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朱批奏折原件等罕见史料重磅呈现,是清史研究的珍贵书籍,虽是严肃的历史研究,但语言通俗易懂,非研究型读者也能接受。
2.本书是图文并茂的研究朱批奏折的文史专著,部分奏折制成原大的拉页,美观大方,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具有极强的文史价值和收藏价值。
序
故宫博物院原院长 郑欣森
个人、组织包括国家组织,要想顺利生存和正常发展,必须及时准确地把握有关自身和周围环境的变化,建立正式和非正式的信息沟通渠道。“奏折”制度正是清代君臣交流、下情上达最为重要的渠道。
“奏折”最初是以一种非正式的文书形式出现的,作为“题本”的补充,在皇帝“御门听政”时公开呈送,或用以汇报皇帝交办事务,或用以向皇帝请恩、请安、谢恩等事情。康熙三十二年(1693)
以后开始向“密折”发展,乾隆初年以降“密折”奏事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奏折”遂与“题本”一样,成为国家的正式官方文书,并逐渐有了统一的规定和程式,形成了“奏折”制度。
清代“奏折”制度的产生及推广,首先是鉴于明代阁臣弄权和太监批红的弊病。“题本”文字冗长,处理手续繁杂,各督抚提镇的“题本”要先经过通政使司,再转送内阁,经十余道票拟手续后才能 呈报皇帝批阅。皇帝也只能依照内阁票拟程式化的批语加以可否,这样皇帝裁决政务总是处于被动地位。而“奏折”不通过通政使司转呈,具奏人派遣专人直接将“奏折”送到乾清门,由奏事处转呈皇帝亲自拆阅和批答。皇帝的批示可以完全依照自己的意愿,而不需要同内阁大臣商讨,部分剥夺了内阁票拟权。雍正中期又设立军机处,并把“奏折”的处理程序纳入军机处的轨道,二者互为表里,成为君主推行集权政治的左右手。
“奏折”制度的实行对君臣间的权力进行了再分配,皇帝的权力得到了巩固和加强。而通过扩
大具折言事官员的范围,大批地方官可以与皇帝直接联系,方便了皇帝直接控制地方行政,同时也削弱了各省督抚的权势,最终使中央和地方的权力都向皇帝集中。
表面看,“奏折”制度仅是一种文书制度,但它对政治的影响之大,远远超过一般衙门的兴废,
它涉及君臣间权力的分配、皇帝政令的施行、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官僚政治上的重大变化,可谓是一种“奏折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