
先进的思维方式会让专业工作更有力量。我曾在《优秀教师的成长逻辑》的自序中写道:
思维决定行动的方向。对于每一位立志成为优秀教师的老师,我强烈建议坚持学习的“长期主义”,随时吐故纳新,建立起匹配教育新时代的思维框架,帮助我们摆脱各种低层次的勤奋和努力。这同时也是给学生的最好的示范和榜样!
教育是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的伟大事业。作为教师,既需要有“原点思维”,叩问“教育因何而来,为何存在”的“第一性原理”,又需要因应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在当下,尤其需要教师以“复杂性思维”破解“内卷”困境。
从我的个人经验看,阅读是打造专业内核、提升专业思维品质最具性价比的学习方式。因为阅读,我们能随时超越时空,向现实中难以接触到的高手反复学习。
大禹治水治的不是水,而是河道。从某种程度上说,专业学习有时读的不是眼前的书,学的不是眼前的事,而是学习、反思、内化高手教师理解、解决专业问题的思维网络。
2025年1月,《新课程评论》杂志刊发了杨志平编辑对我的个人访谈——《做学习和研究的长期主义者》,在访谈的最后,我阐述了阅读对我的专业生活,尤其是思维方式的影响。在您开读本书之前,我推荐您可先读读我的个人经验。
《新课程评论》:您刚谈到了自己的研究与写作,记得您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生命有限,我们要和一些更好的东西打交道。一本专业的好书,一个业内公认的经典课例,一位值得追随的前辈,反复读,读懂,读透,直到影响到你的学术话语和专业思维。”在从教治学之路上,有哪些书,对您的学术视野、思维方法、人格修养等方面产生过重要影响?
莫国夫:在我30多年的从教治学的道路上,的确有一些书和它们的作者对我产生过重要影响。
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是一本具有开创性的对教师生涯进行探索的书。可以说,是这本书点燃了我对教育事业的热情。“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第一次读到这样的语句,我有醍醐灌顶之感,至今仍可脱口而出。这本书还解决了我当时面临的一个大疑惑,那就是:医生和教师同样是面对人的工作,为什么医生的专业能力和从业时长基本上是正相关,而教师则不然?这本书给出的答案是:医生与教师的工作场景不同,教师是关起门来教学,而医生则是在众目睽睽之下工作。由此让我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尤其是课堂胜任力的培养有了新的认识。教师只有“打开教室的门”,更多地参与公开教学,才能在他人的观察评议中更全面地理解自己的课堂,更重要的是在同行的面前教学,会凝聚起教师全部的专业能量。但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执教教师与评议教师之间必须是安全的同僚关系。
此外,阳明心学对我的思维方式和人生的诸多选择影响很大。“心即理”让我懂得如何与自己、与外界讲和,在向内求中安顿自己的生命。“致良知”让我知道事上磨炼、成人才能成己。“知行合一”则是我专业研究的行动哲学,在不确定性中行动,在行动中寻找确定性。我确信“行动优于理论”。走一步,下一步才会浮现出来。所谓的“现场有神灵”,就是你持续行动,静待从量变到质变。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是我向年轻教师推荐最多的一本书。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工作的热爱,可以成为所有教师的精神导师。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对阅读及其重要性论述最多。阅读这本书,对于我的儿童阅读思想的形成影响巨大。我记得当时讲课,最后一张PPT一定是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之一。”
最后,我想谈谈迄今对我专业研究影响最大的佐藤学先生及其学习共同体理论。佐藤学先生的《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教师花传书:专家型教师的成长》等,凡是国内能找到的著作,我都反复阅读过。可以说,是佐藤学先生的学习共同体理论帮我打破了理解教育、理解课堂的天花板。他提出的建设以“倾听关系”为基础的课堂学习文化,让我真正理解了什么是润泽的课堂,由此也开启了我和团队对学习共同体理论进行本土的落地、转化的探索,并尝试建立起基于学习共同体的深度学习课堂的话语体系和操作系统。现在我们的研究已影响到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不仅是小学语文,其他学段和学科的教师也有很多参与其中。在这一研究过程中,我有幸结识诸多国内同道,从他们身上,我学到很多有益的东西。
《新课程评论》:再次感谢您的真诚分享,相信这些曾经照亮您的光芒,定能传递到更辽阔的远方。
专业学习就是用他人的思维方式锻造自己的思维方式。我现在回读这段访谈,依然感触颇深。
世界流动不居,时代滚滚向前。每一个时期教师的专业发展,都有新的时代命题。尤其是近年来人工智能的空前发展,已从实验室影响至日常的工作和生活。AI重塑教育图景已是现实。身处其中,教师唯有不断进化思维方式,才能因应时代发展。
这是我在“大夏书系”继《优秀教师的成长逻辑》《深度学习课堂的构建逻辑》之后的第三本书,是《优秀教师的成长逻辑》中“相信思维的力量”这一章的生长和发展。《优秀教师的成长逻辑》出版三年多来,已受到数万读者朋友的热切关注和厚爱。本书尝试更系统地描绘教师专业思维的升级地图。
从“洞见专业现实”“突破专业困境”,到“精进专业能力”“升级专业心智”,最后实现“安顿专业生命”,我期望本书能为教师高品质专业思维系统的形成和专业进阶的闭环提供一些支持与参考。
专业发展的长期之道,必然要回归到教育最初的“价值主义”,精进专业思维,在实践、反思、迭代、改进中不断地给学生和自己创造价值。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无论何时,热爱专业、不甘平庸、自我圆融永远是专业主义者的身份标识,是值得教育工作者追寻的精神气质。
莫国夫
2025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