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数世纪以来西方教育制度的发展历程,一连串数字揭示了一个奇妙的事实:美国高等教育曾积弱积贫,远逊于欧洲各大老牌强国,却在内战后迎来了科研上的腾飞。为此,米格尔·乌奎拉分析了美国顶尖研究型大学的转型之路,试图揭示它们如何开辟道路、强势崛起,并最终引领世界。他以康奈尔、约翰·霍普金斯、哈佛和哥伦比亚等大学作为典型,论述了美国大学在转型上的一系列创举,以及部分校长的强大魄力,表明正是这些因素推动了美国大学向重科研、集资金、聚人才的目标集体转型;而在高光时刻过后,面对技术、思想、政治等因素交织而成的新环境,市场、人才与金钱的循环似乎又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
通过总结并对照欧洲与美国大学各层级教育特别是大学/学院体制的发展史,乌奎拉解释了各自成败得失背后的综合因素,并最终回归其核心问题:美国大学的科研何以引领世界,又该如何探索高等教育的前路。
★立足知识界、教育界经典议题,在现代语境中重思大学发展之路
几个世纪以来,大学及相关研究机构日益崛起,它们在推动科学进步、促进知识传播的同时,也越来越成为影响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由特定教育体系所培养的人才,所产出的研究成果,所引领的思潮,既反映了一国的政治经济环境、社会文化与综合实力,也将成为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引擎。而在美国,哈佛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康奈尔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具有崇高声望的研究型院校已用事实证明这一点。
本书正是着眼于美国大学的科研何以引领世界这一经典议题,在回顾美国与欧洲各国高校的发展史、总结出不同的发展路径后,生动且深刻地诠释了市场人才与金钱这相互勾连的三大要素如何成为驱动美国大学发展的永动机,在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重要的参考案例的同时,也揭示了隐藏在荣耀背后的自由市场之隐忧。
★用数据说话,直观各国高等教育竞争力变化
作为一名资深的教育经济学研究者,本书作者米格尔·乌奎拉将定量工具和定性方法有机结合,借助诺贝尔奖这一衡量标准,使用诺奖获得者所属机构及其传记提及次数等统计数据,建构起一套客观反映世界各国大学不同时期科研成就与贡献程度的评估体系,使读者得以直观理解各国大学科研竞争力随时代此消彼长的变化趋势。配合代表性案例的深入分析和对相应历史背景、制度环境的解读,作者成功建立起理论和实证的关联,并为进一步演绎推论留出了空间。
★以关键要素为锁钥,以史实事实为论据
怎样的大学算得上成功?如何建设一所、两所、若干所成功的大学?如何让这些机构扮演起滋养整个学术共同体,乃至引领世界发展的重要角色?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梳理美国高等教育及其欧洲前辈的发展历程,以市场、人才与金钱为切入点和关键词,以各国各校的实际案例为支撑,就师资力量、录取方式、教学考核方式、宗教派系、政府角色、教育商品化、现代新技术等具体问题进行分析,用教育与经济的相交线勾勒出一幅溯及过往、指向未来的长篇画卷。
从资源匮乏、周转不灵的边缘机构,到人财两旺、霸榜诺奖的精英联盟,且看现代化进程中的美国大学如何反超欧洲老牌名校,市场、人才与金钱的高效循环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危机。
前 言
撰写本书的想法始于一次晚宴。该晚宴由哥伦比亚大学的校长与教务长共同举办,邀请了学者和企业家一同探讨线上教育等技术对研究型大学的影响。
大部分参与者并不认为新技术对研究型大学构成了生存威胁,但也有不容忽视的少数人认为研究型大学危在旦夕。收取天价学费的院校应当如何与提供免费线上服务的供应商竞争?机敏的颠覆者正伺机而动,对于那些常春藤联盟中的守旧者来说,雄厚的财力只能为他们争取片刻的喘息。
简言之,该晚宴关注的是院校之间竞争的后果,而这恰好是我研究了多年的话题。我认为这个话题中包含了许多问题,诸如美国的研究型大学是如何取得领头羊地位的?它们又是如何超越历史上研究实力更强的欧洲大学的?它们的地位会被轻易颠覆吗?
晚宴后,一位来宾对我的研究表示出兴趣,他认为我的研究与上述问题相关。这点没错,但我不知道他是否可以从中获得答案。与大多数经济学家一样,我的研究成果主要是一些简短的、技术性的文章。这种形式的好处在于:它能促使人们谨慎地在理论与实证之间建立起关联,从而尽量减少推论。其代价在于:它会妨碍人们去处理更为宏大的问题;毕竟它几乎没给推论留下多少空间。
为此,我决定写一本书来回应上述问题。这本书现在就在你们手中,它借鉴了经济学家们对教育市场的研究,并涵盖了许多教育史。但是,这并非一项历史研究,比如,本书对一手资料的使用非常有限。事实上,我的目标是用经济学来理解大量的历史记录,以期阐明一些有趣的问题。
米格尔·乌奎拉(Miguel Urquiola),哥伦比亚大学社会科学系主任、经济学教授,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助理研究员。曾任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系主任及教育经济学委员会主席、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经济学,尤其关注学校和大学如何竞争,以及教育市场与经济学家研究的其他市场的区分。
译者简介:
阮汨君,法学博士,博士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访问学者。现供职于浙江工业大学法学院,兼任浙江大学立法研究院研究员、院长助理。主要研究领域为法理学、立法学,尤其关注法律权利、法律与性别,以及法律思想史和制度史方面的理论议题。
前言
上编 美国的科研表现
第一章 一个谜题
第二章 战前大学
第三章 教学改革
第四章 分类改革
第五章 生产力
下编 自治、自由进入、自由范围
第六章 欧洲
第七章 美国
第八章 未来
附录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