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唐诗选编作品极为繁富,据孙琴安《唐诗选本提要》统计,自唐人选编始,历宋、元、明、清,有600余种,目前存世的也有300余种。其中最为有名、最为流行的是孙洙的《唐诗三百首》。
孙洙的《唐诗三百首》成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署名蘅塘退士,故而很长一段时间,读者只知蘅塘退士而不识孙洙。孙洙(1711-1778),字临西,一字芩西,别号蘅塘退士,无锡(今属江苏)人,祖籍安徽休宁。清乾隆十六年(1751)进士,历官直隶卢龙县知县、顺天府大城县知县、山东邹平县知县,政声斐然。乾隆年间,曾两任山东乡试同考官,后改江宁府儒学教授。乾隆四十三年(1778),卒于无锡。
孙洙的生平在窦镇的《名儒言行录》有较为详细的记载:性颖敏。家贫,隆冬读书,恒以一木握掌中,谓木生火可御寒。清乾隆九年以庠生中顺天举人,考授景山官学教习,除上元县教谕。十六年,成进士。历知直隶卢龙、大城县事。所至必谘访民间疾苦,平时与民谆谆讲叙,如家人父子。或遇事须笞责者,辄先自流涕,故民多感泣悔过。宰大城时,捐廉浚河道,民食其利。公余之暇,诵读不辍,恂恂如书生。后罣误,起复知山东邹平县事。庚辰壬午,两校省闱,所得皆知名士,改江宁府教授。三握邑篆,囊橐萧然,澹若寒素。每去任,民皆攀辕泣送。归举乡饮大宾,至老不废。学诗宗少陵,列入《梁溪诗钞》。著有《蘅塘漫稿》,辑《唐诗三百首》,通行海内。
民国《邹平县志》卷十四《官迹考》也有较为简要的记载:孙洙,江南进士,乾隆二十八年知县事,性慈惠,博学能文,尤工书法,后因公左迁,调补江宁府教授,侯曰:读书最乐此,获我素心矣。欢然而去。其生平事迹另见《梁溪诗钞》《新安孙氏家乘》等。
孙洙编选《唐诗三百首》的目的,在其原序已经交代清楚:
世俗儿童就学,即授《千家诗》,取其易于成诵,故流传不废。但其诗随手掇拾,工拙莫辨,且止五七律绝二体,而唐宋人又杂出其间,殊乖体制。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每体得数十首,共三百余首,录成一编,为家塾课本,俾童而习之,白首亦莫能废,较《千家诗》不远胜耶!谚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请以是编验之。
其初衷是不满于《千家诗》的随手掇拾,工拙莫辨止五七律绝二体唐宋人又杂出其间,殊乖体制,要选出童蒙适宜的唐诗选本。《唐诗三百首》虽是普及性的童蒙诗选,但孙洙有自己的考虑,读其《唐诗三百首》,我们可以知晓他在编选体例和选取标准上是有仔细斟酌的:他对诗歌风格上的选择,注重清新自然、含蓄隽永;对诗歌体裁的选择,追求全面多样;对作者年代的排列,统一先后顺序;对作者身份的选择,一视同仁;对受众范围的设定,侧重儿童。《唐诗三百首》因此得以风行于世,广受欢迎。
《唐诗三百首》精选唐代各个时期的唐诗,其选录标准,历来很多人研究。选诗全面是其优长所在,遗憾的是遗漏不少名家名篇:名家之中,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有诗鬼之称的李贺,均是一首未入;名篇之中,王绩的《野望》,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独坐敬亭山》《鹦鹉洲》,杜甫的《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王维的《鸟鸣涧》《使至塞上》,刘禹锡的《秋词二首》(其一)、《竹枝词》(其一)、《石头城》,高适的《别董大》,贾岛的《题李凝幽居》,虞世南的《蝉》,温庭筠的《商山早行》,等等。
二
《唐诗三百首》刻印以后,关于其校订、注译、评析、鉴赏的版本不计其数。据尹雪樵的《〈唐诗三百首〉版本知见录》一文统计,到20世纪90年代,所知的《唐诗三百首》各种版本共计118种,至于近二三十年来的版本,殆无统计,也难以统计。孙洙的原本早已遗佚,清代《唐诗三百首》的注本较好的主要有章燮《唐诗三百首注疏》、陈婉俊《唐诗三百首补注》、于庆元《唐诗三百首续选》、李盘根《注释唐诗三百首》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刊行的陈婉俊《唐诗三百首补注》,此版本的特色是简而周,切而明。
陈婉俊,字伯英,江苏上元(今属南京)人,桐城李镜缘之妻。李镜缘为桐城派后期大师姚莹外孙,姚莹也因此曾于道光二十四年为《唐诗三百首补注》作序,评其补注考核援引,俱能精当,对其评价颇高。陈婉俊《唐诗三百首补注》成于道光年间,除了补入杜甫《咏怀古迹》3首之外,基本遵照原本编排,包括五言古诗33首,五言古体乐府7首,七言古诗28首,七言古体乐府14首,五言律诗80首,七言律诗53首,七言律体乐府1首,五言绝句29首,五言绝句乐府8首,七言绝句51首,七言绝句乐府9首,共计313首,体现了陈婉俊对原本的尊重。同时,在原本基础上,《唐诗三百首补注》增加了诗人简介,使读者能知人论世,并且保留了蘅塘退士的批注,体现了陈婉俊的创新意识。序一为四藤吟社主人所作,交代了陈婉俊补注的原因:《唐诗三百首》为蘅塘退士定本,风行海内,几至家置一编,惜笺注太疏,读者病之。也指出了该版本的特点:手辑补注八卷,字梳句栉,考核精严,能令读者不假祭獭而坐获食跖,津逮初学,功匪浅鲜。书中体例,悉仍其旧。惟少陵《咏怀古迹》诗本五首,蘅塘止录其二,不免挂漏,今刻仍为补入,俾读者得窥全豹。注则悉依《杜诗镜诠》,未敢窜易一字焉。《唐诗三百首补注》所依据的底本是餐花阁本,但征引注重寻源溯流,博采他书,考证典实,避免重复,更为精致、确凿、简洁。
本次注译以中华书局排印本的四藤吟社刊《唐诗三百首补注》为底本,在诗的体裁分类、排序、字词版本上尽量保持原貌。
本次注译,尽量做到简洁晓畅,将尊重原著和面向普通读者相结合。本书的编排基本按照底本的顺序,每首诗包括注释、译文、赏析三部分。在作者首次出现的时候有简要介绍,包括其生平要略和代表作及风格,或是与作者相关的重要典故,使读者加深对作者的印象,或是古人对作者的评价,从古人的角度来了解作者。赏析还包括对诗歌内容、风格、艺术技巧、思想境界等富有特色的部分稍加分析。
本书的注释尽量做到简明,避免烦冗。关于用典,在注明出处的同时减少大篇幅征引;关于人名,大致说明基本信息;关于地名,解释对应的现代行政区域划分;关于重复出现的词汇,以每首诗的具体情况为准。
本书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古诗翻译成白话文,它所表达的意境、美感是白话文所不能替代的,诗歌所具备的一个因素是跳跃性,也就是诗性,故而注定不可用现代白话来替代古诗。所以本书的翻译只能在做到语句的通顺连贯和符合逻辑的前提下,尽量传达诗歌给人带来的美感,尽量保持其语言的诗性。
三
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古人对唐诗三百首功能的期待更多在于吟诗和作诗,熟读唐诗的意义主要在于加强文化素养;而从现代角度看,还应该有更多思考,倘若我们带着问题意识去读《唐诗三百首》,或许会有一些新的发现。比如不同类型的诗,它的用词有自己的词汇圈,山水田园诗有山水田园诗的常用词汇,边塞诗有边塞诗的常用词汇。再如从技法上看,唐诗从初唐的朴素到晚唐的精致,可见其手法的发展变化;从初唐五言诗和晚唐李商隐、温庭筠的诗歌对比就可以看出,诗越往后,技巧越精湛。从表达方式上看,山水田园诗喜用白描手法,咏史诗则喜用典。我们甚至还可以发现一个文化现象,汉唐连称是有来由的,唐诗中处处可见对汉代的向往,不管是用典还是借用古迹词汇,还是吟咏历史人物,几乎信手拈来,如用汉宫、汉苑等代指唐宫等建筑,如对贾谊、诸葛亮等人的追怀,都可以明显看到唐代对汉代的推崇尊尚。还有唐诗中一些短诗如五言绝句,极爱选取生活中平常普通的小人物、小细节、小物件等,来体现作者的用意之深远、技巧之高妙。
读唐诗,不可不知地理历史,不可不知风土民情。《唐诗三百首》中涉及边塞、关中、齐鲁、巴蜀、吴越、岭南、中州等地的诗句俯拾皆是。其中涉及湖湘、湘楚、荆楚的诗句、典故尤多,如:杜甫《寄韩谏议注》芙蓉旌旗烟雾落,影动倒景摇潇湘,杜甫《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温庭筠《瑶瑟怨》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王维《汉江临眺》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刘长卿《自夏口至鹦鹉洲望岳阳寄元中丞》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卢纶《晚次鄂州》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柳宗元《渔翁》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柳宗元《溪居》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马戴《楚江怀古》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洞庭连天九疑高,蛟龙出没猩鼯号,韩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紫盖连延接天柱,石廪腾掷堆祝融;李白《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等等。本书完成于湘南学院,湘南学院位于湖南郴州,是韩愈笔下清淑之气,蜿蜒扶舆,磅礴而郁积之地。因此,每读到涉及湖湘的诗句,便会多一层亲切,带着这种情感去读唐诗,更能加深对诗句的理解。我想,其他地方的读者应该也会有这样的感受。正因为《唐诗三百首》选诗具备地域上的广阔性,所以才能流通全国,广受欢迎。
熟读唐诗,了解传统文化,在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意义。一代一代的传承,使得《唐诗三百首》呈现活泼的生机,《唐诗三百首》流传两百余年以来,受其启发和影响,涌现不少新的唐诗选本。此外,《唐诗三百首》中所体现的尊老爱幼、关心社会、爱护自然、爱国忧民、积极向上、追求正义等价值观也与当代社会的价值取向不谋而合。这些均是以《唐诗三百首》为代表的经典得以流传的原因。本书借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潮流,希望《唐诗三百首》能有更广泛的流传。当然,限于编者学力学识,书中错漏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