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茗草,万木之心。或白如玉,或似黄金。”每一杯茶,都不是孤立的。
《万木之心》,是作者习茶10余年的记录、体验与识见,以茶的角度,切入当下茶与生活的语境,从更广阔的场景,去体味茶味、茶文、茶生活。本书更多的是写喝茶、习茶、访茶等过程中的随想与理解。茶与成长、与故乡、与自然、与历史、与乡愁、与仪式感、与生活、与趣味、与心态等等发生了联系。
这是一部与茶有关的作品,汇集多篇关于茶的美文。作者爱茶、懂茶,当过新闻记者,当过茶业杂志的主编,故他的茶文字既有专业的底蕴,又有文字的功底,十分耐读。
自序:见茶不是茶
漫手织文,十年如锦。
仍记得十年前,我与王洪波老师、周重林在翠湖边的茶室开会的情景。大家一起策划《普洱》杂志栏目,揣摩杂志定位、版式细节、风格调性。一本从无到有的茶杂志,眉目清朗,到现在,已走过十年。
十年,每个人都有了足够多的历练,有了可以举杯碰撞的乐事、大事,或是不愿触碰但已能释怀的旧事。而十年,一半的时间我在《普洱》杂志工作,一半的时间自己跨界创业,同时也继续坚持茶的书写。
茶于我,意味着什么?
编辑部的工作,忙起来不会太累,闲下来不会发慌。后来,我偏安云南腾冲,晴耕雨读,且玉且茶,仍然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然而,我还是相信在《普洱》的五年,是我自己最好的时光之一。
如果说此前的工作比较忙碌,那么《普洱》杂志让我有足够多的时间,去思考茶是什么,生活有何趣味和意义。茶让我慢下来,静下来,甚至虚无起来。
彼时,书店和今时一样,不断地宣扬成功学,配以成功人士颇有煽动性的演讲。似乎那种成功就是每个人必不可少的标配。
而事实上,那样的成功具体而量化,相信有不少人可以实现。然而,成功之后呢?不成功又能怎样?有谁去关心人的内心呢?
茶,与其说是一种可繁可简的饮品,不如说是一种由外而内的指引,一种由时间而空间的转化,一种物质而精神的升华。茶,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可能,至少成功可以是过一种健康而优雅的生活,让我们对快说慢,让俗变雅,让生活可以是简单的、生态的、有机的、绿色的、健康的、恬淡的、禅意的、充满期待的、呼吸顺畅的。
编辑部的日子里,身边的每个人都带着一种全新的生活理念,工作亦生活,生活亦工作,甚至上班亦下班,下班亦上班。我们在办公室喝茶,在家里写稿,我们在茶山记录,在编辑部开茶话会。甚至,我骑电单车上下班,有时在半路上停下来,掏出笔和本子写下一闪而过的句子或主题。
因为茶,我们查阅资料,拜访大家,亲历茶山;因为茶,笔端生发出各种文字;亦因茶会友,结识茶界大贾、玩家、藏友。我们的阅读,是读茶书、读茶山、读茶树、读茶饼、读茶汤、读茶器、读茶园、读茶人、读茶馆、读茶马古道、读茶博物馆……
现在,自己家里,也到处摆放着各种收来的、送来的茶,还有呈现升级趋势的茶具、茶器。到后来,专门腾出一个空间,有茶桌、有圈椅、有铁壶、有字画、有茶盘。是的,我有了自己兼作办公室的茶室。
茶让我们着迷和停留的,除了茶本身,还有太多。
这十年,我写了很多关于茶的文字。而在各种茶的场景中,我亦尝试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琢磨、理解茶,慢慢积累了一些风格化的文字。
想松风入屋,好茶在握,手中便是青山绿水,玲珑乾坤,口里便是味觉的山水清音,水墨画卷。
念南方有嘉木,云笼罩着,雾滚动着,雨润泽着,露甜睡着,风秘语着。小小的茶叶,也会存储这天地之间的大数据吧。
忽忽到眼前,茶叶似能言:以形、以味、以色、以性、以情——形之舞、味之醒、色之悦、性之近、情之美。
“我之茗草,万木之心。或白如玉,或似黄金。名僧大德,幽隐禅林。
饮之语话,能去昏沉。供养弥勒,奉献观音。千劫万劫,诸佛相钦。”
昔年还不曾繁密地接触茶,因为要做茶的图书,就注意到唐人王敷的《茶酒论》。那一刻,“万木之心”四个字,如一道闪电,让我眼前一亮,在此后习茶路上,“万木之心”成为不绝的回响。我一直在默默追问,茶,何以成为“万木之心”?王敷从茶的功用(提神醒脑)、饮用者(名僧大德)及茶被恭敬的态度(诸佛相钦),阐述这四个字。
万木何其多,而“心者,栖神之舍”。茶,真是神明一样的存在。
今时今日,这个“心”字,还在不断被丰富着。
茶是茶,茶又不是茶。
茶承接着空间美学,关乎着熙来攘往,勾连着天地人间,留存着古道巷陌。
茶是一种美好的“链接”,点开这个“链接”,眼前切换出的是各种美好。
如此,茶是无边的,未尽的。
茶,会浮动乡愁。
茶,也记录成长。
茶是万木之心,人是万物之灵。世间人与物的相遇,哪会如人与茶这般,有太多诗意而绵长的交集呢?
茶饮之时,仿若看见神农氏在尝百草,陆羽在论水,卢仝在品茶,徐霞客在赶路,芸娘在做荷茶,乾隆在品龙井,妙玉在说茶,马帮在运茶……
清人张潮在《幽梦影》里说:“天下有一人知己,可以不恨。不独人也,物亦有之,如菊以渊明为知己,梅以和靖为知己,竹以子猷为知己,莲以濂溪为知己,桃以避秦人为知己,杏以董奉为知己,石以米颠为知己,荔枝以太真为知己,茶以卢仝、陆羽为知己……”
不言知己,且说遇见。
——谨以此书,写给“万木之心”的茶,写给因茶而相遇的人。
2017 年3 月__
郑子语,1978年1月出生,1999年毕业于湖北科技学院,曾供职于新华社云南分社四年,“*美茶杂志”《普洱》杂志创办人之一。现偏安云南腾冲,任云南腾冲宝和斋商贸公司执行董事,平日赏玉喝茶,闲时游走乡野,翻书写字,文创与写作兼顾。
代序
与郑子语书 1
自序
见茶不是茶 1
茶味
春风花蜜香 3
春色龙井6
霸气班章10
红茶的气质13
春分一片禅16
时光慢递的茶味18
若有兰汤21
四爷的茶24
女色普洱27
虫的茶31
红玉如初见34
绿肥紫瘦37
亦花亦茶亦天香40
芽尖上的金骏眉43
无名之茶46
茶事
露兄何来51
长物记54
求画记57
穿城而过喝茶去60
高黎贡山访茶记64
风城问沱68
舀一片月光佐茶72
夜访紫藤庐75
不如围炉78
字.壶.印81
饮茶最宜83
山头主义87
远方来客90
茶思
茶里时光慢95
茶当酒98
怎抵十年尘梦101
静自茶来104
茶如初心107
犹在杯水110
茶,杭州的另一种写法113
茶是山水相逢116
春风十里不如茶119
此身,此地,此茶122
理想的普洱茶125
冷水泡茶慢慢浓129
以手言茶132
随遇而饮135
一个人喝茶138
静饮百年141
东茶,西茶144
谁偷走了中国茶149
茶是最后的乡愁156
茶书.茶人
茶脉,文脉,国脉161
茶叶是有灵魂的叶子164
穿过花丛,一叶以航167
怒读《茶之书》170
茶客倪云林178
徐霞客的云南茶181
林徽因:茶味三重184
怎抵十年尘梦
“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
中学时目遇周作人《喝茶》里的这句,放下书想想,只觉得大妙,慢慢读出声来。可如此喝茶,便“可抵十年的尘梦”,又作何解?更钻牛角尖,皱眉:这样反复多次喝茶,是不是换得了几十年?
彼时,楚地十里之内,无茶可饮。父亲每次从云南坐几天几夜的火车回家,偶尔带回来的茶,都送了人。有时看到透明的玻璃杯里黄亮的茶汤,竟要跟着那人,看泡开的茶芽如何随主人的杯子轻轻翻卷,看那人如何得意喝茶。有一回从抽屉里翻出一个窝窝头一般的东西,母亲说是茶,我拿菜刀费劲砍下几片,放在吃饭的碗里,用柴火烧开的井水冲出一大碗,等不到汤色变成黄绿,就抬碗大喝。什么滋味,也说不上来。“可抵十年的尘梦”,更无从体会。遇到好茶,也像一个不解风情的少年,唐突莽撞。那窝窝头一般的茶,就是沱茶。
世事庸常忙碌,而茶安安静静、温温润润地站在了时光的对岸。岁月驯服了莽撞少年,我也可以和时间达成美好的协议,饮茶,最相宜。
自然,不能做得瓦屋纸窗,也可取来清泉好茶,没有素雅的陶瓷茶具,也可寻得不错的紫砂铁壶,二三人是有的,偷得浮生半日闲,亦可行。只是,可抵十年尘梦,如何换算?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相对于漫长的宇宙,人生的有限决定了人对时间的感受。属于茶的时间,和属于人的时间,大不相同。一棵比孔子还老的茶树,仍在为我们提供鲜嫩的茶叶。而一片小小的茶芽,也是几千年生命接力的结果,经过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才在最美的明前、雨前,进入下一个时间序列。微观来看,做茶的程序、时间特别讲究,茶叶冲泡的程序,得像均匀舒畅的呼吸,才能呈现一泡美妙的茶汤。而喝茶的人,也不能大碗喝酒一般对待透亮顺滑的茶,得慢喝慢品。贯穿茶生长、制作、品饮的时间,是一个“慢”字。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人生之快,如庄子的“忽然”。要在苦短的人生中追寻理想、幸福,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于是终日奔波苦,一刻不得闲,成了一只停不下来的陀螺。身在其中,你又要读不想读的书,要写不想写的字,要说违背良心的话,要见不得不见的人,要参加可有可无的考试,要呆在雾霾重重的大城市,要继续不太热爱的工作,种种沉默,种种不愿,种种不得已,已让你无力吐槽。忙与盲,是常态。
如此,那句“喝茶去”,天籁一般,醒耳醒心。与其浑浑噩噩忙忙碌碌,不如清清爽爽淡淡喝茶。由人的时间,进入茶的时间,在茶的时间里,反观人的时间价值。慢,不是施施然的浪费,是从容优雅,是道法自然,是晶莹玲珑,是接受一盏甘露的滋养。闲,亦不是百无聊赖,无所事事,而是抽取两三个人的繁忙,去到幽静处,求得这瓦屋纸窗一壶茶,仿佛给自己打开了一扇敞亮的天窗。
好风如水。簟纹如水。时光如水。柔情似水。心静如水。上善若水。君子之交淡如水。在水一方,有位佳人……原来,美好的事物都和容易被忽视的水有关。茶,更是有灵魂的水吧。云纹缓缓流过杯底,笑容以最美的姿态绽放,纠结的事情可以放一放,工作似乎不用那么忙,计划了几年的旅行计划应该明天就可以动身。是茶在劝慰,是茶在柔软,是茶在告诉我们朴素而古老的智慧。
一杯茶,是一个新的切入口。在一杯茶里,我们重建对时间的认识,亦是进入此生的多重维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