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后期,音义关系任意性的观念流行,认为音义关系任意性是唯物主义,理据性是唯心主义。因此,一些学者将声训现象不加分析地看作“唯心主义”,以《白虎通》为代表的汉代声训遭到了*所未有的批判。本书深入分析《白虎通》义理声训的性质、历史背景、来源,及其反应的思想文化等一系列的问题,目的有二:一是对声训映射出的语言理论进行深入地挖掘。二是对义理声训这种语言现象从不同角度予以探讨。本书认为,《白虎通》大规模使用声训,反映了古人对音义关系必然性的坚持,是对“任意性”的一种反动,其中符合语言规律的部分尽管为数不多,但终究以其合理性成为科学词源学的起点。而不符合语言规律的声训,尽管对词源学的研究造成了一定的干扰,但也具有语言学之外的丰富内涵,值得深入研究。
古代训诂的“声训”,是一种很特别的训释方式,这种训释的特点是训释词与被训词有古音相同或相近的关系。前代学者以为这种训释反映了“音近义通”的语言事实,往往用以作为研究音韵和训诂的有效材料。20世纪50年代,语言学界接受了西方“音义关系任意性”的理念,而且把这种理念绝对化,因此把“音近义通”和“声训”都当成“唯心主义”进行批判。在那时,“唯心主义”不是一顶小帽子,传统训诂学的“声训”就这样被完全否定。在批判“声训”的潮流中,有两部书首当其冲,一部是《释名》,一部是《白虎通》。
20世纪80年代,我们对遗产问题有过很多反思,经过梳理,对在历史上曾被屡屡关注的汉语词源学的科学性和现实性,有了初步的认识。梳理汉语词源学的发展历史、继承前人对汉字、汉语音近义通现象的描写与解释,必须从声训开始。《毛诗诂训传》等先秦文献随文释义中勾稽出的声训材料,以及《尔雅》《说文解字》的声训,进入我们的视野。在这个工作中,《释名》《白虎通》是两部绕不开的专书。章黄在讲解《说文》训释体例的时候,把声训称作“推因”,当然是把声训和汉语词源联系在一起;但是《释名》和《白虎通》的声训有些的确不符合推源的原则,语音关系牵强一些还好说,尤其是训释词和被训释词的意义关系,拿汉语的词源意义来解释,很多是扦格难通的。既然那些声训存在汉语词源音近义通的反证,就要严肃对待,这是我们的原则。不能“鸵鸟思想”,藏身不顾尾,明明另一些语言事实不支持论断,却由着别人去说,丝毫不以为意。
刘青松,男,1978年生,河北献县人,2002年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获学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获硕士学位;201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为河北大学文学院讲师,河北大学博士后流动站科研人员,从事中国语言文字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目前主持河北省社科项目(编号:HB13YY025)一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编号:14FYY020)一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编号:2016T90212)一项,新闻出版重大科技工程“中华字库工程”第15包“明清图书用字搜集与整理之三??文字整理与考释”(项目编号/包号:0610-1041BJNF2328/15)子课题一项。在《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国文字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学刊》《河北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数篇。辑校有《坳堂诗文集》(河北大学出版社,2016年)。
上编 《白虎通》义理声训研究
绪论
第一节 《白虎通》及其声训方式
一、《白虎通》的经学属性
二、《白虎通》声训的表述方式
三、《白虎通》声训的性质
第二节 义理声训研究综述
一、义理声训研究史
二、本书的研究目的
第三节 《白虎通》版本的择定
一、《白虎通》的定名与流传
二、抱经堂本《白虎通》的优缺点
第一章 《白虎通》义理声训的特点
第一节 《白虎通》声训的分类及其主观性
一、《白虎通》声训的分类
二、《白虎通》声训的主观性
第二节 《白虎通》声训的义理属性
一、《白虎通》名物的义理属性
二、《白虎通》同源声训的义理属性
第三节 《白虎通》声训语音关系的杂糅性
一、《白虎通》声训语音关系杂糅性的表现
二、《白虎通》声训语音关系杂糅性的原因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白虎通》义理声训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白虎通》声训的社会背景
一、先秦两汉的语言崇拜
二、先秦两汉的“正名”思潮
第二节 《白虎通》声训的思想背景
一、先秦两汉类比框架的形成及发展
二、《白虎通》的类比框架及其特点
第三节 《白虎通》声训的学术背景
一、谶纬是《白虎通》声训的思想来源
二、训诂、章句是《白虎通》声训的基础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白虎通》义理声训与两汉故训的关系
第一节 先秦两汉义理声训概况
一、数量庞大,各家分歧
二、随文释义,主观性强
三、配合别字,内容零散
第二节 《白虎通》对故训的整合
一、《白虎通》对故训的继承
二、《白虎通》对声训的创新
第三节 《白虎通》对故训的整合标准
一、语音方面以义理为标准
二、语义方面以义理为标准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白虎通》义理声训的思想文化分析
第一节 《白虎通》声训对阴阳五行的配合
一、五行与自然
二、五行与人体
第二节 《白虎通》声训对伦理观念的反映
一、君臣
二、父子
三、夫妇
第三节 《白虎通》声训对上古历史的构建
一、三皇、五帝、三王、五霸的定名
二、三王出身的神圣化
第四节 《白虎通》声训对理想社会的构拟
一、爵位
二、典章制度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白虎通》义理声训的影响
第一节 《白虎通》声训的实践是词源学的发端
一、《白虎通》声训对《说文》的影响
二、《白虎通》声训对郑玄经注的影响
第二节 《白虎通》声训的观念对词源学具有积极影响
一、焦循以假借说《易》举例
二、焦循与汉代章句之学
三、焦循对因声求义的启发
本章小结
下编 《白虎通》义理声训疏证
凡例
卷
卷二
卷三
卷四
阙文
附录先秦两汉义理声训疏证
释天第一
释地第二
释山第三
释水第四
释州国第五
释爵秩第六
释礼乐第七
释政令第八
释形体第九
释长幼第十
释亲属第十一
释言语第十二
释草木第十三
释禽虫第十四
释饮食第十五
释衣服第十六
释宫室第十七
释床帐第十八
释书契第十九
释典艺第二十
释兵戈第二十一
释道路第二十二
释祭祀第二十三
释丧制第二十四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