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情偶寄》又名《笠翁偶集》,为明末清初著名文人李渔的重要著作之一。内容包含戏曲文学理论、饮食、建筑、园艺、养生等,被誉为古代生活艺术大全,名列“中国名士八大奇著”之首。
作者李渔(1611-1680),原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中年更名李渔,字笠鸿,号笠翁。李渔出生时,由于其祖辈创业已久,此时“家素饶,其园亭罗绮甲邑内”,故李渔一出生就享受到了富足生活。其后由于在科举中的失利,使肩负以仕途腾达为家族光耀门庭重任的李渔放弃了这一追求,毅然改走人间大隐之道。康熙五年(1666)和康熙六年(1667)李渔先后获得乔、王二姬,他在对她们进行细心调教之后组建了以二姬为台柱的家庭戏班,常年巡回于各地为达官贵人作娱情之乐,收入颇丰,这也是李渔这一生中生活得意的一个阶段,同时也是李渔文学创作生涯中丰产的一个时期,《闲情偶寄》一书就是在这一阶段完成并付梓的。但是好景不长,随着乔、王二姬的先后离世,支撑李渔富足生活的家庭戏班也土崩瓦解,李渔的生活从此转入了捉襟见肘的困顿之中,经常靠举贷度日。康熙十九年(1680),古稀之年的李渔于贫病交加中离世。李渔一生著述丰富,著有《闲情偶寄》《笠翁十种曲》(含《风筝误》)《无声戏》(又名《连城璧》)《十二楼》《笠翁一家言》等,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位艺术天才。
《闲情偶寄》是李渔一生学识库存和生活积累的凝结,在当时不仅受到名家的广泛认可,也得到了世俗社会的热烈推崇。作为一部雅俗共赏而又富有真知灼见的作品,《闲情偶寄》不仅构建了独具特色的戏曲理论体系,被奉为“梨园之圭臬”,而且内容丰富驳杂,共包括《词曲部》《演习部》《声容部》《居室部》《器玩部》《饮馔部》《种植部》《颐养部》八个部分,堪称一座蕴含戏曲、诗词、园林、饮食、仪容、服饰、日常生活等方方面面的美学思想。
本书的主要读者人群是成人,阅读一定的国学名著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知识能力以及个人品行。单纯的古文对于学白话文长大的成人读者来说是难以接受的,也是厌于接受的,但是古文是精华,所以在不抛弃原著的前提下,本系列书籍作了翻译和解读,使得读者开拓了知识面,在轻松的阅读环境中理解了原文所表达的内容。
明朝后期,随着商业经济的日渐发达,文人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劳动、谋生之外,他们还强调生活的品质和情趣,追求一个“雅”字。当时的文人喜欢雅集,由此形成了一个个文人社团,这些文人经常聚在一起,游山玩水、写诗作画、征歌度曲,或以此自娱自乐,或以此为谋生手段。在这样的环境中催生出了一系列代表当时雅文化的文学作品,如高濂《遵生八笺》、袁宏道《觞政》、文震亨《长物志》、张岱《陶庵梦忆》、冯梦桢《快雪堂日记》、谢肇潮《五杂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李渔《闲情偶寄》等。其中,李渔创作的《闲情偶寄》所涵盖的范围最广,所写内容最为详细,三百多年来畅行不衰。
《闲情偶寄》又名《笠翁偶集》,为明末清初著名文人李渔的重要著作之一。内容包含戏曲文学理论、饮食、建筑、园艺、养生等,被誉为古代生活艺术大全,名列“中国名士八大奇著”之首。
作者李渔(1611-1680),原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中年更名李渔,字笠鸿,号笠翁。李渔出生时,由于其祖辈创业已久,此时“家素饶,其园亭罗绮甲邑内”,故李渔一出生就享受到了富足生活。其后由于在科举中的失利,使肩负以仕途腾达为家族光耀门庭重任的李渔放弃了这一追求,毅然改走人间大隐之道。康熙五年(1666)和康熙六年(1667)李渔先后获得乔、王二姬,他在对她们进行细心调教之后组建了以二姬为台柱的家庭戏班,常年巡回于各地为达官贵人作娱情之乐,收入颇丰,这也是李渔这一生中生活最为得意的一个阶段,同时也是李渔文学创作生涯中最丰产的一个时期,《闲情偶寄》一书就是在这一阶段完成并付梓的。但是好景不长,随着乔、王二姬的先后离世,支撑李渔富足生活的家庭戏班也土崩瓦解,李渔的生活从此转入了捉襟见肘的困顿之中,经常靠举贷度日。康熙十九年(1680),古稀之年的李渔于贫病交加中离世。李渔一生著述丰富,著有《闲情偶寄》《笠翁十种曲》(含《风筝误》)《无声戏》(又名《连城璧》)《十二楼》《笠翁一家言》等,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位艺术天才。
《闲情偶寄》是李渔一生学识库存和生活积累的凝结,在当时不仅受到名家的广泛认可,也得到了世俗社会的热烈推崇。作为一部雅俗共赏而又富有真知灼见的作品,《闲情偶寄》不仅构建了独具特色的戏曲理论体系,被奉为“梨园之圭臬”,而且内容丰富驳杂,共包括《词曲部》《演习部》《声容部》《居室部》《器玩部》《饮馔部》《种植部》《颐养部》八个部分,堪称一座蕴含戏曲、诗词、园林、饮食、仪容、服饰、日常生活等方方面面的美学思想殿堂。
《闲情偶寄》序作者之一的余怀曾在其所作序言中说:“余读李子笠翁《闲情偶寄》而深有感也。昔陶元亮作《闲情赋》,其间为领、为带、为席、为履、为黛、为泽、为影、为烛、为扇、为桐,缠绵婉娈,聊一寄其闲情,而万虑之存、八表之憩,即于此可类推焉。今李子《偶寄》一书,事在耳目之内,思出风云之表,前人所欲发而未竟发者,李子尽发之;令人所欲言而不能言者,李子尽言之;其言近,其旨远,其取情多而用物闳。渗渗乎,缅缅乎,汶者读之旷,塞者读之通,悲者读之愉,拙者读之巧,愁者读之忭且舞,病者读之霍然兴。此非李子<偶寄》之书,而天下雅人韵士家弦户诵之书也。”另一序作者尤侗也在其序中言:“读笠翁先生之书,吾惊焉。所著《闲情偶寄》若干卷,用狡狯伎俩,作游戏神通。入公子行以当场,现美人身而说法。洎乎平章土木,勾当烟花,哺啜之事亦复可观,屐履之间皆得其任。虽才人三昧,笔补天工,而镂空绘影,索隐钓奇,窃恐犯造物之忌矣。乃笠翁不徒托诸空言,遂已演为本事。家居长干,山楼水阁,药栏花砌,辄引人著胜地。薄游吴市,集名优数辈,度其梨园法曲,红弦翠袖,烛影参差,望者疑为神仙中人。若是乎笠翁之才,造物不惟不忌,而且惜其劳、美其报焉。人生百年,为乐苦不足也,笠翁何以得此于天哉!”可谓对《闲情偶寄》给予了极高的赞赏。
李渔(1611—1680),初名仙侣,后改名渔,字谪凡,号笠翁。汉族,浙江金华府兰溪县夏李村人,生于南直隶雉皋(今江苏省如皋市)。 明末清初文学家、戏剧家、戏剧理论家、美学家。世称“李十郎”,被后世誉为“中国戏剧理论始祖”“世界喜剧大师”“东方莎士比亚”,是休闲文化的倡导者、文化产业的先行者,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一生著述丰富,著有《笠翁十种曲》(含《风筝误》)《无声戏》(又名《连城璧》)《十二楼》《闲情偶寄》《笠翁一家言》等五百多万字。还批阅《三国志》,改定《金瓶梅》,倡编《芥子园画谱》等,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位艺术天才。
前言
词曲部
结构第一
词采第二
演习部
选剧第一
变调第二
授曲第三
脱套第四
声容部
选姿第一
修容第二
治服第三
习技第四
居室部
房舍第一
窗栏第二
墙壁第三
联匾第四
山石第五
器玩部
制度第一
位置第二
饮馔部
蔬食第一
谷食第二
肉食第三
种植部
木本第一
藤本第二
草本第三
众卉第四
竹木第五
颐养部
行乐第一
止忧第二
调饮啜第三
却病第四
疗病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