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鹰总会飞翔》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长篇儿童小说,获得第二届陈伯吹新儿童文学创作大赛佳作奖。生活在帕米尔高原上的塔吉克族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大家庭中,一朵散发着独特魅力的民族之花,在历史长河中,世代定居此地的塔吉克族有着悠久的护卫国家边疆的神圣传统,而塔吉克族的男性更有着帕米尔雄鹰的美称。 作品是一部融合儿童成长、塔吉克族爱国护边传统、牧民生活、民族风情以及帕米尔高原自然风光的优秀现实主义之作,不仅细致入微地描写了小主人公的心路成长过程,展现了塔吉克族牧民的日常生活,更浓墨重彩地讴歌了以爸爸和爷爷为代表的边防员群体,正是他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默默无闻地付出,才有了国家边疆的长治久安,才有了国人安稳的日常生活。
《雏鹰总会飞翔》是一部充满爱与梦想的儿童文学佳作。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塔吉克族少年阿布都的成长历程,展现了帕米尔高原独特的风土人情和塔吉克族人民世代相传的护边传统。
故事中,阿布都在家人的关爱和引导下,经历了引水节的欢乐、与雪豹的惊险邂逅、赶羊比赛的趣味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逐渐成长为一个勇敢、有担当的少年。他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再退缩,而是勇敢地去面对,最终实现了自我超越。
作品中还融入了许多塔吉克族的传统文化元素,如鹰舞、鹰笛、神话传说等,使故事更加富有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蕴。同时,书中对自然风光的描写也十分生动,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帕米尔高原的壮美和神秘。
这部作品不仅适合儿童阅读,也能让成年人从中感受到勇气、责任和爱的力量。它是一部值得推荐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
作者的话
已经记不清第一次知道帕米尔高原,是什么时候从什么地方了,大概是小时候看老电影《冰山上的来客》知道的吧。这部老电影讲述了驻守在帕米尔高原边防的塔吉克族战士阿米尔,和战友们与敌人斗智斗勇,最终挫败敌人的阴谋取得胜利,保卫了祖国边疆的故事。每次电视上重播这部电影,我和一些小玩伴常常都要哼唱主题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好几天。还记得小学有位女音乐老师也特别喜欢这首歌,上课时不仅教我们唱还学着电影里的古兰丹姆跳舞,引得同学们拍红了手掌。这应该是童年时的我对这片高原,生活在高原上的人们,以及当地自然风土最初的印象了。
长大后,读到一些边塞诗,这时的帕米尔,带给我的想象则是旷远、风沙飞雪、荒凉的边塞和餐风露宿戍守边关的将士。这与儿时的印象,是完全不同的感受了。
在古人的诗句里,出现的并不是帕米尔这个地名,而是一个很特别的称呼葱岭。如唐朝大诗人李贺在《嘲雪》诗里说昨日发葱岭,今朝下兰渚宋朝大诗人杨万里也在诗里说葱岭书如积,银钩墨尚新。甚至唐太宗李世民也写过有关葱岭的诗句,作诗说花销葱岭雪,縠尽流沙雾。
看到葱岭这个词,同学们首先冒出的想法是这个地方的山岭上肯定生长着许多葱,所以才叫这个地名。同学们都猜对了。唐朝著名的历史学家、语言学家颜师古在注释《汉书·西域传》中就指出,帕米尔高原的山势高耸,高原上漫山遍野都生长着一种葱,故而得名。帕米尔高原上的葱,是一种在高寒山坡地带野生的沙葱,为了适应严酷的气候茎叶很小,叶圆筒中空,形似杂草。这种野生沙葱风味别致,腌渍后味道很可口,至今仍是当地人冬季常采挖、腌渍的佐餐小菜。
不仅古时候的许多诗人到过帕米尔高原,写过相关帕米尔高原在先秦时期和战国时期称为不周山,到了汉代则称之为葱岭了。
小说里阿布都听爷爷讲的唐僧路过帕米尔高原的故事,历史上也是有记载的。同学们肯定都知道,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取材于唐朝的高僧玄奘西行游记。一千三百多年前,高僧玄奘在他所著的《大唐西域记》中曾记载,他路过帕米尔高原时,到过当地人建立的一个名叫竭盘陀国的古城,根据现代专家学者的考证研究,这座古城所在地就在塔什库尔干地区,而生活在这座古城中的古人,就是现在我国塔吉克族的祖先。
此外,这座古城也是大名鼎鼎的丝绸之路上的一座重要驿站,它在历史上连接起了我国与中亚、西亚及南亚各国的陆上交通,一直到清代还在发挥着作用。
几年前的一天,闲翻诗集的时候,又读到有关葱岭的诗句,从这些诗句中,我的脑海里浮现出古时候那些长年累月面对漫漫风沙、漫天飞雪餐风露宿的戍边将士,又联想到现在日日夜夜守护、巡逻在漫长边防线上的边防战士、被称作帕米尔雄鹰的塔吉克族护边员们,从那时起,写作这部作品的种子就在我的心里萌芽、生根了。
现在生活在帕米尔高原上的塔吉克族是我国五十六花,他们人口虽然不多,根据国家最新的人口统计人数为五万余人,但生活的帕米尔高原地理位置却十分重要,与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国有漫长的边境线,塔县域内的红其拉甫口岸更是通往中东各国的一个重要陆上通道。在历史长河中,世代定居此地的塔吉克族人民有着悠久的护卫国家边疆的英勇传统。
时间转眼到了2021年的冬季,在一个特别寒冷的日子,帕米尔雄鹰的杰出代表--拉齐尼·巴依卡同志为了营救一个落水儿童,英勇牺牲了。他的英雄事迹在凛冽的寒风中传遍了神州大地,感动了无数的人,也深深感动着我。我很快确定了构思很久的小说大纲-从一名塔吉克族儿童阿布都的视角,来展现边疆护边员这个特殊、英雄的群体,以及塔吉克族人们日常的生活和风土人情。
在写作这部小说的过程中,要特别感谢郑校长提供的热情、无私的帮助。郑校长是塔什库尔干当地一所乡镇小学的校长,他生于斯长于斯,热爱着家乡的一方热土,是一名常年勤奋工作在三尺讲台的园丁。郑校长和他的同事们,就像帕米尔高原上的一棵棵沙葱,普普通通却有着异常坚韧、蓬勃的生命力,用自己并不艳丽的知识之花装点着脚下的故土,同时把用汗水、知识精心培育出的一粒粒智慧的种子,播撒在家乡的土地上,等待他们生根、发芽,让家乡变得更加美丽、繁华。
记得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上午,在键盘上敲出这部小说的最后一个符号时,像是心有灵犀似的,客厅的电视里忽传来一阵深情、嘹亮的歌声: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为什么这样红?
哎红得好像,
红得好像燃烧的火,
它象征着纯洁的友谊和爱情。
……
在优美的歌声里,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阿布都、阿布都的爸爸、爷爷……他们正站在帕米尔高原的晴空,雪峰之下,在向我微笑致意,而威风的山鹰,在向我友好地摇晃着大尾巴呢…
王军,笔名王钧宴,儿童文学作家,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一个散发着大自然植物清香味儿专业的硕士。2013年开始业余从事儿童文学创作。已获得青铜葵花儿童小说奖、曹文轩儿童文学奖、信谊图画书奖等文学奖项。出版有长篇儿童小说《鸬鹚河》《星骏马》《神秘非洲,我来了》《金雕猎狼》《企鹅三剑客》等作品。
第一章 杏树王捎来春消息
第二章 欢腾的引水节
第三章 我不是胆小鬼
第四章 爸爸去巡逻
第五章 多地克的恶作剧
第六章 爸爸受伤了
第七章 巡逻的故事
第八章 子弹壳战斗机
第九章 阿布都的提议
第十章 仙女守护的神花
第十一章 云彩上的牧场
第十二章 牧场上的旱獭们
第十三章 幽谷鹰笛声
第十四章 小旱獭花鼻子
第十五章 神秘的雪豹
第十六章 爷爷的回忆
第十七章 流浪的獒犬
第十八章 赶羊比赛
第十九章 爸爸来换班
第二十章 雄鹰和雏鹰
第二十一章 我是雄鹰的孩子
作者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