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先从电影音乐的发展历程和理论基础方面进行了概述,其次从电影音乐的创作和制作方面进行了介绍,最后对当代知名电影音乐大师和当代电影音乐名作方面进行了论述。电影音乐作为电影声音的一个分支,从电影诞生之初就已经和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电影音乐是电影与音乐的完美结合,创作者借鉴电影思维,实现音乐与角色的融合和转换,将音乐的立体性和信息承载性很好地表现在电影中,使音乐的抒情与叙事功能和电影情节相得益彰。历经百年的发展,电影音乐已经因其独特的艺术特性、多样化的功能和形态成为电影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章电影音乐发展历程
第一节 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
第二节 电影音乐的诞生
第三节国外电影音乐的发展
第四节国内电影音乐的发展
第二章电影音乐理论
第一节电影音乐概述
第二节电影音乐的表现形式
第三节 电影音乐的结构类型
第四节 电影音乐的艺术美学
第三章 当代电影音乐的创作
第一节电影音乐创作方法
第二节 电影音乐创作流程
第三节 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在电影音乐创作中的应用
第四节数字音乐制作技术在电影音乐创作中的应用
第四章 当代电影音乐的制作与传播
第一节 电影音乐的配置·
第二节 电影音乐的录制
第三节电影音乐的传播
第五章 当代电影音乐大师
第一节 好莱坞电影配乐大师
第二节 华语电影配乐大师
第三节 其他地区电影配乐大师
第六章 当代电影音乐鉴赏
第一节 战争电影音乐鉴赏
第二节 喜剧电影音乐鉴赏
第三节 动作电影音乐鉴赏
第四节 动漫电影音乐鉴赏
参考文献
第一章 电影音乐发展历程
本章内容为电影音乐发展历程,主要从四个方行介绍,分别为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电影音乐的诞生、国外电影音乐的发展、国内电影音乐的发展。
节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
一、无声电影
正如人们经常提到的,电影从来都不是无声的:从1纪90年代到世纪年代末,作为成熟媒介的所谓“默片”,就已经将声音作为电影观影体验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早期电影中,运用现场音乐伴奏只是电影放映商在诸多声音选项中的一种选择;然而人们对“默片”末期(约19-1929)所特有的精美音乐规则的熟悉往往导致一种假设,即认为音乐曾被重复使用在美学上是可被接受的,认为此前音乐就已经持续存在且符合美学理念。正如学者瑞克·阿特曼所说,在电影的早期(约1895—1913)发展中,杂乱无章的声音元素在电影放映中并不罕见。然而,直到世纪年代初,电影作曲的先驱·贝农不惧反驳地断言:“让影片无声放映是需要严厉谴责的、不可原谅的错误,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影片都不应该在无声中开始。”
阿特曼的细致研究表明:无声电影事实上只在某些时候是无声的,并且不会打扰到观众。在19和世纪之交,影院中观众的噪声和对影片的直接参与远比现在西方影院中的状况突出得多,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观众感受到的电影从来都不是无声的。世纪60年代,当美国近代艺术家安迪·沃霍尔制作出几乎静态的无声电影时,就曾设想观众会发出声音,以此参与到艺术创作中来。如今,尽管观众在剧院中发出的噪声有所减少,但在影片的观影体验中还是保留了一部分,是在印度,这种现象尤为明显。强烈希望掩蔽或减少观众噪声是众多合理原因中的一种,有些是实际的,有些是为了审美——这一观点的提出解释了那些伴随默片放映的声音元素存在的合理性。
在早期电影中加人声音的另一个原因是掩盖那些放映场地内外突然发出的噪声括路过车辆的声音和放映机发出的分散观众注意力的嗡嗡声。常见的现代电影放映机仍然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噪声:美国实验电影制作人·布拉克黑奇曾经试图在世纪50年代出真正的无声电影,这被证明是不可能的,他忽视了一个事实,观众实际上从来不能在无声的环境下观看他的电影,因为放映机的声会出现。一些早期的放映机在投放市场售卖时,机器的安静性能也成为卖点。对于电影音乐的起源而言,掩盖放映机的噪声问题是一种被过度吹嘘、不令人信服的理由。正如德国电影理论家西格弗里德·克拉考尔所指出的那样:这个解释是站不住脚的,聒噪的放映机很快就从观众席移开(移到放映室),然而音乐却顽强地保留了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