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马贪官的腐败心理:腐败心理学研究》以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反腐倡廉建设理论为指导,以心理学研究为主线,剖析了权力走向腐败的行为、实施腐败犯罪的最前端凶素一一权力导致腐败的心理因素,分析了腐败心理的种种表现及其产生原因、渐进过程和预防方法。全书是“心理疏导、案例分析、警示教育”“三位一体”的组合。
心理学是一门揭示人类自身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它研究的对象是人的心理活动过程及其行为特征,包括人的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和人格特征,是对人的感觉、知觉、注意、记忆、需要、情绪、情感、思维、想象、意志等心理活动的研究。心理学涉及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对心理学的研究也在许多领域形成了分支学科,有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等等。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
腐败心理学,即对落马贪官的腐败心理研究,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新兴领域。党的十七大把“反腐倡廉建设”作为党的五大建设之一,表明党中央反对腐败的高度重视和坚强决心。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指出:“要坚定不移反对腐败”,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面对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少数党员干部和国家工作人员由权力走向腐败,落得可悲下场的惨痛教训,积极探讨腐败心理的产生及其预防已具有紧迫性和现实性。本书试图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权力与腐败心理的关系,剖析公权力拥有者腐败心理的产生、发展、危害及其预防。
从心理学角度看,腐败心理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腐败心理仅指行为人实施腐败行为时的心理活动和有关的心理因素,即腐败主体实施腐败行为时,其认识、感情、意志方面的规律,以及其性格、环境、需要、动机等有关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规律。广义的腐败心理则是指与腐败行为的发生、发展和完成过程中有关的各种心理活动和心理因素的总称。广义的腐败心理不仅包括狭义的腐败心理,还包括腐败主体产生腐败心理的社会背景、客观环境、个体素质、家庭因素以及腐败心理产生后走向腐败行为、实施腐败犯罪过程中的心理活动,也包括腐败行为暴露后在接受立案调查、法律侦查,以及被依法判决前后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同时也包括腐败分子通过教育改造,悔过自新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过程。总之,腐败心理学的研究包括腐败主体的认识、情感、意志、能力、素质、性格、兴趣、需要、动机、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等的全部心理状态。
在新的形势下,每一个有着公权力的党员干部和国家工作人员都应当学习心理学,按照党的十八大要求,进行心理疏导,在权力、金钱、美色等各种诱惑面前,保持健康心理、廉洁心理,预防和抑制腐败心理。做到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当好人民的公仆,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刘纪舟,男,中共党员,中共中央党校第26期地厅级干部进修班学员。长期从事反腐倡廉工作,曾任海军东海舰队航空兵政治部副主任、纪委副书记,中共上海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委、秘书长,现任上海廉政研究会副会长。潜心反腐倡廉理论研究,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过大量文章。积极参加反腐败斗争实际工作,曾在上海市专案组工作中,立集体一等功和个人三等功。
第一编 腐败心理的产生
第一章 权力与权力腐败
一 权力及权力蜕变
二 腐败及权力腐败
第二章 腐败与腐败心理
一 人的个体心理过程是人类共有的心理过程
二 人的心理有健康心理和不健康心理之分
三 腐败心理是不健康心理的剧变
第三章 权力与腐败心理如影相随
一 有权者的职务权力和岗位权力都会产生腐败心理
二 有公权力者因产生腐败心理往往被无公权力者收买
第四章 权力产生腐败心理的原因
一 权力产生腐败心理的社会背景
二 权力产生腐败心理的客观环境
三 权力产生腐败心理的个体素质
四 权力产生腐败心理的家庭因素
第二编 腐败心理的渐进
第五章 权力走向腐败的10大心理因素
一 不同权力主体走向腐败时的不同心理状态
二 同一权力主体,在走向腐败时有多种心理表现
第六章 腐败心理走向腐败行为过程中的6种心理状态
一 腐败心理走向腐败行为,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二 腐败心理走向腐败行为,源于心理认知、心理情绪、心理意志的错误
三 腐败心理走向腐败行为过程中的6种心理状态
第七章 腐败心理走向腐败行为败露后的8种心理特征
一 对腐败主体的查处,是一个依纪依法的过程
二 腐败主体在被查处过程中的心理特征
第八章 腐败心理转化为腐败行为后造成的4大危害
一 腐败心理转化为腐败行为后给党的事业造成严重危害
二 腐败心理转化为腐败行为后破坏社会和谐稳定
三 腐败心理转化为腐败行为后给国家和集体经济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
四 腐败心理转化为腐败行为后给家庭和个人带来灾难和痛苦
第三编 腐败心理的预防
第九章 在接受多种形式教育中保持廉洁心理,预防腐败心理
一 接受心理疏导,保持上进心理
二 激发心理动力,培养高尚心理
……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