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沽文化研究集刊 口述津沽:民间语境下的西于庄(套装上下册)
定 价:108 元
- 作者:张建 著,王振良 编
- 出版时间:2017/5/1
- ISBN:9787552805246
- 出 版 社:天津古籍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K292.1
- 页码:725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32开
张建用朴实简洁的文字记录下的普通人和事,再次成为张建人格与文风的集中展现,还有一点是勾起了我对西于庄的许多回忆。我曾经在西于庄旁边的中学上学,在距此不足三里的地方生活了十几年,尽管当时很少“远足”到此,但有一段时间几乎每天都从这里经过;另外,我的一些工作场景也在《津沽文化研究集刊 口述津沽:民间语境下的西于庄(套装上下册)》中再现,感触至深。对作者和作品极其欣赏的同时,也引发了我的些许思考。
目前,口述历史盛行,机构运作、名人效应等充斥媒体,似乎成为潮流。另一方面在研究群体中也有“公共史学”的流行。我也曾撰文涉足口述史等,但现在从张建的作品,可以总结出来的是,如何推动口述历史的本土化和建立中国特色的公众史学。
当前“公众史学”热潮的兴起,不仅为普通市民提供了更加趣味盎然的历史作品,丰富了他们的史学素养与精神世界,更重要的是为城市文化寻根与认同,为城市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丰厚的历史资源与明确的战略方向。从媒体人士到民间志愿者,他们都在为此默默地耕耘着。而张建正是凭借脚踏实地、贴近市民的工作,为之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公众史学需要赋予历史以鲜活生动的现场感。可是,西于庄却存在着历史遗迹遗址有限的不利情况。
与张建的相识可以说是从神交开始——未见其人,先读其书。2009年至2011年,从天津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编辑的《天津记忆》中,我就读过张建写的《“老南市”忆往》(第4期)、《最后的南市》(第20期)、《口述堤头》(第32期)、《“新村”纪事》(第68期)、《老城夫妻》(第86期)、《走近铃铛阁》(第89期)。这些专集篇幅长短不一,但透出作者的淳朴与执着。特别2013年之后,问津书院编辑的《问津》中,又相继推出了张建《原住民口中的西沽》(第1期、第18期),不仅是真挚诚恳的文风和质朴生动的笔调打动了我,更是从其人的经历、研究方法和视域等多层次多角度,激发我要与作者见面进行深度交流的渴望。经振良学兄的热心引荐,我终于如愿以偿。如我想象中的张建一样,朴实诚恳的性格特点,天津人特有的热情和率真,让我真切地体会到“文如其人”这句话绝非妄言。
最近振良学兄希望我能为张建撰写的《口述津沽:民间语境下的西于庄》贡献个序言,多次推辞未就,只好“遵旨”而为。其实,无论是作为张建的朋友和本人的西于庄情结也好,还是对天津地方史研究也罢,本人应该为张建的新作写点读后感和一些感想,算不上序言。
我收到书稿后,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张建用朴实简洁的文字记录下的普通人和事,再次成为张建人格与文风的集中展现,还有一点是勾起了我对西于庄的许多回忆。我曾经在西于庄旁边的中学上学,在距此不足三里的地方生活了十几年,尽管当时很少“远足”到此,但有一段时间几乎每天都从这里经过;另外,我的一些工作场景也在此书中再现,感触至深。对作者和作品极其欣赏的同时,也引发了我的些许思考。
目前,口述历史盛行,机构运作、名人效应等充斥媒体,似乎成为潮流。另一方面在研究群体中也有“公共史学”的流行。我也曾撰文涉足口述史等,但现在从张建的作品,可以总结出来的是,如何推动口述历史的本土化和建立中国特色的公众史学。
当前“公众史学”热潮的兴起,不仅为普通市民提供了更加趣味盎然的历史作品,丰富了他们的史学素养与精神世界,更重要的是为城市文化寻根与认同,为城市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丰厚的历史资源与明确的战略方向。从媒体人士到民间志愿者,他们都在为此默默地耕耘着。而张建正是凭借脚踏实地、贴近市民的工作,为之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公众史学需要赋予历史以鲜活生动的现场感。可是,西于庄却存在着历史遗迹遗址有限的不利情况。面对这样的困难,张建没有气馁。
序言:西于庄·口述史料·公众史学/张利民
述论:于庄·东于庄·西于庄/尹树鹏
自白:让我沉迷的西于庄/张建
上 口述编
王景生
附:王崧《我的一生》
朱凤桐
胡成才
王国才
张淑珍
倪凤起
武清义
马增合
赵大萍
王改弟
王起才
曹家中
李震华
邓淑玉
陈德沛
刘景岗
朱淑兰
赵富荣
张连珍
张克敏
卢炳慧
王景龙
郭宝奎
胡德芝
李忠义
崔桂琴
韩静轩
王景召
丁文明
李学成
……
下 日记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