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我们
书单推荐 更多 新书推荐 更多 |
婴幼儿精准喂养 读者对象:本书可作为妇幼保健人员、婴幼儿营养专家和婴幼儿食品研发人员的参考书。 ![]()
本书是基于我国婴幼儿看护与喂养特点,系统分析我国婴幼儿看护与喂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的中文出版物。作者基于婴幼儿的生长发育特点、生理功能发育程度以及母乳喂养与辅食添加、对外环境暴露的敏感程度、需要优先考虑的护理与喂养等相关研究,探讨了我国婴幼儿的精准喂养问题,包括现状、存在的突出问题或常见的营养问题(如营养不良、缺铁与缺铁性贫血、钙与维生素D缺乏等)和城乡儿童存在的喂养问题(如偏食、挑食等不良饮食习惯)及其影响因素,婴幼儿期营养缺乏的近期影响与远期效应和解决的对策与干预最佳时机等。
本书可作为妇幼保健人员、婴幼儿营养专家和婴幼儿食品研发人员的参考书。
任发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教育部功能乳品实验室主任,国际乳品联合会(IDF)中国国家委员会执行主席等。一直致力于乳品科学研究与应用工作,在全国筛选优良乳酸菌三十年,建立了中国上万株优良乳酸菌菌种资源库,解决了乳酸菌高密度发酵与稳态化生产技术,自主知识产权优良益生菌与发酵剂实现了国产化生产,打破了国外相关技术与产品的垄断;完善了奶酪凝乳基础理论,解决了奶酪熔化、拉伸与成熟等技术难题;建立了中国牦牛乳数据库,制订了牦牛乳产业相关管理规范,实现了高原牧区牦牛乳规模化加工利用,开发了高品质牦牛乳曲拉酪蛋白产品,相关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带动了藏牧民增收致富。发表 SCI/EI 论文 150 余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 60 余项。
荫士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入选国家跨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营养学会妇幼营养分会第五届、第六届主任委员,负责完成卫生部0-5 岁儿童生长发育标准制定,负责制定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标准-2010 等五项国家食品安全标准。
第1章 绪论 001
1.1 中国0~5岁儿童营养不良的原因和挑战 002 1.1.1 食物短缺导致儿童营养不良 002 1.1.2 经济发展降低营养不良发生率 003 1.1.3 未来面临的营养不良挑战 006 1.2 儿童早期发展的重要性 007 1.2.1 儿童早期发展的理论基础 007 1.2.2 儿童早期生长发育的特点 008 1.2.3 儿童早期发展需要玩耍与交流 010 1.3 儿童营养不良的风险因素 014 1.3.1 儿童的表现形式 015 1.3.2 儿童不同发育阶段 015 1.3.3 社会问题 015 参考文献 016 第2章 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 021 2.1 体格发育的特点 022 2.1.1 体格生长的总规律 022 2.1.2 体格生长的影响因素 023 2.1.3 体格发育的健康评价 025 2.2 消化系统的特点 030 2.2.1 婴幼儿消化系统的解剖特点 030 2.2.2 婴幼儿消化吸收的特点 032 2.2.3 婴幼儿消化功能的特点 033 2.2.4 肠道细菌的特点 034 2.2.5 婴儿大便的特点 034 2.2.6 婴幼儿进食感知和进食技能发育的特点 035 2.3 神经系统、运动、感知觉发育的特点 035 2.3.1 神经系统发育的特点 036 2.3.2 运动发育的特点 037 2.3.3 感知觉发育的特点 039 2.4 认知与行为发育的特点 042 2.4.1 感觉的特点 042 2.4.2 知觉的特点 043 2.4.3 记忆的特点 043 2.4.4 注意的特点 043 2.4.5 思维的特点 044 2.4.6 感知觉的发展 044 2.4.7 情绪与行为的发展 045 2.4.8 婴幼儿的情绪表现与引导 045 参考文献 050 第3章 儿童消化吸收的特点 053 3.1 胃肠道的发育特点 054 3.1.1 肠道发育的程序性 054 3.1.2 消化酶的逐渐成熟 055 3.1.3 与进食有关的消化道发育 056 3.1.4 肠道菌群与消化功能发育 057 3.1.5 婴幼儿粪便的变化 058 3.1.6 肠道屏障系统的发育 058 3.2 营养成分需要量的特点 059 3.2.1 能量代谢的特点 059 3.2.2 营养素的需求 060 3.2.3 营养供给的影响因素 062 3.2.4 营养素的代谢特点 063 3.2.5 营养素的免疫增强特点 066 3.2.6 膳食营养与健康效应评价 068 3.3 胃肠道的敏感性 069 3.3.1 “反营养物质”的影响 070 3.3.2 营养素的保护功能 071 3.3.3 肠道菌群的影响 075 参考文献 078 第4章 营养不良对婴幼儿的近期影响 081 4.1 营养不良对妊娠期胎儿的影响 082 4.1.1 胎儿死亡率升高 082 4.1.2 胎儿宫内生长受限 082 4.1.3 胎儿脑发育受损 082 4.2 营养素缺乏对出生结局的影响 083 4.2.1 铁和维生素A缺乏导致贫血 083 4.2.2 维生素D缺乏导致生长发育不良 084 4.2.3 硒缺乏导致妊娠不良 084 4.3 营养不良对生存和能力的影响 084 4.3.1 蛋白质缺乏增加死亡率 085 4.3.2 铁缺乏影响学习认知能力 085 4.3.3 维生素A缺乏增加感染性疾病发生率 086 4.3.4 维生素D缺乏影响骨骼和牙齿发育 086 4.3.5 其他不良影响 086 参考文献 087 第5章 营养不良对婴幼儿的远期影响 091 5.1 营养不良对认知发育与学习能力的影响 092 5.1.1 极早早产儿的认知发展 092 5.1.2 小于胎龄儿的认知发展 094 5.1.3 微量营养素缺乏影响认知发展 095 5.2 营养不良对运动能力的影响 097 5.2.1 营养补充对运动能力的影响 098 5.2.2 碳水化合物对运动能力的影响 098 5.2.3 脂肪对运动能力的影响 099 5.2.4 蛋白质对运动能力的影响 099 5.2.5 能量对运动能力的影响 100 5.2.6 微量营养素对运动能力的影响 101 5.2.7 肠道微生态对运动能力的影响 102 5.3 营养不良对超重与肥胖的影响 104 5.3.1 营养与肥胖的机制 104 5.3.2 肥胖发生的重要阶段 106 5.3.3 生物钟破坏对肥胖的影响 106 5.3.4 孕前超重对儿童肥胖的影响 107 5.3.5 母乳喂养对婴儿肥胖的影响 108 5.3.6 断奶后高蛋白膳食对肥胖的影响 109 5.3.7 维生素D缺乏增加儿童肥胖风险 109 5.3.8 肥胖儿童的家庭干预方法 111 5.4 生命早期营养对成年期慢性病易感性的影响 113 5.4.1 生命早期营养对表观遗传机制的影响 113 5.4.2 膳食营养均衡对遗传物质的修饰作用 115 5.4.3 孕前及孕期营养对母婴远期健康的影响 117 5.4.4 生命早期饥荒对成年期代谢综合征的影响 118 5.4.5 生命早期营养不良对成年期心血管功能的影响 121 5.4.6 胎儿生长受限对远期健康的影响 123 5.4.7 喂养方式对成年期健康的影响 125 参考文献 128 第6章 婴幼儿的喂养状况 133 6.1 母乳喂养状况 134 6.1.1 开奶时间的重要性 134 6.1.2 中国6月龄内婴儿的母乳喂养率 135 6.1.3 影响母乳喂养的因素 135 6.2 辅食添加状况 136 6.2.1 我国6~8月龄婴儿辅食添加率 137 6.2.2 我国0~5岁儿童开始添加辅食的月龄 137 6.2.3 辅食添加存在的问题 139 6.3 食物摄入状况 139 参考文献 142 第7章 母乳喂养与辅食添加的重要性 145 7.1 0~6月龄纯母乳喂养的重要性 146 7.1.1 母乳喂养的益处 146 7.1.2 代乳食品(婴儿配方食品)在婴儿喂养中的问题 147 7.1.3 乳房结构、泌乳机理和婴儿的反射 148 7.1.4 母乳喂养的方法 150 7.2 辅食添加的重要性 154 7.2.1 辅食添加的概念 154 7.2.2 辅食添加的益处 154 7.2.3 辅食添加的基本原则 155 7.2.4 辅食添加的内容 156 7.2.5 辅食添加的方法 157 7.2.6 应注意的食品卫生问题 158 7.2.7 食物引起腹泻的预防 158 7.2.8 辅食添加的推荐策略 159 7.3 早产儿的喂养策略 160 7.3.1 乳类的喂养 161 7.3.2 辅食的添加 162 7.3.3 其他营养素的补充 162 7.4 小于胎龄儿的喂养策略 163 7.4.1 根据胎龄的喂养策略 163 7.4.2 母乳的喂养 163 7.4.3 促进合理的追赶生长 163 7.5 HIV 母亲的婴儿喂养策略 164 参考文献 164 第8章 中国3岁以下婴幼儿的照护状况 165 8.1 城市与农村婴幼儿的照护状况 166 8.1.1 城市婴幼儿的照护状况 166 8.1.2 农村婴幼儿的照护状况 167 8.2 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婴幼儿的照护状况 168 8.2.1 发达地区婴幼儿的照护状况 168 8.2.2 欠发达地区婴幼儿的照护状况 169 8.3 城市流动婴幼儿与农村留守婴幼儿的照护状况 170 8.3.1 城市流动婴幼儿的照护状况 170 8.3.2 农村留守婴幼儿的照护状况 170 参考文献 171 第9章 婴幼儿养育的营养基础 173 9.1 营养素需要量 174 9.1.1 概念 174 9.1.2 影响因素 174 9.1.3 良好营养状况 174 9.1.4 营养需要特点 174 9.2 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175 9.2.1 平均需要量 175 9.2.2 推荐摄入量 176 9.2.3 适宜摄入量 176 9.2.4 可耐受最高摄入量 176 9.3 婴幼儿所需营养素的食物来源 179 9.3.1 母乳 179 9.3.2 其他食物 180 9.4 辅食营养补充品 180 9.4.1 辅食营养补充品种类 181 9.4.2 含食物基质的辅食营养补充品 182 9.4.3 脂基营养补充剂 183 9.4.4 不含食物基质的微量营养素撒剂 184 9.4.5 辅食营养补充品的安全和质量控制 185 参考文献 186 第10章 儿童早期味觉发育与后期的食物选择 189 10.1 与发育相关的味觉 190 10.1.1 食物的“味”定义 190 10.1.2 味觉的生理反应 191 10.1.3 味觉的感受部位 191 10.1.4 儿童敏感性和偏好的发育 192 10.2 儿童不同时期的味觉发育 193 10.2.1 胎儿、足月儿和早产儿的味觉 194 10.2.2 新生儿的味觉 195 10.2.3 较大婴儿的味觉 197 10.3 生命早期味觉体验与食物选择的影响因素 200 10.3.1 早期味觉体验的影响因素 201 10.3.2 羊水和母乳的影响 201 10.3.3 辅食喂养的影响 204 10.3.4 社会文化和家庭环境的影响 205 10.4 展望 206 参考文献 207 第11章 生命最初1000天的口腔健康 215 11.1 口腔健康的概念 216 11.1.1 口腔健康的定义 216 11.1.2 口腔疾病的种类 216 11.2 口腔健康的重要性 216 11.2.1 生命最初1000天的重要性 216 11.2.2 口腔健康的跨学科特点 217 11.2.3 孕期的重要性 217 11.2.4 出生后两年的重要性 219 11.3 增进口腔健康的建议 222 11.3.1 纳入儿童营养与健康状况改善发展规划 223 11.3.2 加强口腔健康和疾病预防的权利保护 223 11.3.3 加强健康教育的干预措施 224 11.3.4 重视低收入家庭儿童牙齿的健康状况 224 11.3.5 定期监测儿童牙齿的健康状况 224 参考文献 224 第12章 儿童的喂养困难 229 12.1 喂养困难的概念及分类 230 12.1.1 喂养困难的概念 230 12.1.2 喂养困难的分类 230 12.2 喂养困难的流行病学 232 12.2.1 喂养困难的发病率 232 12.2.2 喂养困难的影响因素 233 12.2.3 喂养困难的评估方法 235 12.3 喂养困难的干预方法 237 12.3.1 器质性喂养困难的干预方法 237 12.3.2 非器质性喂养困难的干预方法 238 12.3.3 喂养行为的指导 239 12.4 展望 240 参考文献 240 第13章 营养对儿童学习和认知能力发育的影响 245 13.1 营养对脑发育的影响 246 13.2 营养缺乏对大脑的损伤 247 13.2.1 暂时性损害 247 13.2.2 长期的损害 247 13.2.3 脑发育成熟严重延迟 248 13.3 营养对学习和认知能力发育的影响 248 13.3.1 母乳喂养对儿童学习和认知能力的影响 249 13.3.2 膳食变迁与生活方式改变对学习和认知能力的影响 249 13.3.3 能量、宏量营养素对学习和认知能力的影响 250 13.3.4 必需脂肪酸对学习和认知能力的影响 250 13.3.5 微量营养成分对学习和认知能力的影响 251 参考文献 253 第14章 常见的营养问题 259 14.1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261 14.1.1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的概述 261 14.1.2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的临床表现 261 14.1.3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的评估及分类 262 14.1.4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的预防 263 14.1.5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的治疗 263 14.2 单纯性肥胖 264 14.2.1 单纯性肥胖的病因 265 14.2.2 单纯性肥胖的病理生理 266 14.2.3 单纯性肥胖的临床表现 266 14.2.4 单纯性肥胖的鉴别和诊断 266 14.2.5 单纯性肥胖的预防 267 14.2.6 单纯性肥胖的治疗 268 14.3 缺铁性贫血 269 14.3.1 缺铁性盆血的病因及危险因素 269 14.3.2 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表现 271 14.3.3 缺铁的远期危害 271 14.3.4 缺铁性贫血的诊断 272 14.3.5 缺铁性贫血的预防 273 14.3.6 缺铁性贫血的治疗 273 14.4 其他微量营养素缺乏 274 14.4.1 维生素A的缺乏 274 14.4.2 维生素D的缺乏 279 14.4.3 钙的缺乏 281 14.4.4 锌的缺乏 286 参考文献 291 第15章 营养干预的对策 293 15.1 孕期与哺乳期的干预 294 15.1.1 孕期与哺乳期的干预途径 294 15.1.2 母乳喂养的促进行动 296 15.2 婴幼儿照护者的干预 296 15.2.1 城市婴幼儿家庭的照护者 297 15.2.2 农村婴幼儿家庭的照护者 297 15.2.3 托育机构婴幼儿的照护者 297 15.3 营养健康行动和项目的实施 298 15.3.1 健康行动的开展 298 15.3.2 慧育中国项目的实施 299 15.3.3 养育未来项目的实施 299 15.3.4 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实施 300 15.3.5 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创建活动实施 300 参考文献 300 第16章 儿童微量营养素的精准补充对策 303 16.1 微量营养素的重要生理功能 304 16.2 我国儿童微量营养素的营养状况 305 16.2.1 铁的营养状况 306 16.2.2 维生素A的营养状况 306 16.2.3 维生素D的营养状况 307 16.3 我国儿童中最易发生缺乏的微量营养素 308 16.3.1 铁缺乏 308 16.3.2 锌缺乏 308 16.3.3 维生素A缺乏 308 16.3.4 维生素D缺乏 309 16.4 精准补充微量营养素的方法 309 16.4.1 微量营养素补充的核心建议 309 16.4.2 微量营养素的预防性补充 310 16.4.3 微量营养素在敏感群体中的补充 311 16.4.4 微量营养素在营养性疾病中的补充 315 16.5 改善儿童微量营养素营养状况的国家策略 316 16.5.1 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 316 16.5.2 全面实施贫困地区婴幼儿营养状况改善行动 317 16.6 对症选择营养素补充剂的方法 317 16.6.1 复合矿物质、维生素的选择 317 16.6.2 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选择 318 16.6.3 益生菌的选择 318 16.6.4 低聚糖的选择 319 16.6.5 辅食添加期间的补充 319 参考文献 320 第17章 平衡膳食计划与喂养指南 321 17.1 膳食中常见的问题 322 17.1.1 喂养不当的问题 322 17.1.2 膳食结构不合理 323 17.1.3 行为及生活方式不健康 323 17.1.4 社会环境变迁带来的问题 324 17.2 平衡膳食的原则 324 17.2.1 0~6月龄婴儿的原则 324 17.2.2 7~24月龄/36月龄婴幼儿的原则 325 17.3 食物选择的要点 326 17.3.1 谷薯类的选择要点 327 17.3.2 蔬菜水果的选择要点 327 17.3.3 畜禽鱼蛋肉的选择要点 327 17.3.4 大豆、坚果和奶类的选择要点 328 17.3.5 烹调用油、盐的选择要点 328 17.4 膳食的安排与管理 328 17.4.1 0~6月龄婴儿的安排与管理 328 17.4.2 7~24月龄婴幼儿的安排与管理 329 17.4.3 24~36月龄幼儿的安排与管理 329 17.5 婴幼儿的喂养指南 330 17.5.1 0~6月龄婴儿的喂养指南 330 17.5.2 6~12月龄婴幼儿的喂养指南 331 17.5.3 12~36月龄幼儿的喂养指南 331 参考文献 331 第18章 良好生活方式与饮食习惯的养成 333 18.1 不良饮食行为的常见原因 334 18.1.1 家长方面的因素 334 18.1.2 儿童方面的因素 335 18.2 健康饮食行为的培养 336 18.2.1 婴幼儿进食技能发育基本规律 336 18.2.2 饮食习惯的养成 338 18.3 常见不良饮食行为的预防与纠正 341 18.3.1 喂养困难的预防与纠正 341 18.3.2 偏食和挑食的预防与纠正 342 18.3.3 进食过程中不良行为的纠正 343 18.4 常见饮食行为相关的健康问题与对策 343 18.4.1 喂养的适宜性问题 343 18.4.2 饮食行为不当引起的营养健康问题 344 18.4.3 奶瓶喂养与安抚奶嘴的问题 344 18.4.4 调味品使用的问题 345 18.4.5 食品安全问题 345 参考文献 345 第19章 不同时期的营养干预 347 19.1 早期营养干预对健康的影响 348 19.1.1 早期营养对特殊婴儿群体生长发育的作用 348 19.1.2 早期营养对体格发育的影响 348 19.1.3 早期营养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349 19.1.4 早期营养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350 19.1.5 早期营养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350 19.1.6 早期营养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351 19.2 产褥期和哺乳期妇女的营养干预 351 19.2.1 产褥期的营养干预 351 19.2.2 哺乳期的营养干预 352 19.3 婴幼儿期的喂养 353 19.3.1 6月龄内婴儿的母乳喂养 353 19.3.2 6~24月龄婴幼儿的喂养 354 19.3.3 婴幼儿的喂养指导 354 19.3.4 辅食的添加 356 19.4 追赶生长的营养干预 357 19.4.1 生长速度对健康的影响 358 19.4.2 影响追赶生长结局的因素 359 19.4.3 追赶生长的利与弊 361 19.4.4 早产儿的追赶生长 363 19.4.5 早产儿的营养支持 366 19.4.6 追赶生长对糖代谢的影响 368 19.5 营养缺乏的积极预防和干预 373 19.5.1 儿童营养不良的积极预防 373 19.5.2 妊娠期营养不良的积极预防 376 19.5.3 胎儿生长受限的干预 378 19.5.4 婴幼儿喂养困难的干预 380 19.5.5 微量营养素缺乏的干预 381 19.5.6 婴幼儿肠道菌群的干预 381 参考文献 382 第20章 婴幼儿照护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387 20.1 纯母乳喂养率处于较低水平 388 20.2 辅食添加过渡期存在喂养困难 388 20.2.1 辅食添加的时间不适宜 388 20.2.2 辅食的性状不合理 389 20.2.3 辅食添加的方法不规范 389 20.3 偏食与挑食影响膳食均衡 389 20.3.1 偏食挑食影响儿童营养均衡 389 20.3.2 饮料偏好影响白开水摄入 390 20.4 不良进餐习惯影响营养吸收 390 20.4.1 不良进餐习惯的表现 390 20.4.2 不良进餐习惯的原因 391 20.5 流动婴幼儿与留守婴幼儿缺乏营养关注 391 20.5.1 流动婴幼儿照护者喂养知识不足 391 20.5.2 留守婴幼儿存在意外伤害风险 392 20.6 其他应关注的照护问题 394 20.6.1 照护服务的规范化有待加强 394 20.6.2 流动和留守婴幼儿的照护问题有待关注 394 20.6.3 职业女性背奶的需求亟待解决 394 20.6.4 婴幼儿视力保护问题亟待重视 395 参考文献 395
你还可能感兴趣
|

书单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