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十年来足迹遍布西藏。不论在部队,还是在地方,工作重心始终在基层,特别是在负责全区社会宣传和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期间,经常跑农村、下基层、搞督查、做调研,积累了大批资料。大半生丰富的高原经历,不仅融入作者对雪城的浓浓深情,也寄寓了他对军队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深深思考 。
刘盛福同志是我的老朋友,一九七九年冬天,这 个从东北黑土地走出来的农家子弟,以军队新闻工作 者的身份第一次踏上人迹罕至的西藏边防,从此,便 与雪域高原结下了不解之缘。三十年来,他先后在西 藏军地担任过多个领导职务,足迹遍布高原的山山水 水,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他始终怀着对党的忠诚、 对西藏的热爱、对事业的热忱,勤奋学习,扎实工作 ,深入调研,理性思考,积累了大量的文字资料。这 部《高原的记忆》,不仅记录着盛福同志三十载工作 的丰富阅历,更是包含着一位“老西藏”对雪域高原 的浓浓深情。
书作篇幅不长,但每个故事书写着真实,每份感 情充满着真切,每份情感倾吐着真诚,于朴实无华中 彰显为人做事、从政为官的基本准则和领导智慧;字 里行间流露出一心向党的政治品格,勤学好思、恪尽 职守的敬业精神,大胆负责、勇于创新的胆识魄力… …走进书中,满心感触;合上书页,发人深思。
他写实的镜头里,定格着一座座高原戍边军入的 丰碑。作为新闻处长、新华社记者,他采访过西藏边 防军人;作为日喀则军分区政治部主任,他本身就曾 是西藏边防军人;作为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的领导 ,他是人民的公仆。透过《初访乃堆拉哨所》《将军 魂》《站在第三极的男子汉》等报告文学,陌生而亲 切、神秘而真实、木讷而多情的西藏戍边人,在无需 雕琢的语言中鲜活起来。没有新潮时髦的话题,没有 精巧雅致的辞藻,没有无病呻吟的煽情,有的只是真 实,如同高原绵绵群山般的真实,虽质朴却壮丽,为 我们诠释着忠诚、奉献、奋斗、执著以及爱的真谛。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能够阅读这样的文字,无疑 是对心灵的震撼,是对灵魂的洗礼,是对精神的膜拜 。
他敏锐的目光中,饱含着对西藏和谐发展的关注 和深情。在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工作期间,他再一次以 新的身份继续走过西藏的城市乡村,以新的视角继续 关注西藏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西藏,这个蕴涵着天之 精华、地之灵气、物之瑰宝、人之英杰的净土,由于 地理、历史等原因与先进和富庶相距甚远。作为领导 干部的盛福同志心甚忧之,在跑农村、下基层、搞督 导的同时做了大量研究和思考。
他细腻的笔触下,流淌着对生活的解读和追求。
高原经历的艰辛和公务的繁冗,并没有阻滞盛福同志 热情奔放的精神世界。工作之余,他钟情于摄影和根 艺,乐于让灵魂的心境在艺术中游走,并敏锐地观察 和感悟生活,于宁静中徜徉激情,于细微处思索凝重 ,于感性中探寻真知。《一个普通农妇的藏戏情结》 《根艺情》等几篇短文,自然洒脱,字句凝练,毫无 为文者的浮躁意气和冠冕堂皇。身居俗世,却在看似 不经意间挥洒俯瞰生命的篇章,这份哲理与智慧,实 可作为一面鉴心的镜子。
唯心地坦然者,方有见地坦然之作;唯意境高远 者,方能舞动跳跃的字符。这不是简单的官样文章, 而是一股为国为民的荡然浩气,一股清新脱俗的怡人 灵气。盛福同志已经退休,但他心中的爱依然澎湃, 探索的脚步依然矫健,对美好的追寻依然执著,他在 艺术和文字的创作中继续着对社会的贡献。此刻,他 把深藏的记忆化作心灵的高原,便成就了一种仰视、 一种向往、一种永恒! 是为序。
刘盛福,中共党员。曾任成都军区新闻处处长。三十年来,作者足迹遍布西藏。
步入军旅之路
初访乃堆拉哨所
将军魂
茶浓情深
藏族老两口儿拥军记
暴风雪袭来之后
站在第三极的男子汉
发生在无人区的故事
给母校校庆的贺信
国门杜鹃花
情系雪山 爱在哨卡
汉族妈妈和藏族儿子
忠诚 于祖国的战士
雅鲁藏布江畔雨水欢歌
舍家忘我保边疆
烈火中永生
搏击风雪八昼夜
文明川藏线
雪原上的春天
发扬“老西藏精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注重精神文明建设 促进农牧区市场流通
领导干部的主要精力不能错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