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节气中的汉字》选取2016年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中国二十四节气为对象,讲解了二十四节气创立的原因,按节气的顺序逐一分析各个节气的时间和季候特点,解构节气相关的古文字,使读者更清楚地了解这些古文字的演变与节气的关联,剖析其中蕴含的古文化知识,并链接节气相关习俗、人们在这些节气中的活动和庆祝方式、古人关于这些节气的诗词及近代散文名篇中的节日记忆等,让读者对二十四节气的来龙去脉有更详尽的理解。
本书共分为十八篇,如《立春和雨水》《一雷惊蛰始》《春分究竟分什么呢?》《处暑是暑气停留下来了吗?》《冬至是冬天到了吗?》等。作者凌丽君为训诂学和文字学的专家,她运用其专业的学科知识,抽丝剥茧、深入浅出地道出节气相关的汉字由来及演变、相关习俗以及诗词散文名篇等,是一本内容丰富、通俗易懂的知识读物。
立春和雨水
现代社会还保留着很多古代文化。有些有具体的形态,如长城、颐和园等,我们称之为物质文化遗产;有些则没有具体的形态,比如一些口头语言、音乐艺术等,我们称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铭记各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设立了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中国的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再一次的高度肯定。现在,我们一起来了解二十四节气。
节气,是季节和气候的合称。一年十二个月,每月有两个节气,因此一共是二十四节气: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为了便于识记,人们编了很多首有关二十四节气的歌谣,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歌谣很简短,只有四句,分别对应了春夏秋冬四季,每一句选择对应季节节气中的一个字,然后串联起来,比如春雨惊春清谷天对应的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我们只要背熟这四句话,就能快速记住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代表着中国古人对于气候、季节等的认识,其中有八个是表示季节的,分别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剩下的则表示气候变化。
中国古人为什么创立这二十四节气呢?这是因为古代是农耕社会,人们主要依靠种植庄稼生活。这就和天气有很大的关系,天气好,就会丰收;天气不好,那就可能颗粒无收,饭都吃不上,这就是俗话说的看天吃饭。因此,古人非常注重观察气候气象,慢慢摸索出这一自然规律,便创立了二十四节气,以此来指导农业生产。
一年之中的第一个节气是立春,差不多在阳历2月35日。立的甲骨文形体就是一个人站立在地面的形象,因此立就有树立、确立的意思。立春,就是指春天这个季节确立了。换句话说,春天开始了。
古人对春天是一种什么样的认识呢?我们一起看看春字的写法吧。在很多汉字里,都隐藏着过去造字时人们的一些生活经验、文化心理等。春的古文字形体有多种写法,如,在这些字形中,有草(),有木(),有日(),还有屯()。为什么这么造字呢?那就要想想,人们是怎么判断春天的到来的呢?
著名作家朱自清在他的《春》里是这么写的: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是啊,草木发芽、开花,这是春回大地最显著的信号。所以,聪明的古人同样用日、草、木来表示春天,意思再明显不过了。但是,还有一个屯字怎么解释呢?
屯的古文字形体像什么呢?其实,那一横代表地面,地面之下是根,地面之上是种子刚刚冒出来的细芽。所以,甲骨文的春合起来就像是在太阳的照耀下,嫩芽囤聚力量,钻出地面,慢慢长成小草或小树。所以,春字过去还写作萅,艹就代表草木,屯代表嫩芽,日就是太阳。不过,后来在书写的过程中,慢慢地,上面的艹和屯就粘合到一起,变成春字头。
现代有些人不知道春字头的来源,就把春说成是三个人在一起晒太阳,表示春天来了。这种解字方法不科学,它虽然能帮我们暂时记住了春的写法,但也会留下很多问题。比如,冬字为什么不这么造字呢?冬天不是更需要晒太阳吗?另外,汉字中还有一些春字头的字,又该怎么解释呢?比如秦难道就是三个人拿着禾苗吗?泰是三个人在水里游泳吗?显然都不是。
从春的字形中,可以看到,无论是古人还是现代人,对春天都有相同的认知:天气渐渐变暖,地上的草木开始发芽开花,大地充满了生机。因此春天代表了希望与温暖,所以在汉语中,春字也常常象征美好与希望,如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一年中最宝贵的时间,只有在春天做好了计划,才会有希望。又如青春,这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年轻时期,充满了生机,用绿色与春天来代表,同样也说明春天所给人带来的希望。
春天到来的同时,也带来了丰富的食物,各种野菜、蔬菜,举不胜举。因此,过去立春时有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咬春。春是咬不动的,咬的是春天的美味,也就是享用春盘。什么是春盘呢?盘中铺上一张薄饼,饼上面放入新鲜的时蔬,供人食用。这种吃法就像我们现在吃烤鸭一样,用一张薄饼把鸭肉、黄瓜、大葱等都卷到一起。当然,春盘中主要是蔬菜,而且在最初连蔬菜都是有讲究的,放的是一些辛辣味的菜,如韭菜、蒜、葱等。杜甫在《立春》诗中写道:
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
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
这是盛唐时期一幅栩栩如生的立春图,诗中的细生菜就是韭菜。为什么要吃这些辣辣的菜呢?有人说,这些菜都是辛菜,辛和新同音,因此就有迎新春之意。也有人说春天到来之时,阳气上升,气候变化,人容易生病,这些辛辣之菜有强身健体、预防生病的作用。春盘现在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了,接替它的是春卷,同样卷的是新鲜美味的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