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构建基于观测和基于源排放的多维综合臭氧实时来源解析技术方法为核心,重点介绍重庆市VOCs源成分谱库的构建方法、多维立体光化学监测网络搭建设计及组网监测实施情况,开展PMF、CMB、NAQPMS和CAMx等不同来源解析模式的应用,并根据不同模式的解析适配度赋予相应的权重系数,创新性地提出多模式臭氧综合来源解析技术的构建方法,降低单一模型来源解析结果的偏差和不确定性,提高最终来源解析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本书还翔实记载臭氧实时综合来源解析平台的搭建设计,以及业务化运行成功案例,为川渝地区绿色发展和地区空气质量改善提供快速精准的溯源技术参考。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1989.9-1993.6,成都理工大学(原成都理工学院)学习,获工学学士学位;
1995.9-1998.6,成都理工大学(原成都理工学院)学习,获工学硕士学位。
1993.07-1995.08,江西地质科学研究所工作,从事基础地质调查研究;
1998.07-2000.09,重庆市环境监测中心工作,其中:
2000.09-2001.07,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德语中心学习德语;
2001.10-2002.10,在德国进修。
2002.10-至今,重庆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原重庆市环境监测中心)工作,从事环境监测及环境科学研究工作。历任大气所所长、副总工程师等,正高级工程师。
主持完成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研发计划课题4项,省部级重点研发项目10多项。获省部级科技进大气环境科学重庆市主城区“蓝天行动”——典型山地城市大气污染控制实例,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7;合著,排名第一。中国环境科学学会臭氧污染专业委员会委员
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 研究背景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2
1.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4
参考文献5
第2章 重庆市臭氧污染现状评估7
2.1 重庆市基本情况7
2.1.1 自然地理7
2.1.2 气候条件8
2.1.3 行政区划和人口密度9
2.1.4 经济发展9
2.1.5 能源消耗10
2.1.6 交通运输11
2.2 空气质量状况11
2.2.1 “十三五”期间重庆市空气质量变化情况11
2.2.2 臭氧及其前体物变化特征15
2.2.3 气象条件对臭氧生成的影响22
2.2.4 国内外臭氧污染概况27
参考文献29
第3章 重庆市VOCs源成分谱库构建31
3.1 VOCs排放源主要类别31
3.1.1 天然排放源31
3.1.2 人为排放源31
3.2 重点行业VOCs源样品采集及分析33
3.2.1 本地VOCs排放重点源筛选33
3.2.2 污染源样品采集与实验室分析34
3.3 重点行业VOCs排放组分特征37
3.3.1 汽车制造业(QC)37
3.3.2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YS)41
3.3.3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XJ)41
3.3.4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HX)45
3.3.5 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RL)45
3.3.6 通用设备制造业(TY)45
3.3.7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DZ)45
3.3.8 家具制造业(JJ)51
3.3.9 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YS)51
3.4 VOCs源谱库建立54
3.4.1 谱库建立方法54
3.4.2 源谱更新属性表55
第4章 重庆市臭氧及其前体物监测56
4.1 监测点位布设56
4.1.1 点位布设原则56
4.1.2 空气质量监测网络56
4.1.3 离线监测点位56
4.2 VOCs离线监测57
4.2.1 现场采样57
4.2.2 样品的运输保存58
4.2.3 实验室分析59
4.2.4 离线监测的质量控制63
4.3 VOCs在线监测66
4.3.1 在线监测点位及时间66
4.3.2 仪器设备型号及监测方法原理67
4.3.3 在线监测的质量控制69
4.4 联合立体观测71
4.4.1 联合观测点位及时间71
4.4.2 设备及原理72
第5章 重庆市环境空气VOCs污染特征73
5.1 VOCs浓度水平及年际变化73
5.1.1 浓度概况73
5.1.2 国内主要城市VOCs环境浓度水平对比75
5.2 VOCs化学组成特征及站点差异76
5.3 VOCs主要优势组分79
5.4 VOCs活性分析及关键组分87
参考文献96
第6章 重庆市臭氧形成机理及来源解析97
6.1 臭氧形成机理及敏感性分析97
6.1.1 臭氧生成光化学简化机制及敏感性分析方法97
6.1.2 基于OBM的敏感性分析101
6.2 臭氧及其前体物来源解析102
6.2.1 来源解析方法102
6.2.2 解析结果分析111
6.3 基于EBM的来源解析118
6.3.1 来源解析方法原理118
6.3.2 解析结果分析123
6.4 Hysplit前后向轨迹分析128
6.4.1 Hysplit模型128
6.4.2 轨迹聚类方法128
6.4.3 潜在源贡献算法129
6.4.4 分析结果129
6.5 臭氧综合来源解析131
6.5.1 目的意义131
6.5.2 综合来源解析技术方法132
6.5.3 综合来源解析结果及分析135
参考文献136
第7章 重庆市臭氧实时在线综合来源解析平台建设138
7.1 平台总体架构138
7.2 系统功能模块138
7.2.1 数据管理模块138
7.2.2 数据分析模块141
7.2.3 臭氧敏感性分析模块144
7.2.4 臭氧及其前体物来源解析模块144
7.3 平台开发与系统集成154
第8章 重庆市臭氧实时在线综合来源解析平台示范应用156
8.1 示范区所在的中心城区基本情况156
8.1.1 中心城区近三年夏季近地面主导风向156
8.1.2 中心城区夏季臭氧浓度分布特征156
8.2 示范区数据采集与分析157
8.3 示范区臭氧综合来源解析157
8.3.1 VOCs浓度及组成特征157
8.3.2 VOCs示踪组分日变化特征158
8.3.3 臭氧雷达立体观测结果160
8.3.4 臭氧敏感性分析与减排模拟161
8.3.5 综合来源解析结果及分析161
8.3.6 对策建议163
8.4 典型臭氧污染过程成因分析164
8.4.1 2019年8月臭氧污染过程分析165
8.4.2 2020年8月臭氧污染过程分析171
8.4.3 2021年8月臭氧污染过程分析173
8.4.4 小结178
后记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