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聚焦于两个相辅相成的核心问题:“谁来种地”以及农耕文明的传承与创新。在现代农业科技的进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完善以及农田水利建设的推进下,“谁来种地”所引发的社会焦虑已显著缓解。而农耕文明的传承与创新,这一习近平总书记关切的重要议题,正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
本书通过梳理黄河下游农耕文明的传统脉络与演变历程,深入探讨了改革开放以来齐河县在农耕文明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内容涵盖家庭经营模式的优化、农民文化素质的提升、村社传统的延续,以及县域社会对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的观念转变。在此基础上,本书提出了激发农耕文明更大魅力的设想,为这一重要议题的探讨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熊万胜,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社会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博士生导师。现任华东理工大学中国城乡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浙江红船干部学院社会发展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在国内外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在《社会学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多篇,出版《体系:对我国粮食市场秩序的结构性解释》《农民合作的新前景》和《江山与人民:中国治理体系解析》三本著作。曾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一项、邓小平理论宣传优秀成果奖三等奖一项。
孙德奎,中共齐河县委党校党总支委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已出版个人散文集《落差》《野有蔓草》《黄河岸畔的红色基因》,长篇报告文学《正道仁心》《吾土吾画》《龙腾黄河岸》,主编《齐河县青少年地方教育读本》《山东第一个农村党支部——齐河县后里仁村党支部》。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中华传统文化、齐河地域文化等。
序言 让传统农耕文明融入新时代
第一章 根脉不绝:齐河农耕文明的深厚底蕴
第一节 黄河下游的农业生态
第二节 富有生命力的家庭经营传统
第三节 绵延不绝的村落共同体
第四节 齐河农耕文明的当代转型
第二章 文化引入:新技术条件下的农民素质提升
第一节 “齐装满员”的齐河农业劳动力大军
第二节 农民培训是一项艰苦的工作
第三节 齐河县农民的学习与创造
第三章 家计更新:新家计模式中的农业家庭经营
第一节 撑开于城乡之间的农民家庭
第二节 齐河农村“半工半耕”的结构转变
第三节 齐河农民的家庭收支水平
第四章 村社不老:新双层经营体系中的村社传统
第一节 以自然村为单元的乡村治理共同体
第二节 村社组织在社会化服务中的中介作用
第三节 村社传统: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社会基础
第五章 上下同心:新形势下县域社会中的“粮食共识”
第一节 国家导向与齐河选择
第二节 心怀“国之大者”:齐心合力推进粮食高产创建
第三节 “粮王”评选与齐河农民的种粮信念
第六章 让齐河农耕文明展现新的魅力
第一节 让城市发现乡村之美
第二节 在现代发扬村社之美
第三节 让农业释放创造之美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