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6日至17日,由闽南师范大学主办、文学院承办的“第五届出土文献与中国文学史研究学术研讨会”在闽南师范大学举行。本届会议邀请了国内、外近20所高校的4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出土文献与文学文本阐释、出土文献与文学暨文化研究等问题展开了充分而深入的研讨,展示了出土文献与中国文学史研究的新思考、新成果,扩大了出土文献与中国文学研究的影响,推动了该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本书是该会议论文的结集,讨论按照“出土文献与文学文本阐释”“出土文献与文学暨文化研究”两个专题编排。“出土文献与文学文本阐释”部分主要编入利用出土文献对诸如《诗经》《楚辞》《左传》等经典文学文本进行阐释研究的文章,“出土文献与文学暨文化研究”编入的是基于出土文献的文学研究以及文、史、哲多学科融合的综合性研究。各个部分均按照文学史、学术史的时间顺序编排。
陈良武,文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学科负责人、出土文献与中国文学暨文化研究中心负责人。主要从事出土文献与古代文学、中国古代学术思想与文学、闽南文献与文学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出版专著《黄道周学术思想与文学研究》,点校出版《榕坛问业》,合作出版《出土文献与中国文学史研究(先秦卷)》。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等其他项目多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多篇。
黄金明,文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曾担任闽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处处长、教务处处长、文学院院长。福建省文学学会副会长。在《中国音乐》《文学评论》《文学理论与批评》等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多篇,撰写并出版学术专著《汉魏晋南北朝诔碑文研究》等多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1项。主持的教学改革项目获福建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上编:出土文献与文学文本阐释 由乐歌到经典:出土文献对《诗经》诠释的启迪与效用 张树国 从阜阳汉简《诗经》看汉代《诗经》流传情况 徐林云 《楚辞·招魂》“庐江”地望续考 刘刚 “饮至祈福”:屈原《九歌·礼魂》性质新探 韩旭 徐克谦 利用楚简校读《左传》(一则) ——兼及“宋闵公之死”的文献学考察 何家兴 清华简《赤鹄》与《庄子·至乐》篇的“陵”“屯”义辨 ——简帛文献与传世文献对读个案献疑 贾学鸿 《神乌赋》与《聊斋志异·竹青》 ——《聊斋志异·竹青》本事补 颜建真 《淮南子·缪称》与郭店简儒家佚籍的学术关联 杨栋 北魏“一千人为孝文帝造九级一塸碑”释文校理 魏平 唐代张文俱墓志文字校补 吴文文 下编:出土文献与文学暨文化研究 上古金文谱牒及其叙事艺术 俞林波 试论楚系金文的文体类型 谭梅 出土文献冲击原有先秦散文史框架 陈桐生 出土文献与秦文学研究综述 杨艳君 从汉代“传书”看正史向历史演义的演化 赵辉 出土汉代俗赋的文学史意义 黄金明 浅谈汉画对文学创作手法的运用 刘雯 石窟艺术与中国文学研究 ——以河南巩县石窟寺为例 汤漳平 河东道尚武精神的地域特征及对唐代边塞诗的影响 智宇晖 从吴国青铜乐器铭文看季札观乐 谭德兴 天学视域下的“太一”知识考古 ——兼论郭店楚简《太一生水》“太一环游”思想的天学背景 王国明 徐克谦 汉画像“玄猿登高”图升仙含义释读 曹建国 星占与东汉政治——以陈蕃、窦武之谋为例 陈金星 出土墓志与北朝赵郡李氏家族研究 ——以东祖李顺房支为中心 杨艳华 宋初馆阁文士编纂的创新及其重要性考论 王照年 从“二重证据法”到“三重证据法” ——闻一多古代文学研究之于出土文献研究的启示 陈良武 附录:“第五届出土文献与中国文学史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 杨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