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解决论文写作过程中经常遇到的疑难、困惑问题为主旨,在内容安排上基本贯彻选题、资料搜集、论文结构、研究方法、具体撰写规范以及论文的修改、答辩、发表等时间顺序进行。第三版承继第二版的特点,侧重实操性具体问题的规范性介绍,专注于更为具体和细致的论文写作技巧和问题,让学生能够快速、有效地找到规范性答案。对研究方法部分进行较大范围的修订、完善,加强对量化方法、质化方法、混合方法这类非思辨性方法的介绍。本次修订完善主要有以下特点:(1)立足新时代法学教育、研究的新任务新使命;(2)将作者最新主持完成的研究中形成的与本书相关的部分观点和视角(主要涉及“论文反同质化”)引入了本书;(3)将正在主持进行的专项课题重点项目与本书相关的部分观点创新性地引入了本书。
刘国涛,男,武汉大学环境资源法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民商法学硕士、山东师范大学生物教育学士;现任山东建筑大学法学院三级教授、硕士生导师,校工程建设与生态法治理论与实务研究基地主任等;曾任山东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副院长、硕士学位点负责人,后被引进至山东建筑大学;现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法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纠纷多元解决委员会和教学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法学分会常务理事、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技方法论专业委员会理事、山东省诉讼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山东省工程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山东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济南市工程法学研究会副会长等;齐鲁律师事务所律师、专利代理人,济南仲裁委仲裁员;担任山东省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智库专家、中共济宁市委政法委员会、济宁市法学会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库暨济宁政法智库“专家顾问团”成员等。担任红色先锋新媒体创客联盟指导老师、大学生新媒体创新创业团队指导教师等。曾前往比利时、巴西、葡萄牙等国进行国际学术交流。
余晓龙,男,现任山东法官培训学院司法大数据及司法案例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涉足研究领域主要是环境资源法学、司法学、数据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