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读本(中国史)》以时间为经,以历史名词为纬,分十个单元串联起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其中古代部分包括从中华文明到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巩固、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多民族统一封建国家的建立、明清(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近代部分包括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与人民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本书旨在通过对于中国历史上关键历史名词的解释,以点带线,聚线成面,勾连起中国历史发展的绵延画卷,从而让读者对于中国历史的概貌有着准确清晰的了解。
		 
	
核心素养视域下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一套好书由教育部统一编写的普通高中历史必修课程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下两册,已经开始在一些省市使用。这套教科书的编写以培养高中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根本宗旨,遵循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发展规律,从学生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角度出发,力求做到内容线索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具体性与概括性有机结合,既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又具有可读性和适用性。同时,具体的教学内容既重视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也注意给学生中外历史发展大趋势的直观认识,使历史教育做到循序渐进。
 同时,21世纪基础教育的理念,也对历史教师在专业的自身发展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作为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主力军,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主力军,需要满足以下一些基本要求,如:教师自身需要具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需要具有整体化、结构化的必备知识结构,需要具有设计情境化的教学策略的能力,需要能够聚焦开拓必备知识的深度教学,需要实施提倡批判性思维的学生实践与探究活动,等等。因此,从国家的层面来看,对从事基础教育教师进行培训已成常态。然而,集中培训毕竟总是相对短期的行为,而教师核心素养的承载物——必备的基本知识,包括基本史事与基本观点;以及基本技能,包括课程设计的方方面面,都是要不断自我提升的。在这些方面,为教师提供自我提高历史修养和教学技能的可资学习与借鉴的材料,以补充必备的知识、完善基本的技能、丰富课程的设计,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广大教师所期盼的。
 从这样的需求出发,这套名为《高中历史怎样教》和《历史读本》的教学参考书的编写者作为身处教学一线的教师,深知目前基础教育历史教师的急切需要,及时设计、编写了这套参考书,确实是做了一件急教学之所急的好事。
 这套教学参考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历史教育比较研究中心主编的对接《中外历史纲要》上、下两册的《历史读本》;第二部分是由罗明、周靖主编的对接《中外历史纲要》上、下两册的教学设计《高中历史怎样教》。
 就《历史读本》来说,中国史部分的编写者按照教科书的单元和单课选择内容,世界史部分的编写者按照教科书涉及的更长的时间段选择内容,两册读本共选择了421(267+154)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基本涵盖了教科书所涉及的重要方面。其中有些内容不仅包括对基本史事的叙述,更包括必要的资料来源,例如《历史读本(中国史)》中第三部分的内容,以及《历史读本(世界史)》所提供的每一部分的参考书目,这就为教师自我拓展必备的知识,提供了进一步学习的指南。
 序:核心素养视域下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一套好书历史读本(中国史)就《高中历史怎样教》来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基于对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总体要求和一些具体要求。总体要求是:“基于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到教学内容的逻辑、教学过程的环节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等,更重要的是在教学理念上要以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为教学的本位、重点,以调动和发挥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核心,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实质性线路,以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为中心展开。”具体要求包括:创设历史情境;以问题为引领;开展基于史料研习的教学活动;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信息化水平(《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第50—53页)。以这些要求来审视,本书已经较好地达到了课标的要求。
 课程教育专家杨向东先生指出,“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也离不开个体对具体领域知识、技能、思维方式或价值观念的学习和掌握。个体只有具备结构化的领域知识和技能、思想方法和探究模式,才能深刻理解特定情境,明确问题,形成假设和解释,建立清晰的情境、活动和结果之间的内在联系与依存关系,孕育核心素养的萌芽和成长”(杨向东:《如何基于核心素养设计教学案例》,《中国教育报》2018年5月30日)。要达到这些要求,就需要在教学设计中整合教材内容,找出看似碎片化的历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单元教学或大概念教学,使之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体系,从而形成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发展大趋势的宏观认识。
 那么,如何来选择单元教学呢?根据教科书编写体例和内容呈现,可以看到,教科书的内容编排,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目”,可视为“小单元”;第二层次是“课”,可视为“中单元”;第三层次是“单元”,就是“大单元”。就高中生的基础来看,由于他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基础,因此,以“中单元”作为教学设计的内容,是符合高中学生的实际情况的。而且这也是在课时少、任务重的情况下,完成教学任务的有效方法之一。本套书的教学设计,正是以“中单元”,即“课”来进行设计的。同时,这些“中单元”的教学设计,又不是简单地以学科的知识体系为依据的,而是有所扬弃,将核心素养的培养渗透其中。
 当然,教学设计应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每位教师都会有自己的理解和设计。本书所展示的教学设计,还是很初步的,但是仍然能够给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提供学习、效仿、突破、创新的基础。
 总之,这套丛书是编写者基于对课程标准、教材、教法的实实在在的解读和研究,为解决教师“用教材教”和“教好教材”的一系列现实教学问题而精心编写的。相信对广大教师来说,会起到开卷
 
 
第一部分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
 旧石器时代的化石和遗址/3
 “满天星斗”/4
 大禹治水/5
 尧舜禹禅让/5
 发现二里头/6
 甲骨文/8
 武王克商/9
 东征与分封/10
 共和行政/11
 商周青铜器/12
 春秋五霸/14
 战国的开端/15
 华夷之辨/16
 李悝《法经》/18
 胡服骑射/19
 稷下学宫/20
 商鞅变法/21
 孔子和他的学生/22
 老子与庄子/23
 墨子/25
 韩非子/25
 士阶层的崛起/26
 秦朝统一/27
 皇帝/29
 郡县制/30
 官僚制/31
 秦长城/32
 书同文,车同轨/32
 焚书坑儒/33
 秦的暴政与速亡/34
 “亡秦必楚”/36
 楚汉战争/37
 文景之治/38
 七国之乱/39
 汉武帝集权/41
 卫青与霍去病/42
 独尊儒术/43
 王莽新朝/44
 光武中兴/45
 党锢之祸/47
 黄巾起义/48
 《史记》/49
 白马寺/51
 造纸术/52
 第二部分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
 赤壁之战/57
 夷陵之战/58
 司马懿/59
 八王之乱/60
 王与马共天下/62
 江南农业的发展/63
 淝水之战/64
 孝文帝改革/66
 六镇之乱/68
 隋的统一/69
 大运河/70
 瓦岗军/71
 贞观之治/73
 开元盛世/74
 吐蕃的崛起/75
 安史之乱/77
 儿皇帝/78
 后周世宗/80
 九品中正制/81
 唐代的科举/82
 唐代三省制/84
 北魏的租调制/85
 唐代的均田制/86
 唐代的租庸调制/88
 唐代的两税法/89
 鸠摩罗什/90
 玄奘/91
 陶弘景/93
 寇谦之/94
 建安文学/95
 李白与杜甫/96
 王羲之/98
 龙门石窟/99
 日本遣唐使/100
 第三部分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多民族统一封建国家的建立杯酒释兵权/105
 北宋的兵制/107
 中枢机构改革/108
 地方控制的改革/110
 宋代的科举制度/112
 “三冗”/114
 庆历新政/115
 王安石变法/116
 宋金战争/119
 绍兴和议/121
 辽的族源与阿保机的崛起/122
 南北面官/123
 辽宋战和/125
 金的崛起/126
 猛安谋克/127
 大定之治/128
 大蒙古国/130
 元朝建立与统一/131
 行省与驿站交通/132
 户等制度与税收制度/134
 工商业与纸币/137
 海外贸易/139
 城市的发展/141
 宋朝经济重心的南移/143
 元朝南北差距的扩大/145
 家族制度的变化/146
 身份制度/147
 朱熹《四书集注》/149
 宋词/150
 元曲/151
 白话小说/153
 书画/154
 三大发明/155
 沈括与郭守敬/157
 辽夏金元民族文字/158
 《蒙古秘史》/159
 第四部分  明清(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朱元璋/163
 里甲制/164
 内阁/165
 明代宦官/166
 郑和/168
 倭寇/169
 利玛窦/170
 明成祖经营边陲/171
 努尔哈赤/173
 山海关战役/174
 八旗制度/176
 雍正帝/176
 奏折/178
 军机处/179
 施琅平台/180
 平准之役/181
 理藩院/183
 “滋生人丁永不加赋”/183
 川楚陕白莲教起义/185
 江南市镇/186
 徽商/187
 摊丁入地/188
 海外白银/190
 王阳明/191
 顾炎武/192
 戴震/193
 汤显祖/195
 《红楼梦》/196
 《农政全书》/197
 第五部分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马戛尔尼使华/201
 闭关锁国/202
 东印度公司与广州十三行/203
 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205
 叶名琛/207
 火烧圆明园/208
 魏源与《海国图志》/209
 不平等条约/211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12
 洪秀全和拜上帝教/213
 《天朝田亩制度》/214
 总理衙门/216
 江南制造总局/217
 镇南关大捷/218
 日本大陆政策/219
 黄海海战/220
 《马关条约》/222
 瓜分危机/223
 公车上书/224
 《时务报》/225
 《天演论》/226
 百日维新/227
 义和团/229
 八国联军/230
 庚子西狩/231
 《辛丑条约》/232
 东南互保/233
 江楚会奏三折/234
 第六部分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孙中山/239
 同盟会/240
 立宪运动/241
 萍浏醴起义与黄花岗起义/243
 武昌起义/244
 第一次南北和谈/245
 南京临时政府/246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248
 宋案与二次革命/249
 袁世凯复辟帝制/251
 护国战争/252
 张勋复辟与安福国会/253
 第二次南北和谈/255
 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256
 民族工商业的“黄金时期”/257
 移风易俗/258
 新文化运动/259
 第七部分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巴黎和会/263
 五四新文化运动/264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266
 中共第一次代表大会/268
 中共第二次代表大会/269
 五卅运动/271
 省港大罢工/272
 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国民党改组/274
 北伐战争/276
 “四一二”反革命事变/278
 宁汉合流与东北易帜/279
 南昌起义/281
 秋收起义/282
 三湾改编/284
 古田会议/284
 工农武装割据/286
 中原大战/287
 左联五烈士/289
 遵义会议/290
 长征/291
 第八部分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九一八”事变/295
 “一·二八”淞沪抗战/296
 东北抗日联军/297
 瓦窑堡会议/298
 西安事变/300
 “一二·九”运动/301
 “七七”事变/302
 《论持久战》/304
 南京大屠杀/305
 台儿庄大捷/306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307
 平型关大捷/308
 百团大战/309
 皖南事变/311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312
 中国远征军/313
 日本投降/315
 重庆谈判/316
 从接收到“劫收”/317
 挺进大别山/319
 土地改革/320
 第二条战线/321
 金圆券/322
 辽沈战役/324
 淮海战役/325
 平津战役/326
 第九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
 《共同纲领》/331
 中央人民政府/333
 土地改革的继续/334
 银元之战与米棉之战/335
 “不要四面出击”/337
 “四马分肥”/338
 抗美援朝/339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341
 第一次人口普查/342
 党的八大/343
 《论十大关系》/344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345
 人民公社/347
 七千人大会/348
 “四个现代化”/349
 两弹一星/350
 《上海公报》/352
 第十部分  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357
 十一届三中全会/359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360
 “拨乱反正”/361
 包产到户/362
 《告台湾同胞书》/364
 经济特区/365
 一国两制/367
 南方谈话/368
 北京奥运会/369
 “三步走”战略/370
 复兴号/372
 辽宁舰/373
 “嫦娥工程”/375
 上海世博会/376
 一带一路/377第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