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前期包括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和北京政府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型时期,也是中国近代教育取得明显进展的重要历史阶段。作为国家教育行政中枢的教育部,虽然深受外部政治经济文化的激烈动荡和内部人事更迭带来的运行困扰,仍然在时代大潮的冲击下,努力改进和完善国家教育行政系统,在学制制定、义务教育、社会教育、国语运动及收回教育权等方面也竭力作为,从教育行政近代化和教育近代化两个层面推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留下了不可或缺的一笔。
民国前期(1912-1928)在中国近代教育发展进程中具有特殊的地位。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这是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次重大飞跃,是中国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中国教育近代化或日早期现代化由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短短的十几年间,实现了教育宗旨的新旧嬗变,制订了具有重大影响的《壬子癸丑学制》和《壬戌学制》,完成了发展模式从师法日本到取向欧美的转型;义务教育的付诸实施,职业教育的兴起,社会教育的开创,高等教育的改制,国语运动的深入,收回教育主权运动的蓬勃,多姿多彩空前活跃的思想理论氛围的出现,等等,所有这些在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几乎都是在这一时期实现的。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的基本内涵追求民主、崇尚科学、强调实用、求新知于世界等等,第一次在理性思考和实践活动两个层面得到较为全面的展现。
我们知道,民国前期即所谓北洋政府时期是一个军阀横行、战祸频仍、政局动荡、民不聊生的时代。为什么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传统教育的变革和新式教育的推进能取得如上实绩,这实在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人们比较多地着眼于从专制政体的崩溃和中央政府的软弱这两个角度切入,认为前者给教育理论、教育思想的多彩纷呈提供了空间,而后者则为民间社会力量的充分介入和展现提供了可能。这种分析是合理而有成效的,对某些问题的解释很有说服力;但是,似乎又不够全面。因为,教育作为一项国家事业,要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一定的进展,无论是法规、制度、政策的制订层面,还是在具体的实施实践层面,缺乏全局性的统领、整合、推动与监督,显然是不可能的。换言之,要想丰富对这一时期教育发展实况的认识和理解,对全国最高教育行政机构教育部的所作所为进行深入的考察,应该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阎登科博士的新作《民国前期教育部研究(1912-1928)》在这方面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阎登科,1973年生,河南夏邑人,教育学博士,现任湖州师范学院高等教育与治理研究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理事、浙江省高
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分会理事、湖州市高等教育学会秘书长。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教育史、高等教育管理、教育技术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近年来,主持及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项目、省部级项目及市厅级项目五项,在《社会科学战线》《浙江大学学报》《教育学术月刊》《职教论坛》等刊物发表论文二十多篇,主编《教师教育论丛》(首辑)等。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成果综述
一 1949年以前的相关研究成果
二 1949年以后的相关研究成果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上篇 民国前期教育部的自身发展演变
第二章 从学部到教育部
第一节 武昌起义前的晚清学部
第二节 武昌起义后的晚清学部
第三节 教育部接收学部
一 南北交接之准备
二 南北交接之完成
第三章 1912-1916年间的教育部
第一节 机构与职能
一 教育部的成立及其地位变化
二 主体机构的设置及调整
三 附属机构的渐次设立
四 地方教育行政机关的改造
第二节 人事组织及演变
一 人事组织
二 教育总长更迭
三 内部人事演变
第三节 行政路向及活动轨迹
一 奠定民国教育事业的基础:1912.1-1913.8
二 袁世凯统治时期的多重变奏:1913.9-1916.6
第四章 1916-1928年间的教育部
第一节 机构与职能
一 教育部地位之变化
二 主体机构及职能的调整
三 附属机构的增设和调整
四 地方教育行政机关的改造
第二节 人事组织及演变
一 教育总长更迭
二 内部人事演变
第三节 行政路向及活动轨迹
一 帝制后对教育事业的恢复和推进:1916.6-1919.5
二 五四运动后的艰难转圜:1919.6-1926.7
三 奉系统治后期的控制和倒退:1926.7-1928.6
上篇小结
……
下篇 民国前期教育部与教育事业的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