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材是高等职业教育医药类系列教材。作者团队基于**级在线精品课程,融合微课、动画、图片等丰富的数字资源展开编写。上篇介绍中医学基础知识,包括中医的理论核心(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中医认识人体的物质基础,中医诊断、辨证和防治原则;下篇介绍中药学基础知识(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中药配伍、采集、炮制与煎药),中药各论(包括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祛风湿药、化湿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等)主要介绍常用中药的性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
本教材可作为职业院校中药类、药学类、药品经营与管理、健康管理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作为成人教育、医药卫生类职工的培训教材。
李绍林,男,博士,中药学副教授,校级教学名师、专业领军人。任职于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主讲高职《中医药基础》、《中药学》、《中药炮制技术》等课程,主持**在线精品课程1项、主持广东省省级质量工程12项,主持省市科研项目6项,发表相关研究论文20余篇;先后参与广东省各类教学能力比赛并获奖5次,作为指导老师,培训学生参加校级、省级、**级中药传统技能比赛、大学生创新创业、挑战杯等比赛,并多次获奖。
上篇 中医理论
绪论
单元一 中医药学发展概述 003
一、中医药学的起源 003
二、中医药学的确立 004
三、中医药学的发展 004
单元二 中医学的医学观 006
一、中医对人体的认识 006
二、中医对疾病的认识 006
三、中医诊治 006
单元三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007
一、整体观念 007
二、辨证论治 008
模块一 阴阳五行学说
单元一 阴阳学说 011
一、阴阳的概念与归类 011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013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015
单元二 五行学说 019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019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021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022
模块二 藏象
单元一 五脏 029
一、概述 029
二、心 029
三、肺 031
四、脾 033
五、肝 035
六、肾 037
单元二 六腑 040
一、胆 040
二、胃 041
三、小肠 041
四、大肠 042
五、膀胱 042
六、三焦 043
单元三 奇恒之腑 044
一、脑 044
二、女子胞 044
单元四 脏腑之间的关系 044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044
二、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049
三、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050
模块三 气血津液
单元一 气 054
一、气的定义 054
二、气的生成 054
三、气的运动 055
四、气的功能 055
五、气的分布和分类 056
单元二 血 056
一、血的定义 056
二、血的生成 057
三、血的功能 057
四、血的运行 058
单元三 津液 058
一、津液的定义 058
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058
三、津液的功能 059
单元四 气血津液间的作用 060
一、气血间的作用 060
二、气津液间的作用 060
三、津液血间的作用 061
模块四 病因病机
单元一 病因 065
一、六淫 065
二、疠气 069
三、七情 070
四、饮食失宜 070
五、劳逸过度 071
六、痰饮、瘀血 072
单元二 病机 072
一、发病 072
二、基本病机 073
模块五 四诊
单元一 望诊 078
一、望神 078
二、望色 079
三、望形态 081
四、望舌 082
单元二 闻诊 085
一、听声音 086
二、嗅气味 087
单元三 问诊 088
一、问寒热 088
二、问汗 090
三、问疼痛 091
四、问饮食口味 093
五、问二便 094
六、问睡眠 095
七、问经带 096
单元四 切诊 097
一、脉诊 097
二、按诊 100
模块六 辨证
单元一 八纲辨证 104
一、表里辨证 104
二、寒热辨证 106
三、虚实辨证 107
四、阴阳辨证 108
五、八纲辨证的意义 109
单元二 脏腑辨证 110
一、辨心病证候 110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112
三、脾与胃病辨证 113
四、肝与胆病辨证 114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 116
六、脏腑兼病辨证 117
单元三 其他辨证 119
子单元一 气血津液辨证 119
一、气病辨证 119
二、血病辨证 121
三、气血同病辨证 121
四、津液辨证 122
子单元二 六经辨证概要 122
一、太阳病 123
二、阳明病 123
三、少阳病 123
四、太阴病 124
五、少阴病 124
六、厥阴病 124
单元四 卫气营血辨证简介 125
一、卫分证 125
二、气分证 125
三、营分证 125
四、血分证 126
模块七 防治原则
单元一 预防 129
一、未病先防 129
二、既病防变 131
单元二 治则 131
一、正治与反治 132
二、治标与治本 133
三、扶正与祛邪 134
四、调整阴阳 135
五、调和气血 135
六、三因制宜 137
下篇 中药
模块八 中药总论
单元一 中药的产地、采收与储藏 145
一、中药的产地 145
二、中药的采收 146
三、中药的储藏 147
单元二 中药的炮制 149
一、炮制目的 149
二、炮制的方法 150
单元三 中药的性能 153
一、四气 154
二、五味 154
三、升降浮沉 155
四、归经 156
五、毒性 156
单元四 中药的应用 157
一、配伍 157
二、用药禁忌 158
三、剂量 160
四、煎法与服法 161
单元五 中药鉴别基本知识 163
一、性状鉴定 163
二、显微鉴定 165
三、理化鉴定 166
模块九 解表药
单元一 发散风寒药 172
(麻黄、桂枝、荆芥、紫苏叶、羌活、白芷、细辛、辛夷)
单元二 发散风热药 176
(薄荷、牛蒡子、菊花、柴胡、桑叶、粉葛、蔓荆子、蝉蜕)
模块十 清热药
单元一 清热泻火药 185
(石膏、知母、栀子、天花粉、夏枯草)
单元二 清热解毒药 187
(金银花、连翘、鱼腥草、板蓝根、山豆根、穿心莲、牛黄、蒲公英、紫花地丁)
单元三 清热燥湿药 192
(黄芩、黄连、黄柏、龙胆)
单元四 清热凉血药 194
(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
单元五 清虚热药 197
(青蒿、地骨皮、银柴胡)
模块十一 温里药
(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丁香、小茴香、高良姜)
模块十二 祛风湿药
单元一 祛风湿散寒药 210
(独活、威灵仙、蕲蛇、乌梢蛇、徐长卿、川乌、木瓜)
单元二 祛风湿清热药 214
(防己、秦艽、雷公藤)
单元三 祛风湿强筋骨药 216
(桑寄生、五加皮、千年健)
模块十三 芳香化湿药
(广藿香、厚朴、苍术、砂仁)
模块十四 利水渗湿药
单元一 利水消肿药 226
(茯苓、薏苡仁、猪苓、泽泻)
单元二 利尿通淋药 228
(车前子、滑石、木通、海金沙)
单元三 利湿退黄药 230
(茵陈、金钱草)
模块十五 化痰止咳平喘药
单元一 温化寒痰药 236
(半夏、天南星、旋覆花、白芥子、白附子)
单元二 清化热痰药 238
(川贝母、浙贝母、桔梗、瓜蒌、竹茹、胖大海)
单元三 止咳平喘药 241
(苦杏仁、枇杷叶、款冬花、马兜铃、桑白皮、罗汉果)
模块十六 理气药
(陈皮、青皮、化橘红、枳实、木香、香附、佛手、沉香、檀香)
模块十七 活血化瘀药
单元一 活血止痛药 256
(川芎、延胡索、郁金、乳香、没药)
单元二 活血调经药 258
(丹参、红花、西红花、桃仁、益母草、王不留行)
单元三 活血疗伤药 262
(牛膝、骨碎补)
单元四 破血消癥药 263
(莪术、水蛭、斑蝥)
模块十八 止血药
单元一 凉血止血药 268
(小蓟、大蓟、地榆、槐花、白茅根)
单元二 温经止血药 270
(艾叶、炮姜)
单元三 化瘀止血药 271
(三七、茜草、蒲黄、五灵脂)
单元四 收敛止血药 273
(白及、仙鹤草)
模块十九 平肝息风药
单元一 平肝潜阳药 277
(石决明、牡蛎、赭石、罗布麻叶)
单元二 息风止痉药 279
(钩藤、天麻、地龙、全蝎、蜈蚣、牛黄、僵蚕)
模块二十 安神药
单元一 重镇安神药 285
(朱砂、磁石、龙骨、珍珠)
单元二 养心安神药 288
(酸枣仁、柏子仁、远志、灵芝、首乌藤、合欢花)
模块二十一 开窍药
(麝香、苏合香、安息香、冰片、石菖蒲、蟾酥)
模块二十二 补益药
单元一 补气药 302
(人参、西洋参、党参、太子参、黄芪、白术、山药、红景天、甘草)
单元二 补阳药 307
(鹿茸、巴戟天、淫羊藿、补骨脂、益智、海马、肉苁蓉、冬虫夏草、蛤蚧、菟丝子、沙苑子、杜仲、续断)
单元三 补血药 313
(当归、熟地黄、白芍、制何首乌、阿胶、龙眼肉)
单元四 补阴药 317
(北沙参、麦冬、天冬、百合、石斛、玉竹、黄精、枸杞子、女贞子、桑椹、龟甲)
模块二十三 泻下药
单元一 攻下药 325
(大黄、芒硝、番泻叶)
单元二 润下药 327
(火麻仁、郁李仁)
单元三 峻下逐水药 328
(甘遂、京大戟、商陆、牵牛子、巴豆、芫花)
模块二十四 消食药
(山楂、神曲、麦芽、莱菔子、鸡内金)
模块二十五 收涩药
单元一 止汗药 337
(麻黄根、浮小麦)
单元二 敛肺涩肠药 338
(五味子、五倍子、赤石脂、乌梅、肉豆蔻)
单元三 固精缩尿止带药 341
(山茱萸、覆盆子、桑螵蛸、金樱子、莲子)
模块二十六 驱虫药
(使君子、苦楝皮、槟榔、南瓜子、雷丸)
模块二十七 杀虫止痒药
(雄黄、硫黄、蛇床子、樟脑、炉甘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