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字三白,号梅逸)著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的自传体散文。全书以作者夫妇生活为主线,赢余了平凡而又充满情趣的居家生活的浪游各地的所见所闻。作品描述了作者和妻子陈芸情投意合,想要过一种布衣蔬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与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理想破灭。《浮生六记》文字清新真率,无雕琢藻饰痕迹,情节则伉俪情深,至死不复;始于欢乐,终于忧患,漂零他乡,悲切动人。
《浮生六记》是一部水平极高影响颇大的自传体随笔,在清代笔记体文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浮生六记》的特点在于真纯率真,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富有创造性。这种创造性,首先体现在其题材和描写对象上。在书中,作者沈复以深情直率的笔调叙了夫妻闺房之乐,写出了夫妻间至诚至爱的真情。
《浮生六记》是清朝沈复的自传体散文小说。
沈复,字三白,号梅逸。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生于姑苏城南沧浪亭畔士族文人之家。据有限的生平资料及《浮生六记》记述来看,沈复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但好游山水,擅长诗画、散文,曾以卖画维生。十四五岁,他随父亲到绍兴求学、习幕,曾在安徽绩溪、上海青浦、江苏扬州、湖北荆州、山东莱阳等地做幕僚。后来到苏州从事酒业。十八岁,娶舅女陈芸为妻,二人举案齐眉,感情甚笃。然而天不遂人愿,因突遭变故,夫妻只得离家漂?白,尝尽辛酸凄楚。幸而他们从未落俗,总能苦中作乐,即使芸重病缠身,生活艰难,沈复与妻子依然情深如初。后妻子病故,沈复漫游江湖,著《浮生六记》六卷,记录他与妻子陈芸过往生活当中的点点滴滴,还有他本人的游历见闻。可以说,《浮生六记》是沈复一生的回忆录。
“浮生”二字典出李白诗《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中“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而“六记”则包括: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
最初,《浮生六记》手抄本流落书市,可惜没有人整理出版,日久竟成断简残编。清道光年问,独悟庵居士杨引传无意中在苏州的冷摊上发现《浮生六记》的残稿,当时,后两记已佚,只余前四卷。之后,杨引传将这本珍贵的手稿交给当时在上海主持申报闻尊阁的妹夫王韬,并于光绪三年(1877年)以活字板刊行。这是残本《浮生六记》的首次出版。此后不久,苏州冷摊上便出现了“全抄本”,有卷五、卷六,但经诸多学者考证,认定实为后人伪作。
我们暂且善意地认为,伪作不过是缘于人们对《浮生六记》足本的热切期待,但愿如此经典的作品没有缺憾。此次译注,除了“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四卷之外,也收入了“中山记历、养生记道”两卷,作为附录,供读者比较参考。
尽管只有四卷传世,也毫不影响《浮生六记》的流传,更不影响它成为经典。
俞平伯曾作序说:“《浮生六记》俨如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明莹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精微的痕迹。”这一评价之辞恰如其分,绝非溢美。
林语堂则说:“读沈复的书每使我感到这安乐的奥妙,远超乎尘俗之压迫与人身之痛苦。”还赞陈芸“是中国文学中可爱的女人”。当《浮生六记》到了鲁迅先生手上,他赞陈芸“虽非西施面目,我却觉得是中国第1美人”。
可见《浮生六记》在人们心中的分量,也可见《浮生六记》流传之广。仅民国年间就出现了60多个版本。1980年,江西人民出版社罗宗阳点校版,发行量达十五万册,同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俞平伯点校版,发行量也达十万册。之后,不断有各种版本出现。一本小小的散文自传体小说能有如此多的版本如此大的发行量,真可谓奇迹。
这样一本流传一百多年的经典之作,一译再译,难免有画蛇添足之嫌,但余之愚想或可使之更加普及,让更多读者欣赏到沈复之挚真文笔,及芸娘之聪慧温婉。当然,译文再精心准确,也难与原文比拟,所以为将原文的意趣风味更好地表达出来,译注时特别保留了部分典故用词,并加以注释,以求既要通俗,也得雅趣,既要易懂,也须古典。如因此译本能让更多人捧起《浮生六记》原本,余便心满意足了。
沈复(1763-1822年),字三白,号梅逸,江苏长洲(今苏州)人,清代散文家。其性格爽直,落拓不羁,不事科举,以行商、书客、幕僚、名士终身。嘉庆中曾随齐鲲出使琉球;能文善画,曾以其家居生活和浪游见闻写成自传性纪实散文《浮生六记》六卷。
沈复之妻陈芸(芸娘),字淑珍,为他的表姐,两人同岁。陈芸天资聪慧,颇能诗文,是一个有才而且性格洒脱的女子。林语堂曾赞美《浮生六记》中的芸娘为“中国文学上可爱的女人”。
译文
卷一 闺房记乐
卷二 闲情记趣
卷三 坎坷记愁
卷四 浪游记快
附录
卷五 中山记历
卷六 养生记道
原文
卷一 闺房记乐
卷二 闲情记趣
卷三 坎坷记愁
卷四 浪游记快
附录
卷五 中山记历
卷六 养生记道
光绪三年初版跋
《浮生六记》纪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