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面向学科表现度的一流工学学科建设成效评价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梳理相关理论与政策,厘清了学科发展脉络及我国一流学科建设的政策演变历程,辨析了一流学科和重点学科、优势学科、特色学科的区别,明确了一流学科建设评价的类型和适用范围,比较了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一流学科评价体系,从而找出现有研究不足和存在问题,界定出本专著研究科学问题的内涵与边界。其次,在深入分析研究影响一流学科建设成效各个环节的基础上,以工学学科为例,筛选出面向学科表现度的一流学科建设成效评价指标并构建评价体系。最后,构建了评价模型并进行实例研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提升一流学科建设成效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我国高校开展一流学科建设成效评价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建设世界大学和学科(以下简称“双”建设)是、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打破高校身份固化、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国家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基本组织单元的学科承载了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与创新等职能。因此,大学建设必须从学科建设抓起而大学整体实力的提升。科学行学科建设评价已成为学科良性竞争、保证“双”建设动态调整机制顺利实施的重要研究课题。本书运用教育和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理论,探索构建面向学科表现度的工学学科建设成效评价体系行科学的评价,以期为我国高校开展学科建设成效评价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本书面向学科表现度,以工学学科建设成效评价为研究对象:①通过梳理相关理论与政策,厘清学科发展脉络及我国学科建设的政策演变历程,辨析学科与学科、优势学科、学科的区别,明确学科建设评价的类型和适用范围,比较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学科评价体系,从而发现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和问题,界定本书研究科学问题的内涵与边界;②在深入分析研究影响学科建设成效各个环节的基础上,以工学学科为例,筛选出面向学科表现度的学科建设成效评价指标并构建评价体系;③构建评价模型行实例研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提科建设成效的对策与建议。
本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括下述三方面:
(1)辨明面向学科表现度的学科建设成效评价的内涵
系统研究国内外关于学科建设及其评价的相关文献,比较、分析具有代表性的全球性学科评价体系和区域性学科评价体系中关于学科分类、评价指标、指标权重以及评价主体遴选等方面的实践应用经验,辨析学科建设成效评价、学科建设水平评价和学科建设绩效评价及方案符合度评价、目标达成度评价和学科表现度评价中,评价内容和评价要素之间的异同点一步明确面向学科表现度的学科建设成效评价的内涵。研究认为,学科建设成效评价强调,在一定周期建设后,学科建设方案符合情况、学科建设目标达成情况及学科表现情况能够反映学科发展的潜力和趋势;学科表现度评价的重要作用是引导各学科建设高校坚持理念,追求世界。通过辨析给出学科建设成效评价的研究方向和思路,清晰界定出评价的内涵与外延,厘清学科建设成效评价的逻辑。
(2)构建面向学科表现度的工学学科建设成效评价体系
首先,通过梳理和研究学科建设成效评价相关文献,结合国家对“双”建设的战略要求,对影响学科建设成效的各个环行深入分析而选取三级评价指标并初步构建评价体系。其次,应用调查研究、统计分析和因子分析法行指标降维,并验证前述所选指标的科学性。后,运用熵权法对各级指标赋权,构建完整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的一级指括学科基础、过程管理和学科产出3项,其重要性排序依次为学科产出、过程管理和学科基础;二级指括硬件基础、政策与经费支持、学术团队、组织管理、文化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8项,重要性排序的前两位分别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三级指括图书资料及电子文献的拥有量、仪器设备的拥有量等38项。研究结果表明了过程管理指标和学科基础指标是工学学科建设成效评价的两个重要维度,丰富现有学科建设成效评价的研究理论。
(3)构建面向学科表现度的工学学科建设成效的D数偏好关系矩阵评价模型行实例研究
对各高校学科建设成行评价时,运用D数偏好关系矩阵理论构建被评价学科间的评价模型,能够避免传统评价中因专家评价意见的不确定性而造成评价结果不的情况发生。深入分析D数偏好关系矩阵理论及其方法体系在学科建设成效评价中的适用性,通过设立理想值并以其为基准,得到评价对象间的偏好关系而构建出面向学科表现度的工学学科建设成效的D数偏好关系矩阵评价模型。选取三所高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行实例研究,得到学科建设成效评价排序及其随区别度λ变化的不同评价值。研究结果验证了D数偏好关系矩阵评价模型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使得各评价对象的评价结果具有独立性和稳定性,创新了学科建设成效的评价方法,拓展了D数偏好关系矩阵的应用范围。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曾参阅相关文献、资料,在此,谨向其作者深表谢意。
由于水平有限,本书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宗凡,副研究员来主持校级类项目3项,参与省部级项目多项。发表学术论文多篇。王莉芳,教授、博导来主持国家社科、人文社科等多项纵向研究项目10余项。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1.2研究意义
1.3研究问题与研究内容
1.4研究方法、结构安排与技术路线
1.5主要创新点
第2章理论基础与研究评述
2.1理论基础…
2.2学科与学科
2.3学科建设评价
2.4“双”政策对学科建设评价的要求
2.5研究评述·
2.6本章小结
第3章面向学科表现度的工学学科建设成效评价体系的初建………53
3.1评价体系构建的目标和原则
3.2评价指标的选取
3.3评价体系的初建
3.4本章小结
第4章评价指标的科学性验证、权重的确定及评价体系的构建·
4.1评价指标的问卷设计
4.2问卷数据的收集
4.3问卷数据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4.4 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
4.5评价体系的构建
4.6本章小结
第5章D数偏好关系矩阵评价模型的构建与实例研究
5.1D数偏好关系矩阵理论适用性选择分析
5.2D数偏好关系矩阵评价模型的构建…
5.3D数偏好关系矩阵评价模型的实例研究
5.4本章小结
第6章提科建设成效的对策与建议·
6.1提科建设成效的对策
6.2提科建设成效的建议
第7结与展望·
7.1主要研究工结
7.2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部分全球性大学排行分学科指标权重
附录B调查问卷…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15年10月,印发的《统筹世界大学和学科建体方案》(以下简称“双”建设体方案》)中明确指出,多年来通过实施“211工程”“985工程”等建设,一批高校和学科建设取得重展,在带动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提升的同时,也存在身份固化、竞争缺失、重复交叉等问题,要建立激励约束机制一步突出学科建设实效,构建完善“中国、世界”的大学和学科评价体系,引导高等学校不断提升办学水平。17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联合印发的《统筹世界大学和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以下简称“双”建设《实施办法》)一步提出,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办法,在整个建设期内加强过程管理,尤其是在建设中期和末期要对建设成行评价,建立有出的动态调整机制。可以看出,对“双”建行科学评价,能够充分激发高校和学科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是“双”建设发展的核心和关键。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双”建设评价体系是打破高校身份固化、高校和学科良性竞争、保证“双”建设动态调整机制顺利实施的重要研究课题。
“双”建设不是凭空提出的,它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规模约4002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51.6%,代表我国高等教育正入普及化阶段[1]。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学者马丁·了国家高等教育发括精英教育阶段、大众教育阶段和普及教育阶段,其主要指标是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即在校学生人数与传统高等教育适龄人口的比例。具体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精英教育阶段低于15%,在大众教育阶段为15%~50%,而到了普及教育阶段则达到50%以上。
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从00年的12.5%上升至19年的51.6%,在短短的年时间里,实现了从精英化发展到普及化发展的转变,这样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不仅提高了全民教育水平,而且适应了国家经济发展的要求,奠定了我国作为世界高等教育大国的地位。值得注意的是,高等教入普及化阶段后,单纯的规模化发展已经不能够满足我国高等教育的现实要求,需要从根本上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必须向追求高质量和益增长的模式转变。14年5月,在河南考察时提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概念,并强调,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新常态”主要表现为,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正从高速转变为中高速,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规模速度型向质量内涵型转变,发展动力也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高校作为创新驱动的主体,对我国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也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面对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的新阶段和经济发展的“新常态”,高等教育只有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打破固有身份和过度依赖要素驱动的现状,在、组织结构、文化建设等方面不断创新,才能够真正提升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两个一”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提供有力支撑。
拥有世界大学和学科是国际竞争力和高等教育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而建设世界大学和学科已深入诸多国家的发展战略体系中。各国政府寻求拓展其在知识市场中的国家地位,在这个过程中,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被认为是经济增长的引擎与动力。无论是从全球大学排名还是学科排名都可以看出,代表高等教育发达水平的美国几乎占据了排行榜中的大多数名次。英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国来也都相继推出了“精英倡议”“计划”等,以支持大学和学科发展,通过“优中选优”“支持”来打造自己的世界大学和学科。大学建设与学科建设是互为补充、各有侧重、相辅相成的。大学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基础,随着大学的建设,高校在整体办学水平提升的同时,会为学科建设提供物质与精神保障,学科建设则为大学建设提供了支撑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