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稿为中改院组织专家学者共同探讨老龄化问题。全书分析未来5-10年消费的变化趋势; 第二章以步入老龄社会为重点研究分析我国结构变化的主要趋势, 研究中国14亿人的人口趋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重大影响。重点研究了老龄社会条件下的经济和产业、人口老龄趋势下经济增长与公共服务的平衡、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保障体系、人口老龄趋势下经济增长与公共服务的平衡、降低“三育”成本: 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全球的劳工市场老龄化的发展趋势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迟福林,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兼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国家“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广东、山东、海南等地方政府决策咨询顾问。国家行政学院、北京大学、东北大学等多家高等院校的特聘教授。
多年致力于经济体制改革理论与实践研究,共出版中英文专著四十余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八百余篇,形成研究报告七十余部,提交了大量政策建议报告,在决策和实践层面产生积极影响。曾获得“五个一工程奖”、“孙冶方经济科学论文奖”、“中国发展研究奖”等奖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02年被授予“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荣誉称号,2009年入选“影响新中国60年经济建设的100位经济学家”,2015年入选《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经济学卷)》。
第一篇 高龄少子——趋势固化与否的研判
第二篇 增长与养老——中国的选择与应对
第三篇 老有所养——养老服务体系的托底建设
第四篇 制度安排——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
第五篇 银发经济——中国养老产业的探索与建设
第六篇 选择性退休——制度安排与结构性政策
客观分析我国高龄少子化阶段性特点
迟福林 中国(海南) 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
当前,我国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变化调整正处于重要的历史关节点。客观分析我国高龄少子化的阶段性特点,有三个基本问题需要讨论。
一、我国高龄少子化的趋势有没有“固化” ?
尽管我国高龄少子化呈现过早、过快的发展势头,但客观看,与日本、韩国等国的高龄少子结构已经“固化”有所不同,我国高龄少子化的趋势仍有动态变化的某些特点。
1.生育意愿变化带有阶段性、结构性的特点。不可否认,进入高收入阶段后生育率的下降是一个全球趋势。从我国的情况来看,2020年人均GDP仅1.05万美元,中低收入者仍占多数,并且我国家庭生育观念的改变很难简单跟发达国家的情况类比。例如,农村、落后地区生育意愿相对高于城市、较发达地区。国家统计局有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子女数为1.8,高于目前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1.3的实际数值。由于发展的不平衡,生育意愿下降的趋势在城乡、不同区域、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并不同步。
2.生育率的提升仍有较大的弹性空间。尽管这几年生育年龄人口有下降的趋势,但2020年育龄妇女人数仍有3 亿多人,绝对规模仍比较大。如果每年有4%左右的育龄妇女生育,就能够使新出生人口维持在1200万以上,从而可以使人口负增长拐点出现的时间尽可能延迟。
3. 实际生育率受政策影响大。应当说,这些年低生育率与长时间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有很大关系。“两孩”政策实施后,出生人口中“二孩”占比由2013年的30%左右上升到2017年的50%左右,全国多出生”二孩”数量达1000多万人。我国曾长期实施过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但尚未实施大规模的生育激励政策。随着“三孩”政策的实施,加上有效实施生育友好型的社会政策,估计部分“80 后”、“90 后”、“00 后”生育“二孩”、“三孩”有相当大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