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 |
曾国藩家训 ![]() 曾国藩一生严于治军、治家、修身、养性,实践了立功、立言、立德的封建士大夫的追求。曾国藩的门生李鸿章、左宗棠、弟弟曾国荃、儿子曾纪泽等都秉承他的教导而成为出将相的显赫人物。他的家训仍然被当作家教经典;他教育子弟的很多理念和具体方法,仍被广泛借鉴。曾国藩的家教之道,值得每个望子成龙的现代家长和追求卓越的年轻人好好学习。 本书的选编,以传忠书局本《曾文正公家训》为底本,以岳麓书社2015年版全本《曾国藩家书》为校本,并参考民国年间上海世界书局版的《分类广注曾国藩家训》、黄澧华与向志柱注释的岳麓书社1999年版《曾国藩家训》等相关著作。作者结合社会热点精选其中有代表性的和对当代人极具参考价值的篇章,分类译注,阐释家训思想中临事与处世的智慧。
曾国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晚清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 一 嘉庆十六年(1811)十一月,曾国藩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荷叶塘白杨坪(今属湖南娄底双峰县)。道光十八年(1838)考中进士,两年后授翰林院检讨,后升任内阁学士加礼部侍郎衔,再任礼部右侍郎,历署兵、工、刑、吏各部侍郎。咸丰二年(1852),因为太平军进犯湖南以及攻陷武昌等地,丁母忧而还乡的曾国藩奉旨办理本省团练,咸丰四年(1854)二月开始率领湘军与太平军作战。咸丰七年(1857)二月丁父忧而还乡,第二年六月复出,继续统帅湘军。咸丰十年(1860)赏兵部尚书衔,并任两江总督,下一年又奉旨督办苏、皖、浙、赣四省军务。同治三年(1864)七月收复南京,因功加太子太保衔、封一等毅勇侯。同治四年(1865)五月,奉旨北上围剿捻军;六月,补授体仁阁大学士。同治七年(1868)四月,补授武英殿大学士;八月,调任直隶总督。同治九年(1870),办理天津教案,后回任两江总督。同治十一年(1872)二月,病逝于任上,赠太傅,谥文正。本书所收的家训,大多作于咸丰六年(1856)之后,也即曾国藩经常独自一人离家千里,故不得不以书信训诫其子女。 因为创建湘军并平定太平天国,又首倡洋务运动,曾国藩被称为中兴名臣,也被认为是三不朽的圣人。曾经编辑曾国藩家书、日记为《曾文正公嘉言钞》的梁启超就说: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曾国藩在同时代士人之中则被称为钝拙,又终生在指逆之中,何以成就其立德、立功、立言而震古烁今?梁启超指出: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也就是说,曾国藩一生的成就,在于其有着立志自拔于流俗的精神,有着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的精神,以及不求近效,铢积寸累的渐进,植之以刚,贞之以恒的固守,这种精神体现在湘军的崛起之中,也体现在其家训之中。 二 曾国藩生前曾经立志作一部曾氏家训,凡家道之所以可久者,不恃一时之官爵,而恃长远之家规,然而因为戎马倥偬以及著书之难,未能完成心愿。后世所传的曾国藩家训则是取自其写与两个儿子的家书。其中也包含了曾国藩所总结的曾氏三代训诫,其祖父星冈公的考、宝、早、扫、书、蔬、鱼、猪八字诀,其父亲竹亭公的少壮敬亲,暮年爱亲专重孝字,以及他自己总结的八本三致祥与勤、俭、刚、明、忠、恕、谦、浑八德,等等,他对于先世与自身家教经验的总结,也可谓成果丰沛了。故《清史稿》也称赞他举先世耕读之训,教诫其家。 曾国藩在《世泽》一文中说:士大夫之志趣学术,果有异于人者,则修之于身,式之于家,必将有流风余韵,传之子孙,化行乡里,所谓君子之泽也。就其善者,约有三端:曰诗书之泽,礼让之泽,稼穑之泽。也就是说,曾国藩认为修身齐家且传之后世的余泽,为重要的就是诗书、礼让、稼穑,下面则结合这三者来谈谈曾国藩家训在思想内容上的特点。 先看诗书,读书、写字、作文是曾国藩家训的重点,他认为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故而家训之中谈论读书方法的多,比如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从有恒二字痛下工夫。然须有情韵趣味,养得生机盎然,将广博的浏览与专门的吟诵结合,抄写与仿作结合,强调的是坚持不懈,以及韵味、生机的涵养。关于写字,针对其子写的字缺乏刚劲之气,这是你生来气质之中的短处,故而强调要学欧、柳二体,且与走路宜重,说话宜迟等言行上的修养结合起来加以要求。作文,则提出以精确之训诂,作古茂之文章,也就是将字词训诂与文章修辞、考据与辞章两方面的功夫结合起来。还有曾国藩编撰《十八家诗钞》与《经史百家杂钞》二书,也就是为了诗书传家。 至于礼让,则可以从孝友为家庭之祥瑞等说法来看,曾国藩总是告诫其子,凡事皆从省啬,独待诸叔之家则处处从厚,待堂兄弟以德业相劝、过失相规,期于彼此有成,为要义,不可轻慢近邻,酒饭宜松,礼貌宜恭,亲族之间要和睦、宽厚,邻里之间要客气、礼貌。还嘱咐以谦、谨二字为主,力去傲、惰二弊,不可与州、县往来,不可惊动官长,等等。至于女儿们则不要重娘家而轻夫家,这些都可以看出曾国藩对于礼让之道的重视。 再说稼穑,曾国藩牢记祖父的话,吾子孙虽至大官,家中不可废农圃旧业,故而在与其弟、其子的家书中经常强调种菜、种竹,蔬菜茂盛之家,类多兴旺;晏起无蔬之家,类多衰弱,还要家里专门请来老圃,一起开辟菜园。他还说历观古来世家久长者,男子须讲求耕、读二事,妇女须讲求纺绩、酒食二事,内而纺绩、做小菜,外而蔬菜养鱼、款待人客,夫人均须留心,就是希望欧阳夫人带领着家中的子女,一起从事耕种与纺绩,从而习勤习劳,养成俭朴的家风。 常常作家中无官之想,时时有谦恭省俭之意,则福泽悠久,这句话则可以概括曾国藩所讲的世泽之根本。曾氏家族的官运,在曾国藩死后约二十年的光绪十六年(1890),曾纪泽、曾国荃双双去世之后就基本断了,然而曾氏家族的后代却依旧名人辈出,当是因为他们继承了由曾国藩总结的、家族代代相传的耕读、诗礼的良好家风。与曾国藩特别欣赏的颜之推《颜氏家训》、张英《聪训斋语》等中国历代著名家训相比,曾国藩的家训因为取材于通信,故而又有两个与众不同之处。 其一,目标与检查。无论读书或修身,曾国藩都希望其子能够成为克家之子,比如希望曾纪泽在读书上成吾之志,将四书五经及其喜爱的《史记》、《汉书》、《庄子》、韩文四种等,熟读而深思且略作札记,以志所得,以著所疑,进一步则要求凡有所见所闻,随时禀知,余随时谕答,较之当面问答,更易长进也,此后的每次通信,几乎都是曾纪泽在汇报读书的进度与心得,而曾国藩则总是先为其子读完什么书而欣慰,再指出进一步当如何研读,这就是将目标与检查结合的一个系列过程。再说曾国藩总觉得曾纪泽容止甚轻,不符合士大夫的典范,故而经常在家书之中提及厚重二字,有段时间甚至每次都要问说话迟钝、行路厚重否,并要他时时省记。还有,曾国藩曾要求女儿、媳妇勤于纺绩,三姑一嫂,每年做鞋一双,各表孝敬之忱,各争针黹之工,所以也常在家书之中附带着问,儿妇诸女,果每日纺绩有常课否,可见其检查之严密。 其二,表扬与表率。曾国藩要求孩子将平时所写的字、所作的诗文等与问安的家书一同寄来,这是许多家长都能够做到的,然而他接着还特别讲究表扬,从而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比如曾纪泽寄来了草书的习作,不但他自己有表扬,还会将之出示给李鸿章、李元度、许仙屏等人传看,于是就有了柔中寓刚,绵里藏针,动合自然等语,这些都写在回信里,让儿子与他一同欣慰。再如曾纪泽完成了《说文分韵解字凡例》一文,他自己先表示喜尔今年甚有长进,再请了大学者莫友芝指示错处。这样的表扬,则比起泛泛然说几句,或是金钱与物质奖励什么的,更能够激励孩子。曾国藩处处给孩子、家人做表率,则也是极其难能可贵的。他在指导儿子读书、写字、作文之时,经常谈及自己的学习历程以及近期状况,以身作则。要求儿子读书有恒,则细数自己《史记》《韩文》《韩诗》《杜诗》《古文辞类纂》等书的圈批首尾完毕,还说近年在军中阅书,稍觉有恒,当然也说到自己读某些书的有始无终且深以为憾,这反而让其子觉得这个榜样更为真诚。还有与曾纪鸿说到写字不可求效太捷也,就说起自己学习《麓山寺碑》历八年之久,临摹已过千纸;曾纪鸿的作文不佳,他便回顾自己二十三四聪明始小开,直到三十一二岁聪明始大开的历程,也许小儿子像自己而聪明晚开,以作鼓励。 此外,曾国藩对于自己的孩子,始终充满信心,这一点也值得一说。比如一直在说曾纪鸿处境太顺,故难长进,然而依旧多有肯定,惟其眉宇大有清气,志趣亦不庸鄙,将来或终有成就;至于曾纪泽则不只是肯定其作诗、写字方面的成就,还经常称赞其天质聪颖与淡于荣利。曾国藩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给予美名而奖掖以成之,在培养自己子女上也是如此,方才造就了著名的外交家曾纪泽、著名的数学家曾纪鸿,并且泽及后世。 三 早的曾国藩家训版本,当为光绪五年(1879)湖南传忠书局刊行的二卷本《曾文正公家训》,共收入曾国藩与曾纪泽、曾纪鸿的家书一百一十六则。岳麓书社2015年版的全本《曾国藩家书》共收入其家书约一千五百则,其中写给曾纪泽、曾纪鸿的约有二百二十多则。也就是说,现存的曾国藩写给两个儿子的家书,还有一百多则未被收入其中。《曾文正公家训》以及此后流传的《曾国藩家训》之类的书,都是仅仅精选了存世的曾国藩写给其子家书的一半略多。其中的原因在于,未被收入的家书大多谈论的是琐碎的日常事务,比如咸丰二年(1852)八、九月,曾国藩接到其母的讣告,由江西回湖南奔丧之时,写信给留在京城的曾纪泽交代善后事宜,这些家书往往与家教关系不大,故未曾被收入各个版本的《曾国藩家训》之中。 为了避免遗珠之憾,在本书分类、译注的过程中,又通读了未曾收入传忠书局本《曾文正公家训》的那些家书,遴选出其中的十多则写给曾纪泽、曾纪鸿的家书补入本书。传忠书局本还附录了写给欧阳夫人的家书二则,写给族叔曾丹阁的家书一则,本书同样归为附录。曾国藩另有写给侄儿曾纪瑞、曾纪寿的家书各一则,正好可以与写给其子的相互参看,故本书也归为附录。综上所述,本书收入家训一百三十四则,附录五则,共计一百三十九则。 本书的选编,以传忠书局本《曾文正公家训》为底本,以岳麓书社2015年版全本《曾国藩家书》为校本,并参考民国年间上海世界书局版的《分类广注曾国藩家训》、王澧华与向志柱注释的岳麓书社1999年版《曾国藩家训》等相关著作。 下面对于本书所做的工作及其特点,作一个简要的说明。 ,校对。重新校对了原文,订正了底本或校本的文字讹误以及标点错误。为了阅读方便,增加了部分分段,且译文的分段与原文一致。 第二,分类。为了查看方便,根据每则家训所讲述的主旨进行分类,分为立德、养生、交际、读书、写字、作文、治家、经世,共八个类别。各类之中则按照家训的写作时间排序,以便前后参看。也有多则家训涉及多个主旨,则根据其核心的主旨加以分类。 第三,标题。根据每则家训的主旨,概括出标题,而主旨的概括则主要考虑其家教价值,至于介绍军情、政情等信息则一般从略。为了方便检索,又在标题之下标注该则家训原文的受信者,即谕纪泽谕纪鸿或谕纪泽纪鸿之类,同时标注了写作时间。 第四,注。因为另有译,故本书的注释较为简明扼要,主要针对生僻的字词标了汉语拼音,并作了解释。对文中涉及的人名、地名、书名以及引用的古书原文、典故、术语等作了简要的介绍。其中人物的生卒年不作标注,因为与理解原文关系不大,然而对该人物与曾国藩及其家族的关系则会有所说明。送信的兵勇、仆人等不作注。人物次出现详注,再次出现则简注或不注,或在导读、翻译之中有所说明。常见的地名则不作注,或在导读与翻译时顺带说明。 第五,译。将文言的原文翻译成为白话文时,除了部分在注中已经解释过的引文、典故不再重复翻译之外,都进行了较为对应的紧扣原文的翻译,译文的字句在原文中都能找到依据,而原文的意思则在译文中都能得到落实。当然这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其中也有适当调整词句次序,以求符合现代人的语言习惯;也有少数有助于理解原意的补充信息,一般用括号来作标示。 第六,导读。不方便在注或译中加以讲解的,诸如本则家训的写作背景,所包含要点的概括,以及对于原文所隐含的深层次思想意义等作必要的引申、发挥,都在导读之中加以展开。 因为学力之限,加之对于曾国藩家训的解读也尚待进一步精深,故而本书一定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恳请诸位批评指正! 张天杰 戊戌之春于杭州师范大学仓前恕园 张天杰 浙江桐乡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历史学博士,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后,现任杭州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研究专著有《张履祥与清初学术》《蕺山学派与明清学术转型》《明朝思想》等;整理古籍有《祁彪佳日记》《童溪易传》《陆陇其全集》等。 立德篇 养生篇 交际篇 读书篇 写字篇 作文篇 治家篇 经世篇 附录
你还可能感兴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