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与社会论丛》是由上海商学院文法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集刊,汇聚了法学、社会学理论界和实务界诸多专家的研究成果,自2011年以来至今已经陆续出版了9卷。《法治与社会论丛》(第11卷)延续与承袭了前几卷的风格和体例,坚持对相关法学和社会问题进行深入、全面的理论研究和探索,对社会现实与实践保持持续的关注和体察。与此同时,本卷在编写过程中,注重将院校与法律实务部门产研合作、产教融合的成果及时应用与转化,收录了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徐汇区人民法院和奉贤区人民法院精于审判业务的法官所撰写的法学论文和个案精解,希冀通过加强法学理论界与法律实务界的学术交流与互动,进一步拓宽研究视野与研究思路,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不断提升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和学术内涵。根据研究成果的学科属性和内容,本卷收录的论文分别归入法学各论专题、审判前沿与案例精解专题、社会管理专题、社会调研专题及教学与课程改革专题。“法学各论”收录的文章作者主要来自上海商学院、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上海市奉贤区人民法院等。这些论文凝聚了诸位学者、专家的研究心得,从多角度、多方位对法学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审判前沿与案例精解”刊载了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法院、长宁区人民法院审理的部分典型案件的阐析评论。每篇文章在介绍主要案情的基础上,侧重于呈现主审法官在审理、裁判过程中的考量与思辨,以及对法学理论层面相关问题的回应与解读,编者希望通过这种方式,透视法律的实施过程,凸显法律的价目标在司法实践中的印证与实现。“社会管理”和“社会调研”专题收录了来自上海商学院、上海市委党校、浙江工业大学等多位作者的研究成果,相关论文采用多样化的研究方法,从不同视角对社会热点问题及新现象进行剖析研究,其中既有真实的个案访谈,又有诸多的数据支撑与分析。各位学者从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领域研究相关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
段宝玫,1998年毕业于南开大学法学系,获法学学士学位。2001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国际经济法研究所,获法学硕士学位。2014年毕业于华东政法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为上海商学院文法学院副院长。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为商法、经济法、法律文化。为法学专业本科生开设《法理学》、《商法》等主干课程,同时为我校会计学(ACCA)专业、中澳合作高级会计、中英合作商务管理专业学生讲授《Corporate and business law》(公司法与商法)、《Make decisions within a legal context》(商务法律咨询与决策)、《Legal and Regulatory Framework》(经济法)等双语课程。 先后主持市级重点课程《法理学》(2011-2013),校级重点课程《商法》(2013-2015)、校级重点课程《法理学》(2009-2011)建设,主持或参与市级、校级教改项目多项。
法学各论专题
从版权史看AI生成作品作者资格
离婚后财产纠纷案件诉讼时效的适用——物权请求权与债权请求权的辨析
厘清出租人与次承租人利益民法保护的边界
价款优先权法律适用问题与解决措施研究
诈骗犯罪中所涉合同效力认定问题研究
窃取网络虚拟财产的刑法定性——兼谈恢复性司法对类案处理之启示
浅析中国企业合规管理的本土化探索
司法改革研究专题
城市数字化转型中的个人信息及数据权益保护问题研究
基层法院扩大独任制适用范围的相关问题研究
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深化法院人员分类管理改革实践探索再研究
房屋拆迁纠纷行民交叉关联成讼的审判困境及诉讼模式探析——以S市F法院及M法院1243份裁判文书为样本
生态环境公益损害修复的现实困境及解决路径——以修复责任主体为切入点的讨论
监察机关与检察机关办案衔接实务问题探讨——以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实施条例》颁布为背景
检察公益诉讼融入城市消防安全治理探索
论我国调解市场化的发展困阻与完善进路
审判前沿与案例精解专题
公民的舆论监督权与公众人物的名誉权保护冲突背景下名誉权保护的合理必要限制——王某诉欧某名誉权网络侵权责任纠纷案
电子商务平台协议解除的司法认定与审查思路——苏州 YR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诉上海 XM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网络服务合同纠纷案
社会治理与发展专题
“十四五”背景下竞争类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转型的思考——以 S集团为例
媒体融合环境下综艺推进乡村振兴创新策略研究——以 《乡村合伙人》为例
大数据时代我国用户隐私权的保护现状——基于 App用户协议的内容分析
数字智能产品对城市中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以上海五区为例
试论约翰·华生的广告心理学贡献
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测评类视频广告效果分析
教学改革专题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习近平法治思想基本精神融入课程思政方法路径研究——以法学专业人才培养为样本
企业经营模拟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改革探索和实践
社会工作专业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探析——以 “小组社会工作”课程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