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整合中西医和医学工程背景,运用数学方法研究、分析脉诊的规律,带领读者通过科学工具脉诊仪从频率领域理解中医的诊疗体系,重现医圣在《伤寒杂病论》中有关病程严重性的定量指标。
从数理科学到临床医学,从治未病到减法养生,从《伤寒杂病论》到《易经》,从中医溯源、医易相通、西方数理、临床医学等不同层面解析《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的求证过程。
我们何其有幸身处这个时代,可以用科学理解中医,并以此实证医学之济世救人来了解“道”。
不同于西方医学的粒子观点,中医以华夏一贯的“气”的文化,建构其“波”的论述,营造了抽象却实用的整体系统。这样二元性的哲学观,曾困惑牛顿那个时代的科学家,直至爱因斯坦之后的量子物理时代,人们才能从容地面对“波粒二象性”背后的互补性。
东汉末年的医圣张仲景,继承了历代先贤累积的有关“气”的医学知识,在那个战乱、兵灾、传染病肆虐的年代,发扬了“道”济众生的慈悲与智慧,留下了一部亘古铄今的经典《伤寒杂病论》。可惜,这样一部伟大的发明并没有像普罗米修斯一样,如火种普传向世界,照亮凡间,温暖全人类;却在成书之后不到五十年,即亡佚于神州中原。相较而言,医圣的心血更像“佛法”的智慧,在佛灭两千五百年后,才有因缘彰显于世界。
可惜,从清朝末年,医圣四十六世孙将辛苦保存一千七百年的家传原稿《伤寒杂病论》传出示人,至今已超过百年,却仍被当成伪书;难怪仲景后人有先见之明地提醒欲流传者“恐怕会被当作笑柄”。这真是“叶公好龙”的真实版。
王唯工老师与我,不怕被误解与讥笑,勇于公开我们对《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的验证,是基于我们实验室二十多年来对中医科学研究累积的实证。从数学、物理、生理、病理、药理到临床治疗与评估,我们不只一步一步将中医最难理解的“气”与“经脉”,通过脉诊仪实际测量得到;也为西方循环系统停滞不前的血液流体动力学找到了一个新的“气行血”发展方向。更因为这些扎实的基础医学知识,使得我们在临床医学取得了科学的、必然的疗效与应用。通过测量、运算与比对,医圣的传奇将不再只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而是人人可以通过学习而实践,进而改良使其更趋于完善。
我们大可将这些实证成果当成自己的专利,应用到新药研发、人工智能、在线诊治、远程医疗、居家看护或是互联网经济之中。
郭育诚,中西医师,医学学士、药理学硕士、医学工程博士。1998年创立“当代汉医苑”中西医整合诊所,融合古籍经典与现代科技,将王唯工教授发明的脉诊仪改良并应用于临床,从流行性感冒、头痛、器官性疼痛、胃炎、糖尿病、高血压、睡眠障碍、带状疱疹等常见病症,到癌症等棘手重症,依托行医二十载采集的25万笔临床大数据,建构中医诊疗人工智能系统。
第一章 中医蓝图:与癌细胞共舞
一、西方癌症治疗的困境
(一)癌细胞变化多端的特殊性
(二)免疫疗法的局限
二、中医经方的癌症治疗方针
三、真正的癌症治疗:整体的疗愈
(一)东方民族的本草智慧
(二)《易经》与道
四、中医蓝图
(一)中医人工智能(AI)体系
(二)土地蕴藏生物多样性
(三)继承古汉文的阅读力
五、中医之道
诊疗手记
中医搭配免疫疗法,治疗肝癌四期
第二章 探索:脉诊与脉诊仪
一、医疗工具的创新改变医疗形态
(一)西方家庭医生的困境:缺少医疗工具
(二)中医因缺乏科学工具长期被视为迷信
(三)脉诊仪的发明提供中西医结合的途径
二、中医脉诊仪的发展
(一)时域型脉诊仪的研发:汪叔游教授
(二)频率域脉诊仪的研发
三、其他团队对脉诊仪的研究
四、脉诊的科学证实
(一)提出脉诊的物理证据:共振
(二)五脏六腑十一经脉分别对应HO-Hl0谐波
(三)以共振解释血液流体动力学
(四)每个器官有特定的频率
(五)共振是脉诊的生理基础
……
第三章 追随中医大家——传承与经方
第四章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两千年前中医学智能系统统
第五章 当代经方家的临床:外感与常见病症
附录1 作者参与中医诊疗人工智能(AI)系统研发历程
附录2 病友推荐分享
附录3 延伸阅读《上池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