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网络教育系列教材: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以及心理咨询的过程与技术、方法与模式、课程设计等内容作了阐述,并介绍了青少年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对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作了说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两种“重要他人”(教师和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最后对美国和日本心理健康教育作了介绍,对国内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展望。
《新世纪网络教育系列教材:心理健康教育》适合作为全日制以及各类业余形式(如函授教育、网络教育、广播电视教育等)的本科生教材,也适合作为各级学校尤其是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研究参考书。
随着物质生活的充裕,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日益被人们所认识,作为全面素质培养的重要部分,心理健康教育业已成为各级学校尤其是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一环。
本书的编写目的在于为广大有志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教师或未来的心理教师们提供指导和参考。为此,全书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以及心理咨询的过程与技术方法和模式、课程设计等内容作了阐述,并介绍了青少年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对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作了说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两种“重要他人”(家长和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最后对美国和日本心理健康教育作了介绍,对国内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经验总结和展望。与以往的同类型书籍相比,本书增加了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增加了教师和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扩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在一个更全面的视角考察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措施; 二是站在国际化的视角,介绍并回顾了美国和日本心理健康教育的实况与进展,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中国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未来。
本书由黄喜珊全面负责编写工作的组织,并负责全书的设计、统稿和定稿,曹梅静、丘碧群参与全书的设计、统稿和定稿。各章节编写的具体负责人依次为: 第一章心理健康教育绪论(曹梅静华南师范大学); 第二章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丘碧群广东肇庆学院); 第三章心理咨询的过程与技术(穆刚齐齐哈尔大学); 第四章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模式(穆刚齐齐哈尔大学); 第五章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设计(黄喜珊华南师范大学); 第六章青少年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陈植乔广东南华工商学院); 第七章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丘碧群广东肇庆学院); 第八章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丘碧群广东肇庆学院); 第九章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陈植乔广东南华工商学院); 第十章心理健康教育的国际比较(黄喜珊华南师范大学)。
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我们参考并吸收了国内心理学界和教育学界同人的很多研究成果,在此致以诚挚的谢意。由于编者水平所限,书中纰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同行专家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1年10月
第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绪论
专题一 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专题二 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育的关系
专题三 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
第二章 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
专题一 精神分析理论
专题二 行为主义理论
专题三 人本主义理论
专题四 认知行为理论
第三章 心理咨询的过程与技术
专题一 心理咨询概述
专题二 个体心理咨询的过程与技术
专题三 团体心理咨询的过程与技术
第四章 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模式
专题一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概述
专题二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专题三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专题四 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第五章 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设计
专题一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概述
专题二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组织原则
专题三 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设计
专题四 做一名称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专题五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
第六章 青少年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
专题一 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概述
专题二 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类型及判别
专题三 促进青少年心理行为健康发展的措施
第七章 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
专题一 生物遗传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专题二 客观环境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专题三 心理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第八章 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
专题一 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与标准
专题二 教师常见的心理问题
专题三 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
专题四 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第九章 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
专题一 家长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专题二 家长心理健康观和心理健康教育观
专题三 家长素质与儿童心理健康
专题四 家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
第十章 心理健康教育的国际比较
专题一 美国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色及启示
专题二 日本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色及启示
专题三 中国的心理健康教育:经验及展望
附录
推荐书目与文章列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