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思维》(第2版)以设计行为和设计内容为中心,提供了设计思维扩展和聚敛的方法,提供了产品设计内容的思维方式、黏着方式。文化结构、文化生产、文化价值在设计思维中具有核心地位。本书力求在哲学与应用学科之间搭建桥梁,希望为行为与思想、历史与当下之间的转换形成畅达的思维通道。书中选用的插画多是物质文化遗产或非物质文化遗产,借此直观地说明人类对生活意义、生活福祉追求的始终如一,变化的只是实现意义的技术、表现意义的形式。通过这种方式,探索了设计的内容、设计的意义、设计的形态、设计的技术等。
全书围绕产品生命不同时期设计了十一个实验,从理论到实践,从一个又一个的概念出发,形成一个又一个思维的片断与结构,拓展、聚敛、寻找是每次思维发散、思维组织的过程。书中每一章既可以单独从某一点出发,应用本章的方式与方法开展思考,也可通过全书的体系开展思维加工。其结果往往是令人欣喜的,有时是震撼的。
		
	
刘静伟,女,1961年12月生,硕士,三级教授,校级教学名师,从事服装设计与工程及相关设计类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出版《设计思维》专著一部,主编《服装材料学》等教材五部。获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一项、省**教材一等奖一项、中国纺织协会科学进步三等奖一项、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论文二等奖一项、校教学成果奖多项。
主持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综合改革、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特色专业建设点、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省级建设点;主持基于文化产业人才需求的设计类平台课程与课程群研究等二项省级教改项目;主持体验经济中华夏审美文化的研究、陕西土布文化及相关产品开发、服装标准与标准体系的研究等二十多项科研项目,发表的论文有八十多篇。
第一章  绪论 /  001
第一节 思维与设计 /  003
一、无处不在的设计 /  003
二、思维与思维方式 /  005
第二节 知识体系与学习模型 /  008
一、知识体系 /  008
二、学习模型 /  009
本章小结 /  012
参考文献 /  012
第二章  设计的模型 /  013
第一节 模型 /  015
一、模型的概念 /  015
二、模型的应用 /  016
三、模型的建立 /  017
第二节 人模型 /  019
第三节 用户模型 /  021
一、用户模型的概念 /  021
二、用户模型的基本参数 /  023
第四节 产品模型 /  024
实验一:模型的认知 /  025
本章小结 /  026
参考文献 /  026
第三章  生活方式与设计 /  027
第一节 生活方式 /  029
一、生活方式的概念 /  029
二、生活方式分析的方法 /  033
第二节 活动 /  035
一、活动的概念 /  035
二、活动与设计 /  036
第三节 情感 /  039
一、情感的概念 /  039
二、情感的分类与描述 /  040
三、情感启动与产品设计 /  042
第四节 趣味 /  044
一、趣味的概念 /  044
二、趣味与设计 /  045
实验二:生活中活动或事件的情感、趣味认知 /  050
本章小结 /  050
参考文献 /  051
第四章  未来生活与设计 /  052
第一节 未来生活 /  054
一、古人对未来的构想 /  054
二、探索与决策 /  055
第二节 人造物 /  059
第三节 历时法 /  060
一、共时性与历时性 /  060
二、历史思维 /  062
第四节 愿景 /  064
实验三:人造物的本质认知 /  065
本章小结 /  066
参考文献 /  066
第五章  从文化出发的设计与创意 /  067
第一节 文化再生产与文化创新 /  069
一、文化遗传与文化遗产 /  069
二、文化的习得与文化再生产及文化创新 /  071
第二节 文化 /  072
一、文化的概念 /  072
二、文化的属性 /  072
三、文化与设计消费 /  078
第三节 语言 /  080
一、符号与符号系统 /  080
二、符号与语言 /  081
三、语言与文化 /  082
四、语词与设计 /  083
第四节 语言模态 /  085
一、语言模态的概念 /  085
二、语言模态的应用 /  086
三、有效的语言表达 /  088
实验四:语言模态的转换(1) /  090
实验五:语言模态的转换(2) /  091
本章小结 /  092
参考文献 /  092
第六章  审美与设计 /  093
第一节 审美 /  095
一、什么是美 /  095
二、审美思维与实践 /  095
三、审美的存在方式 /  099
第二节 美感 /  099
一、美感是人造物的属性 /  099
二、美感的描述与构成 /  100
三、美感的设计应用 /  103
第三节 共通感 /  104
一、共通感的依据 /  104
二、共通感的应用 /  105
第四节 风格 /  107
一、风格的概念 /  107
二、风格的设计应用 /  108
三、典型风格的特征 /  109
四、风格与品牌消费 /  113
实验六:从意到形的审美体验与语言模态转换 /  114
本章小结 /  115
参考文献 /  115
第七章  设计思想 /  116
第一节 设计思想的属性 /  118
一、设计思想的概念 /  118
二、设计思想的知识属性 /  120
三、设计思想的继承与创新 /  121
第二节 机器中心论 /  123
一、机器中心论的概念 /  123
二、机器中心论与技术美学 /  124
第三节 人本主义 /  125
一、人本主义的概念 /  125
二、人本主义与真善美 /  126
第四节 功能主义 /  127
一、功能主义的概念 /  127
二、功能主义的目的 /  128
三、功能主义与可持续发展 /  129
四、其他设计思想 /  130
实验七:设计思想的认知与应用 /  131
实验八:关系的认知与应用 /  131
本章小结 /  132
参考文献 /  132
第八章  设计的实现 /  133
第一节 设计实现的概念与方法 /  135
一、设计实现的概念 /  135
二、设计实现的方法 /  135
第二节 科学 /  138
一、科学的概念 /  138
二、科学的活动 /  139
第三节 艺术 /  141
一、艺术的概念 /  141
二、艺术活动 /  142
第四节 技术 /  143
一、技术的概念 /  143
二、TRIZ(发明问题的解决理论) /  144
三、QFD /  146
实验九:设计实现中的技术与工具 /  147
本章小结 /  148
参考文献 /  148
第九章  劳动成果 /  149
第一节 劳动成果 /  151
一、劳动成果的概念 /  151
二、劳动成果的流转 /  152
第二节 评价 /  154
一、评价的概念 /  154
二、劳动成果相关的法规及社会评价 /  155
第三节 作品 /  157
第四节 产品 /  158
实验十:劳动成果的评价与转换 /  158
本章小结 /  159
参考文献 /  159
第十章  市场与设计 /  160
第一节 市场 /  162
一、市场的发生与发展 /  162
二、体验经济下的市场 /  164
三、顾客知识与顾客资产 /  166
第二节 体验 /  168
一、体验的概念 /  168
二、制造体验 /  169
三、体验与故事、游戏的技术 /  170
第三节 场景 /  170
一、场景的理论 /  170
二、场景的构造 /  172
第四节 角色 /  175
一、角色的概念 /  175
二、以国粹——京剧中的角色为例 /  176
实验十一:体验的发生分析 /  177
本章小结 /  178
参考文献 /  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