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日益成熟,生物识别正被广泛应用于公共管理、工业生产和商业服务等领域。为规范和引导生物识别技术科学发展,展现科技向善的力量,各国政府纷纷出台法律法规和政策加以规制。全书由五个部分组成:1.引言;2.生物识别技术应用;3.生物识别信息特征;4.生物识别技术风险;5.生物识别社会风险;6.生物识别伦理风险;7.生物识别法律风险;8.构建生物识别信息二元保护机制;9.构建生物识别信息传播法律规制体系。
林 凌,男,南京大学毕业,博士。先后担任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教授、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传播学、传播法律法规。中国军事写作学会副会长,媒介法规与伦理学会常务理事。出版学术著作《网络舆论引导论》(解放军出版社)、《网络舆论引导法律规制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新闻侵权导论》(北京大出版社)、《审美的眼光》(解放军出版社)等12部;主持完成“网络舆论引导规律研究”“互联网信息传播及其治理研究”“新媒体时代法治宣传教育模式创新研究”等国家课题、上海市课题、军队课题、国家重大课题子课题、教育部重大课题子课题和上海市教委课题9项(含委托课题);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人民日报》(理论版)《新闻大学》《学海》《当代传播》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80多篇。独立或主持完成的学术成果先后获得上海市十一届、十二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二等奖、全军优秀写作成果著作一等奖、论文一等奖、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科研论文优秀奖。
目录
引言
第一节 生物识别信息概述
第二节 生物识别信息属性:敏感个人信息
第三节 生物识别信息传播风险
第四节 生物识别信息保护法律框架
第一章 生物识别技术应用
第一节 生物识别原理
第二节 生物识别应用
第三节 新生代生物识别
第二章 生物识别信息特征
第一节 生物识别信息生物特征
第二节 生物识别信息技术特征
第三节 生物识别信息传播特征
第三章 生物识别技术风险
第一节 生物识别误差引发“错识别”风险
第二节 生物识别目标设定引发“漏识别”风险
第三节 生物识别深度挖掘引发“伪识别”风险
第四章 生物识别社会风险
第一节 生物识别引发信任危机
第二节 基于生物特征的群体监控侵蚀个人自由
第五章 生物识别伦理风险
第一节 生物识别应用加剧弱势群体被歧视风险
第二节 生物识别算法黑箱加剧社会不平等
第三节 生物识别信息有害使用引发隐私风险
第六章 生物识别法律风险
第一节 突破“告知同意规则”使生物识别信息自决权受到损害
第二节 突破“目的限制规则”使个人知情权受到损害
第三节 不合理使用生物识别信息易侵犯人格权益和财产权益
第七章 构建生物识别信息二元保护机制
第一节 生物识别信息政府使用和商业使用的二元规制模式
第二节 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人格权和财产权二元保护规制
第三节 生物识别信息数据个人所有权与处理者用益权的二元规则
第八章 构建生物识别信息传播法律规制体系
第一节 规制理念:“场景-目的”原则与“新治理”比例原则
第二节 规制对象:公权力机构、信息处理者、信息主体
第三节 规制路径:技术审查、平台审查、内容审查、司法救济
第四节 规制机制:侵权处罚与问责机制、风险分担机制、多渠道维权机制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