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一河之隔的小村庄,居住着四个性格各异的孩子。孩子们从最初的不打不相识,逐渐变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并共同守护着一个秘密。这个秘密就藏在被盛开的紫薇花掩映的小屋里。村里没有人愿意靠近那座小屋,但四个纯真善良的孩子却愿意冒着被责骂的风险,一次又一次地接近它。小屋里到底有什么在吸引他们?
这是一个笑中带泪的故事。希望通过这个故事,让孩子们理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传统美德,唤醒孩子们自觉孝亲敬老的社会责任感。
1.关于友谊与接纳
不同性格、背景的孩子们通过相遇和相处,逐渐理解、接纳彼此,克服偏见,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面对困难时,孩子们懂得齐心协力,通过集体的智慧与努力克服挑战,强调了团队合作的力量,也反映了尊重差异和彼此包容的重要性。
2.关于成长与自我价值的发现
孩子们从起初的幼稚与冲动,逐渐在探险和生活中学会承担责任。通过救助他人、帮助弱者,他们展现了成长过程中对责任感的觉醒。每个角色都在探险和成长中找到了自己的独特价值。
3.关于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和对弱者的关爱
无论是救助落水的“机器人”,还是帮助雨萍婆婆,故事多次强调在困难中人与人互相扶持的重要性。孩子们多次帮助生活困难的雨萍婆婆,则展现出对弱势群体的同情与实际行动。这不仅传递了人际关系中关怀与同情的重要性,也弘扬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4.关于克服偏见和社会期待
赖妙妙克服了外界对她胖的嘲笑,逐渐展现出自己的聪慧与价值;毛意方面对“乡下妞”的称号,以宽容和幽默回应。故事传递了如何面对偏见以及超越刻板印象的勇气。
5.关于生命的传承
孩童美好善良的本性,年轻人昂扬奋斗的风貌,老年人的睿智慈悲的守护,一代人有一代人独特的故事,生命的厚度远远超过我们所看到的。
6.关于文化与记忆的传承
老人们的故事和村庄的历史贯穿全文,孩子们通过接触这些记忆与文化,增强了对家乡和根脉的认同,传递了传承的重要性。
7.关于自然与乡村生活的热爱
通过描写枣树林、老屋、水葫芦花等场景,作品表达了对乡村自然环境的热爱和赞美,提醒人们珍视传统与自然的和谐。
毛芦芦
本名毛芳美,中国作协会员,浙江省作协儿委会副主任,现任浙江省衢州市文化馆文学指导。鲁迅文学院第六届高研班学员。全国文旅系统先进工作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迄今已出版图书百余部,曾荣获冰心奖、浙江省“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等多项图书大奖。作品人选中国“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中国文艺原创精品出版工程和浙江省文化精品扶持工程、浙江文化发展基金项目等,获得“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翻译资助等。
第一章 胖绣娘开口
第二章 “机器人”遇险
第三章 城里来的“乡下妞”
第四章 老屋变乐园
第五章 踏上寻贼之旅
第六章 机器人果然“危险赞”
第七章 戴响铃做饼
第八章 为雨萍婆婆送饼
第九章 智斗坏女人
第十章 妙妙姐的妙主意
第十一章 夜访机器人
第十二章 寻找余不愚
第十三章 白仙女姐姐
第十四章 赖妙妙送粉干
第十五章 给雨萍婆婆洗澡
第十六章 雨萍婆婆的幸福生活
村庄西北边彭桥头的枣子熟了。
那架原本冷冷清清的独木桥—彭桥,一下子就变得热闹起来了。
与彭桥相连的,是一条窄窄的石子路,平时只有赶牛赶羊的人和那些不会骑自行车的老人从这儿经过,可现在,常常会有一拨拨小孩从桥那边的几个小村庄—梅溪、杨梅垄、何家村—悠荡过来。至于这些小孩悠荡过来的目的,就清清楚楚地挂在彭桥这边的枣树枝头呢。
那一树树成熟的枣子,青中透白,白中泛红,比年画还好看。它们有些临水而立,像一挂又一挂小鞭炮,把一根根树枝缀得弯下了腰;有些则成片成片地挨在一起,你牵着我,
我搂着你,在离地一两米至十几米的低空,连成一匹望不到头的织锦。
为了在这些美丽的枣子完全成熟前守住它们,点街村各家各户的小孩都出动了。他们散在彭桥头这边的枣树林里,那蹦蹦跳跳的身影、嘻嘻哈哈的笑闹声,就像一颗颗小石子,不时在寂静的枣树林里击起一簇簇欢腾的浪花。
不过,也有些守枣子的小孩,像小猫,他们坐在自家的枣树下,能够一整天不发出一点声音。
“我一定要逗那只大熊‘啊呜啊呜’地叫几声。不然,我的‘戴’字倒着写!”这天一大早,戴响铃就在彭桥西边的枣树林里荡起了稻绳秋千。一边荡,一边紧紧盯着石子路那边的赖妙妙,眼睛里浮起了坏坏的笑意。
赖妙妙却只顾低着头做她的十字绣。比起精瘦的戴响铃来,她的腰身要粗壮得多。虽然她背后的枣树,几乎算是彭桥头一带最大的枣树了,树干有一抱多粗,但她往那枣树上一靠,树干立马就显得纤细了。
也许,正因为赖妙妙比一般孩子都胖,所以 6 月底小学毕业后,她发誓绝不去上中学了。她母亲早逝,哥哥嫂嫂长年在外打工,家里只有一个患哮喘病的父亲。父亲听说女儿不想上中学了,竟然乐坏了,赶紧帮她从城里一家工艺品店接了一项活计—绣十字绣,就是用各色彩线绣出图画,卖给喜欢的顾客。工艺品店的老板则将每针 0.5 分钱的加工费交到赖妙妙父亲手中。
就这样,赖妙妙在短短一个半月的时间里,就变成了一个蛮标准的“绣娘”。她的每件作品,跟她的长相都有极大的反差,每一朵花,每一只鸟,每一棵树,都被她绣得很细致、很俏丽。就连工艺品店的老板娘也惊叹这孩子的心灵手巧。
平时,赖妙妙坐在家里绣,有时也趁父亲出去放牛时关了院门,躲在院子里绣。最近,她被父亲派来看枣子,就把十字绣带到枣树林里来了。
戴响铃和赖妙妙做“邻居”已经三天了,还没听赖妙妙跟她说过半句话呢!赖妙妙总是低着头,用香肠一样粗的手指,抓着一个圆圆的绣绷,捏着一根细细的绣花针,一针上一针下、一针下一针上地在一块白布上绣着一朵朵牡丹花。她宽宽的背弓着,肥厚的肩膀虽然是倾向胸前的,却反而将她脖子后面的那座小肉山勾勒得更高了。
“总算明白什么叫虎背熊腰啦!”戴响铃一边荡秋千,一边笑着思量,“要怎么才能逗得这大熊开口呢?”
以前,她也在学校里见过赖妙妙,但她比赖妙妙低一个年级,而赖妙妙平时走在路上,又从来都是低着头,耷拉着眼角,对其他人不闻不问、不理不睬。所以,她还从来没有机会跟这只“大熊”说过话呢!
现在,好不容易与赖妙妙做了守枣子的邻居,她整整观察了赖妙妙两天,直看得赖妙妙用她的“熊爪”差不多绣完了一幅牡丹孔雀图,直看得她自己的眼珠子几乎都要嵌入赖妙妙的十字绣了,可赖妙妙却一次也没有抬头看过她。赖妙妙只当她是空气呢,真是太气人啦!
今天,是第三天了!戴响铃决定主动出击:“今天要是我不能撬开赖熊熊的金口,让她跟我说点什么,那我的‘戴’字倒着写!”
戴响铃自言自语着,使劲一蹬脚下的稻草绳子,那架她自己编的秋千在枣树下飞快地悠荡了起来。她扯开嗓门,唱起歌来:“种田鸟叫连连,丈夫出门十八年,没儿没女真可怜,绣个小囡陪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