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城能言——南京城墙诗文选录》由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编写,本书精选与南京城墙相关的历代经典诗词,同时配以质量精美的图片和文字优美的点评,充分展现了南京城墙悠久的历史、伟岸的身姿和蕴含的遗产价值,让读者在领略南京城墙壮丽景观的基础上,创造出心中城墙丰富的意象,并助推南京城墙牵头的“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遗项目申遗成功,较好地填补了当前南京城墙出版物的空白,是一部适合大众阅读的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品力作。
如何描述一座城?
擅长丹青者可以调理颜
色,擅长摄影者可以摁下快
门,擅长建筑者可以绘制图
例,擅长勘测者可以描绘地
图。但对于生活在城里或途
经过城池的绝大多数人来说
,只能用最朴实的方式来表
达对一座城的体悟和理解,
那就是感叹。
感叹是一种复杂的表达
形式,它融合了动作、表情
、语言和文字,而核心始终
是语言文字,因为只有语言
文字能够打破时空的限制进
行传播与流传。久而久之,
这些关于城的感受、描述、
赞美甚至诟病,都具化为诗
与文,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每个人对城的理解和印
象不同,所以诗文更具主观
性。这种主观性是很可贵的
,它夹杂了个人的情感、对
国事家事的理解、对历史往
昔的评定,以及对未来生活
的展望。城还是那座城,但
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同一时代的人也莫衷一是
。这些感受的积累形成了一
条流动的文字长河,而本书
要做的,就是截取这条长河
的部分片段,奉献给古老的
城墙与生活在这座城里的现
代人。
在呈现本书的过程中,
我们反复斟酌思考,在选取
对象、阐释角度、呈现方式
及最终定位方面,都有更富
温度和软度的考虑。
在选取研究对象时,本
书将南京有筑城史以来的所
有修筑城墙都列入研究范围
,并根据其美学效果而有所
侧重。本书第二章,即以诗
文解说城史的篇章,并没有
按照传统的断代方式进行编
排。我们将更多的侧重放在
“石头城”,而将六朝时期、
唐宋时期的城墙故事一笔带
过。这并不是因为上述朝代
城墙的地位不重要,而是从
文学角度而言,其影响力远
不如石头城那么深远,也未
形成富有特色的诗文体系。
将明代城墙单独作为篇
章也是出于美学上的思考。
南京明代城墙是现存遗址城
墙,是具象的、可见可触摸
的文化遗产。加强对这一意
象的阐述,有助于读者在阅
读本书后亲临实地,兑现对
城墙的想象。从这一角度来
说,突出明城墙的地位是极
有必要的。而将近现代城墙
单独列篇,则是出于对城墙
命运的反思与畅想。城墙虽
然是静态的,但其历史以及
人城关系的发展演变却是活
态的。如果能从诗文出发,
触摸到城市发展的轨迹脉络
,体味到文化遗产在人们心
中的更迭变化,那么诗文就
被赋予更多的价值,也是我
们编撰本书所乐见的。
在阐释角度方面,本书
把重心倾斜于城墙意象的文
学价值,而非历史价值。近
年来,南京城墙的研究不断
夯实,涌现了一批与南京城
墙相关的专著,如《中国明
清城墙》《南京城墙砖官窑
遗址研究》《南京城墙护城
河体系研究》《南京明外郭
遗址研究》等,既全方位补
足了相关研究短板,也扩大
了南京城墙研究的影响力。
而本书也是对城墙价值的一
种别样补充—将城墙作为文
化意象。业有专攻,本书从
文学鉴赏和文学理论出发对
历代城墙进行研究,在涉及
城墙历史考据的同时,更侧
重以文化意象分析作为出发
点。
文学与“虚构”是分不开
的,虽然虚构不是文学的主
旨,却是创作过程中最重要
的活动,也是文学作品不可
或缺的成分。所以在阐释过
程中,我们择取了一些具有
虚构性的历史传说、民问逸
闻作为素材。这类素材在严
肃的城墙历史研究中是不能
作为论据的,但在文学讨论
的范围里是极有价值和意义
的。此外,为凸显城墙的文
化价值,本书除关注与城墙
本体相关的诗文外,还关注
了清凉寺、狮子山、凤凰台
、莫愁湖等与城墙相关、在
城墙周边并具有较大文化价
值的意象,从而体现城墙作
为线状遗产的串联性价值。
在此,真诚希望读者能够理
解和接受这种择取的方式,
并乐于了解更广泛的城墙之
美。
文化艺术是相辅相成的
,自古就有“诗书不分家,
诗画不分家”之说。编撰此
书时,我们既力求文字的细
致耐嚼,也追求文字之外的
美学体验。为体现城墙的古
今之感,我们以“诗画相融”
为出发点,选取了现代的城
墙摄影作品若干,也巧妙穿
插了城墙的老照片、老图片
、老明信片,并辅以传统的
《金陵四十八景》点缀其间
,做到诗、文、画自然融合
,时间与空间在书中交汇。
正如胡愈之所说:“一本好
书,应当是一件完整的艺术
品。一本好书,一定是思想
内容、文字插图、标点行格
、排版样式、封面装帧都是
配合得很匀称、很恰当的,
书的内容和形式要能求得一
致,表达出一本书的独特风
格,这样才真正算得一本好
书。”将本书打造为简约的
艺术品,是我们的追求,但
是否能达成这一目标,还需
要可敬的阅读者为我们评定
。
在本书定位方面,我们
更希望呈现一本饮茶、清谈
、闲坐、休憩时的文化传播
图书,使读者在享受生活的
同时,体味城墙的大美与大
爱。正如上文提到的,我们
无意于打造一本严肃的理论
著作,而是希望通过本书为
普通读者打开一扇了解南京
城墙的小窗、一本引发美学
遐思的导览。如果读完此书
,读者能对南京城墙有初步
的了解,又有美学的向往,
并得到心灵上的宁静享受,
那么我们将无比荣幸。
杨绛先生曾说:“读书好
比串门。”无拘无束地阅读
前言
第一章 “文学之都”与南京城墙
第一节 诗性南京
一、城市与诗歌的关系
二、南京人与“诗性生活”
三、一座城的“意”与“象”
第二节 意象城墙
一、怀古诗意的氛围营造
二、大一统王权下的心理塑造
三、对世俗生活的热切向往
四、作为感鉴的文化寄托
第三节 城墙与诗性生活
一、深入挖掘遗产类意象的诗性价值
二、开拓以城为家的诗性生活新格局
三、以特色遗产景观实现“文学之都”的“落地”
第二章 城与诗的碰撞
第一节 苍凉浑厚,一语难尽:千古兴亡说石头
一、石头城:历史与命运的载体
二、当人与城相遇:石头城与市民生活
三、埋于地下的温度:六朝建康城与金陵城
第二节 王权的缩影:明城初建势巍巍
一、宏观城墙:天地神人的筑城理念
二、微观城墙:城砖铭文的世事沧桑
第三节 让岁月为城加冕:今天,我们因城而荣
一、城墙是枷锁还是财富:老城墙与新生活的冲突
二、重组记忆与文明的拼命:城墙与城市的融合
三、古老又鲜活,神秘又新近:老城墙焕发活力
第三章 城边小景与诗文小品
第一节 清凉山:古刹石城里,一片清凉色
一、有仙则灵:清凉山与清凉寺
二、拨开疑云的驻马坡
第二节 石头有津,延绵长干:石头津与长干里
一、石头津
二、长干里
第三节 曾经六代竞豪华:今台城与古台城
一、台城到底在哪里
二、台城意象的基调
三、刘禹锡的诗歌与台城
第四节 写万古,抒胸怀:凤凰台
一、“大鸟二集”,凤凰台生
二、凤凰于飞,各有精妙
第五节 曾经烟草寒,如今风貌现:明故宫
一、作为范本的明故宫
二、悲歌中的明故宫
三、明故宫的再现
第六节 居于狮子之上,留于诗文之中:狮子山与阅江楼
一、“狮岭雄观”底蕴深
二、《阅江楼记》美名扬
第七节 莫愁莫愁,歌舞不休:莫愁湖
一、莫愁湖的成因
二、文人气息与世俗生活
第八节 门的艺术:生活与城门故事
一、城门与划界
二、城门与聚合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