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展现1921年以来学校思政课课程设置的演变历程,分析学校思政课课程设置的基本特征,以史论结合的方式,努力在历史的考察中取得对学校思政课课程设置的一些规律性认识,进而得出学校思政课课程设置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启示。
曲凯梁,法学博士。现就职于安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2012~2019年就读于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
导 论 文艺人民性理论视野下七月派诗歌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第一章 文艺人民性理论的学理内涵 第一节 文艺人民性理论建设的学术意义 第二节 文艺人民性概念 第三节 文艺人民性与艺术性的统一第二章 中国当代文艺人民性思想及其实践 第一节 中国当代文艺人民性内涵的历史演变 第二节 新时代文艺人民性的精神要义第三章 七月派的文艺人民性思想 第一节 人民观 第二节 人民性话语立场、意图动机思想 第三节 人民性题材对象、策略技艺思想第四章 七月派诗歌人民性的整体状况 第一节 题材对象和主题内涵的人民性 第二节 表意手段、美学风格的人民性第五章 七月派诗歌的人民性主题 第一节 文艺人民性主题的主题学研究考察 第二节 七月派诗歌人民所指的主题学考察第六章 七月派诗歌的人民性语象 第一节 语象特征 第二节 语象采集 第三节 语象运用第七章 七月派诗歌的人民性抒情声音和叙事声音 第一节 抒情声音 第二节 叙事声音参考文献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