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法学研究”2024年秋季卷(总第5辑)分为七个部分,共收录了20篇文章。名家讲坛部分收录了天津大学卓越教授张恒山和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顾东辉的2篇精彩演讲稿。监察法制史研究部分收录的3篇文章从法律史的视角深刻剖析了中国古代社会和近代社会的监察法律制度。基础理论研究部分收录的3篇文章分别深入探讨了习近平法治思想视野下的立体案例观、检察机关知识产权刑事审查现实困境及破局路径、推定成立:预约与本约区分的理论新范式等法学理论问题。典型案例与实证研究部分收录的4篇文章分别从经典案例和相关类案出发,探讨了追诉时效如何适用、民营企业行贿案件的量刑等司法实践问题。域外司法文书部分收录了英国严重欺诈办公室(SFO)诉乐购百货有限公司(Tesco Stores Ltd)案的司法文书。法学教育专题部分收录的5篇文章既有中国近代教育法制史的介绍,也探讨了当下法学教育的热点问题,旨在为中国法学教育研究者提供一个反映教学动态、探讨教学方法、交流教学经验以及进行学术讨论的园地。青年法学园地部分收录的2篇文章分别从理论的视角对环境犯罪中生态修复的自愿性问题和从实证分析的视角对安徽省贪污罪量刑问题进行了有价值的探索。
本书深入评析了国内外经典法学案例,为司法机关办理具体案件提供理论参考,为教学科研人员、学生提供教学与学习辅导,也有助于社会公众全面了解热点案件事实。
一句话推荐:精选国内外经典案例,普及相关法律知识,提供理论参考与教学辅导。
周振杰,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企业家犯罪预防研究中心主任,安徽师范大学司法案例研究中心主任,曾任早稻田大学助理教授,牛津大学、格利菲斯大学等高校客座研究员,兼任中国法学会案例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安徽省法学会常务理事、案例法学研究会会长,中国刑法学研究会理事等学术职务。
目录
名家讲坛
权利之本义与变义 张恒山 / 003
社区社会工作的过程智慧 顾东辉 / 022
监察法制史研究
论中国古代监察法运作机制的五重面向 郭敬东 / 035
清代京控案件的地方官员——以安徽徐飞陇案为中心 逯子新 / 051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弹劾制度研究——以金潮案为研究视角 陈玲贤 / 062
基础理论研究
论习近平法治思想视野下的立体案例观 许士友 / 079
论检察机关知识产权刑事审查现实困境及破局路径——以W市检察院工作情况为例 王莎莎 / 097
推定成立:预约与本约区分的理论新范式 贾彦昊 陈 霖 / 109
典型案例与实证研究
追诉时效如何适用于“1990.6.4连环案中案” 王登辉 / 127
民营企业行贿犯罪案件量刑实证研究 张楠楠 / 137
袭警罪中“暴力袭击”的实证分析 程志远 / 160
域外司法文书
英国严重欺诈办公室(SFO)诉乐购百货有限公司(Tesco Stores Ltd)案 刘 硕?译 / 177
法学教育专题
中国近代大学章程制定的历史沿革与当代借鉴——以三江师范学堂到国立中央大学为视角 骆 威 / 213
模拟法庭教学的实效性提升研究 梅 锦 杨 璇 / 222
“问题链”教学法在刑法分论教学中的价值与应用 张 磊 / 234
法律写作教学模式反思——以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为例 刘立明 / 248
法学案例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 余秋莉 / 265
青年法学园地
环境犯罪中生态修复的自愿性研究 刘 硕 / 285
贪污罪量刑实证研究——以A省为例 谢静静 / 302
会议综述
安徽省法学会案例法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暨案例法学基础理论与典型案例研讨会会议
综述 胡 悦 谢 翔 / 319
社区社会工作的过程智慧
顾东辉*
本文主要讲社区社会工作一般过程的战略战术,涉及关系建立、需求测诊、方案制定、计划推行和评估总结五个阶段。
我的体验是,将所思考事项与自己熟悉的某个框架进行呼应,这样容易记住。我觉得,社区社会工作一般过程与去医院看病相近。首先,看病要挂号,社区社会工作的关系建立阶段就类似于挂号。其次,去门诊室,医生安排做些检查;这在看病中叫诊断,在社区社会工作中是需求测诊或需要评估。再次,医生根据检查结果设计治疗思路,如开处方等,社区社会工作中对应的阶段是方案制定。又次,根据预设思路输液、吃药或进行其他干预,这就是计划推行。最后,治疗一段时间后复查,看看是否恢复正常;如果已恢复就出院,没有恢复就继续一个疗程,这类似于社区社会工作中的评估总结。这是对主题的简单说明,在后面我会根据这些板块对每阶段做专门说明。在讲正式内容之前,先谈谈我对社会工作某些议题的观点。
引言:关于社会工作的几个关键议题
我们谈及社会工作时,一般至少会问两个问题:社会工作是做什么的?社会工作有什么用处?
关于社会工作做什么,就不赘述了,但说一下其核心特点“人境共优”,就是人和环境都进行改善。我们看到很多岗位,这些岗位要么改变人,要么改变环境,同时改变两者的岗位不多。比如,教师、心理咨询师、医生、思政工作者等是改变人,公共政策、行政管理等则以改变环境为主。社会工作则兼顾两者,这在“人在场境中”这个概念中体现得比较充分。根据“人在场境中”的观点,困境的出现可能是个人原因,可能是环境原因,也有可能源于两者互动,要解决问题因此要同时改变人和场境。社会工作有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社会行政管理和社会政策五种方法;前两者属于临床社会工作,以改变人为主和改变场境为辅;后三者称为宏观社会工作,以改变场境为主和改变人为辅,其共性是兼顾改变人和改善场境,只改变一方面因素的方法不可以称为社会工作。
除了社会工作的“人境共优”特色,社会工作的专业技术也值得说几点。下面举例说明两个技术,一是助人自助,二是长项视角。助人自助是协助工作对象舒缓或解决问题,并协助其在过程中获得成长,从而帮助自己解决问题。助人自助在生活和工作中都很重要,也有一些文章探索过此概念的内涵,在此不再赘述。
长项视角英文是Strengths Perspective,原先被翻译成优势视角。其实,这个译名不精确,应该叫长项视角或优点视角,因为优势是跟人家比,长项是自己的最强特点但不一定比别人强。比如,我的语文、物理等课程都不行,长项是数学,在全班排15名左右。这与其他同学比没有优势,但对我而言,这是我所有课程中的最强课程。因此,译成长项视角比优势视角要更精准
贴切。
长项视角有几个核心观点:第一,任何人、任何环境、任何事情都有资源。第二,要发现工作对象的长处,协助其使长项更长,从而使他能依托这个长项解决问题。第三,审视现象的视角要积极正面。下面举例说明一下,古代某老太太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张三,小女儿嫁给李四,张三卖雨伞,李四卖草鞋。一到下雨天,老太太就很伤心,因为小女婿的草鞋没人要;一到晴天,老太太又很痛苦,因为大女婿张三的雨伞没人买。后来碰到隔壁老王,老王说你要换种角度看这种情况,下雨天你要高兴,大女婿的雨伞供不应求;晴天也要开心,小女婿的草鞋销量很大。这样,不是一直很高兴吗?所以,从不同角度看同样的现象,感受就会不一样。佛经讲,人最大的修行是让周边人很快乐。其实,让人快乐的前提之一是要积极正面地看待事物和与人互动。第四,长项视角的英文Strengths中有字母s,这代表复数,也很重要。我们大部分人是凡人,普通得很,没有特别厉害的方面。但是,如果将某几个方面进行组合,可能与众不同,而且成为长项。这成为组合长项,十项全能运动员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基于上述分析,无论是谁,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都要善于采用长项视角的智慧去应对困境和解决问题。
上面讲了社会工作做什么的问题,下面我简单说说社会工作有什么用。关于这一点,我写过几篇文章,谈过社会工作的功能,具体而言至少有三点。第一,助人利他。就是帮助他人解决问题,并在过程中协助其成长。第二,改善环境。一是经济功能,通过专业人员协助改变认知、提高能力、改善综合素养,等等,这是人力资本投资,其他经济功能还有不少;二是政治功能,政治涉及政府、利益和稳定,社会工作无疑有利于工作对象的人际和人境和谐;三是社会功能,就是协助工作对象恢复在外界(社会)中的常态生活;四是文化功能,就是关爱和协助弱困人士,体现人文情怀。第三,业者增能。具体来说,就是由于经常被工作对象激发潜能,因此,社会工作者从社会实践中获得的养分比较丰富,从而有利于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以上是引言部分。之所以先谈这些,主要希望协助大家把握社会工作的一些关键议题,了解这个专业对于国家和民族的积极价值,从而,协助大家进一步加强专业认同,内化利他信念。下面我围绕社区社会工作的五个阶段,对每个阶段的内容进行说明。
第一阶段:关系建立
具体而言,就是如何进入工作现场,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主体求助,即求助者主动寻求帮助,相当于病人主动到医院看病。二是他者中介,类似于看病转院。三是施者开发,工作者在社区中发现问题,这是社区社会工作的发展重点,可以打造工作特色。
当然,施者开发也有几方面策略。一是加强日常互动,积累与社区成员的感情。二是介入热点事件,比如,新冠疫情期间,大家买不到蔬菜,你曾经伸出援手,协助居民解决了此难题。这样,此后在社区推进什么事项就比较容易进行。三是进行专项游说,游说与谈判不同,谈判是双方各有筹码从而朝中间靠拢,游说是工作者没有筹码但需要说服对方,这就需要社区社会工作者具有很强的综合实力。我觉得,游说,尤其是在危难中游说,应该是优秀社会工作者的核心标志之一。
第二阶段:需求测诊
第一项任务是了解物理环境。物理环境影响小区的功能。理论社会学的结构功能学派、社会工作学的系统理论都可以解释这一点。比如,一个小区有老年活动室,老年人可以在里面玩,打牌、看电视、聊天,就形成相互交流进而相互支持。可见,物理环境包括小区布局一定是有功能的,所以,了解社区要首先考察地形地貌等物质方面因素。
第二项任务是进行人群分析。人的问题有两个角度,一是关注静态状况,就是人口结构尤其特殊人口的状况。二是注意动态信息,看这些人口如何变化。社区社会工作必须注重对社区人群的动态分析。例如,在老城区,邻居互动很多;动迁之后,大家由于各种原因各奔东西,有钱的买高档小区,钱不多的买一般小区,互动很可能减少。现实情况是,物理环境好的小区其居民互动相对较少,其原因值得探讨。这就是动态信息,应该好好把握。
第三项任务是分析社区资源。社区资源首先包括人力、物力、财力,还有其他如时间和信息等。为什么说时间是资源呢?比如,抢救时肯定越快越好,抢救得越早,人活下来的概率越大;又如,有些人很忙但愿意花时间帮助你,说明你在他心目中较重要。为什么说信息也是资源呢?采集什么信息,怎么组织信息,怎么表达信息,其效果和功能自然千差万别。此外,还有归属感、融合度等,这些也是社区资源,也应该在平时了解清楚。
第四项任务是解读社区问题。这一点是需求评估的关键任务,有描述问题现状和分析问题原因两件事需完成。
我们要搞清楚以下几点,首先,议题不一定是问题。有人说“这个问题不是问题,问题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这种说法就与上述观点相通。在现实中,很多事物都是一个客观现象,是不是问题则需要依靠某些标准去判断。
其次,何人视为问题。是自己,父母亲,老师,同学,还是大家都认为?
再次,视为问题的依据什么。在社会工作和社区社会工作中,依据主要有四个。一是大众规则,假设合肥市有500个居委会,而且市民政局规定每个居委会必须建成老年活动室。如果480个居委会都已建成老年活动室,剩下的20个居委会就感到压力很大。二是制度规则,比如,很多人在城市里过马路不守交通规则,但是,根据交通法规,其实都是违法的。三是专家规则,即专家作出的判断,如体检后的医疗结论。四是个人体验,比如,给我的不是想要的,想要的没得到,就觉得比较痛苦。
最后,问题表现。问题在社区中涉及多少人?住在哪里?严重程度怎样?年龄结构如何?要把问题状况描述出来并分析原因,具体有几步:先是列出所有可能原因,并尽量找出原因之间的关联;再发现核心原因,判断该核心原因是否可以改变;然后核心原因可变时就改变它,不可变时就找其他可变原因;最终要在可变原因中找出社区工作者自己能改变的原因,这叫抓住可控原因。
第三阶段:方案制定
方案制定首先应该选择一个问题切入,可以兼顾几个标准。人多是一个选择标准。紧迫、严重等也是选择时应该考虑的因素。
在现实工作中,还可以关注如下事项。第一种是顶天之事。哪些是顶天之事?比如,党建工作、文明城市建设、世博会等,是党、政府、民众应该一起参与的。第二种是立地之事,就是底线问题。比如,出现疫情、踩踏事件时,必须得积极关注。第三种是切肤之事,就是关系到老百姓、跟生活高度有关的事情,如老小区装电梯、增加停车位等。
当然,要把精力聚焦在核心问题上,因为我们精力有限从而无法同时做很多事情。这时,要联动社区的利益相关方,如社会工作者、居民、居委会等,共同讨论,明确总体目标,细化具体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