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人们开始研究艾米莉迪金森诗歌以来,关于她的诗歌意象著作和论文停留在对某个意象、某一类意象上进行,如:从语言技巧、创新艺术以及意象特征等分析。这些对诗人所用意象的研究往往只是片段性的,少有将其诗歌所有的意象作为一个系统进行考察。目前,关于迪金森诗歌原型意象的分析与研究还存在比较大的空间尚待挖掘,相关方面研究专著和较少。因此,本书将引入意象和原型意象理论,以迪金森诗歌的意象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文本分析,找出作品里的各类原型, 就有可能全面把握诗人意象的整体性质和意义。
艾米莉·迪金森(1830-1886年)是出生于19世纪中叶美国新英格兰上层社会家庭的女诗人,她一生足不出户,摒弃一切世俗欢乐,将大部分的人生时光用于照顾家人、沉思和写诗。迪金森一生创作了1800多首诗作,其诗歌以意象丰盈,结构奇特著称。她擅长使用意象表现手法,取材于家乡、住宅周围熟悉的环境中的花鸟草虫以及种种典型的新英格兰自然风景,将最抽象的概念变成了最具人格感受力的具体事物,将无限的情思和思想浓缩在有限的诗行之中。诗歌中丰盈、奇特、洗练的意象为迪金森赢来了意象派杰出先驱的称号,事实上,迪金森在美国诗坛上享有独特的地位,影响了20世纪的庞德、艾米、罗威尔、威廉斯、桑德堡、斯蒂文斯、弗罗斯特、肯明斯、哈特、克莱恩、艾略特等一大批诗人,架起了通向现代主义的桥梁,她已被公认为标志着美国诗歌新纪元的里程碑。
1890年是迪金森研究的起始阶段。这一时期诗歌版本的推陈出新,同时也开启了积极评价诗人天赋及严肃探讨其诗歌价值的先声。自此,迪金森研究势头一直经久不衰,研究的视角和方法也不断推陈出新。
自从人们开始研究艾米莉·迪金森诗歌以来,关于她的诗歌意象著作和论文停留在对某个意象、某一类意象上进行,如:从语言技巧、创新艺术以及意象特征等分析。这些对诗人所用意象的研究往往只是片段性的,少有将其诗歌所有的意象作为一个系统进行考察。正如BartonLeviSt.Armand在《艾米莉·迪金森与她的文化》-书中所指出的那样“自从1890年艾米莉·迪金森第一部诗集问世到1962年《最后的收获》的出版,迪金森研究的历史一直是试图建立一个规范,迪金森的诗歌被分割,肢解,挑选,并编出选集,这使我们面临一种危险——忽视创作这些作品时的最初情感的危险,我们以自己的期盼和愿望重塑着艾米莉·迪金森,却侵犯了诗人自己所建构的艺术整体性。”的确,面对迪金森诗歌里大量洗练、隐晦的意象,仅仅在一首或一组诗歌的环境中想要就某一单个意象内涵进行分析与理解是存在一定困难的,至少这种抽离的方式使得把握与理解存在不完全性和不完整性。因此,有必要在总结前人意象研究成果基础之上用整体的、系统的眼光去勾勒迪金森诗歌意象系统,应该看到迪金森所用的单个意象是整个意象系统这个“被面”中的一小块“布片”,而每块“布片”的选用以及所有“布片”的缝合,体现了诗人独特的思想、审美情趣和创作策略。
本书改变了国内外分割迪金森诗歌意象整体性的研究方式,通过系统的研究方式突破以往对迪金森诗歌意象分析的局限,视诗人所有意象为一体,从宏观上达到对迪金森诗歌意象总体轮廓的清晰把握,将其诗歌意象作为系统进行考察,勾勒出一个建立在基督文化与希腊神话基础上灵光四射的原型意象王国。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书首先抓住诗人各类意象的总体特征,然后进行系统分类,采用文本细读法和统计的方法梳理诗人诗歌中出现的各种意象,并对这些意象进行归类,建立一个完整的意象库。根据以前的研究者对迪金森诗歌主题分类的方法,从意象所表现内容方面将诗人所用意象分成四类:自然意象系统、家园意象系统、死亡意象系统、宗教意象系统。面对这四大意象系统所包含的纷繁复杂的意象分支,本书从加拿大文学批评家诺思罗普·弗莱对原型的定义出发,试图总结出迪金森诗歌中反复出现的典型意象,及具有原型性的意象,以此种方式突破以往对其诗歌意象分析的局限,视诗人所有意象为一体,从宏观上达到对迪金森诗歌意象总体轮廓的清晰把握。
目前,关于迪金森诗歌原型意象的分析与研究还存在比较大的空间尚待挖掘,相关方面研究专著较少。因此,本书将引入意象和原型意象理论,以迪金森诗歌的意象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文本分析,找出作品里的各类原型,就有可能全面把握诗人意象的整体性质和意义。当然,在分析迪金森诗歌意象中那些具有原型意义的意象时,笔者注意到了诗人对原型意象的变革,即“独创性”的问题。因此在分析这些意象时笔者将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两方面结合,力争做到全面、深入、细致地凸显迪金森诗歌意象系统的总体特征与关联。
第一章 意象理论及艾米莉·迪金森诗歌意象概说
第一节 意象理论与原型意象
第二节 艾米莉·迪金森诗歌意象概说
第二章 艾米莉·迪金森诗歌自然意象群
第一节 自然意象群概说
第二节 水意象
第三节 植物意象
第四节 动物意象
第五节 四季意象
第六节 色彩意象
第三章 艾米莉·迪金森诗歌中的家园意象群
第一节 家园意象的概说
第二节 家意象
第三节 门意象
第四节 庭院意象
第四章 艾米莉·迪金森诗歌死亡意象群
第一节 迪金森诗歌的死亡观
第二节 死亡意象
第三节 死者意象
第四节 丧葬礼仪意象
第五章 艾米莉·迪金森诗歌中的宗教意象群
第一节 迪金森诗歌中的圣事意象
第二节 宗教人物意象
第三节 宗教事物意象
结语
参考文献
《艾米莉·迪金森诗歌意象群及原型意象研究》:
一、花
19世纪著名园艺家Waterman在他的畅销书《花典》中这样说:“花的语言近来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熟悉这种语言看来已是定势,即使不是礼仪教育的必选部分,至少也是一种优雅高贵的修养,是女士们先生们书房中渴望得到的东西,尽管不一定是必需的东西。”广泛阅读英美两国浪漫主义作品,我们可以发现:“鲜花”意象几乎是浪漫派作家的一个结构性的意象。每一个浪漫主义作家笔下都有“花”意象出现,或做叙事的实际背景,或是抒情的触媒,抑或是诗人幻梦的栖居之地。在花园这个结构性的意象里,浪漫主义美学的一个核心理念“自然之崇拜”被视觉化了和原型化了。维多利亚时期诗人常用花特别是玫瑰来比喻、象征爱情的甜蜜和忠贞。浪漫主义文人则不仅描绘花卉给人的各种美感享受,还根据古典神话或民间传说,运用花卉表达丰富的象征意义,包含了爱情、品德、思想状态,也常有政治、社会和宗教等方面的意义。
迪金森非常喜欢花,她的父亲在14亩的庭园里为她建了一座花房。极具男权文化意识的父亲认为,对于一个女人来说,种花是一种比写诗更适合的职业。自13岁起,迪金森就开始在自己的花园中种植各种花卉。迪金森在诗歌中喜爱描写各类花卉,如玫瑰、蒲公英、番红花、龙胆根、水仙花、银莲花、铁线莲、郁金香、石竹等等。但由于其生前只发表了7首诗,所以当地的人们都知道她是园丁,而不知道她是诗人。花卉种植生活启迪和丰富着迪金森的诗歌创造,里奇指出,迪金森一生在自家小院里培育花卉,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为花卉主题诗歌的创造奠定了基础。
迪金森十分熟悉各种花卉的特性,在诗中除真实地再现了它们的植物特性之外,她还对它们所代表的象征意义很感兴趣,她对花卉的诠释与当时的流行文化赋予花卉象征意义是大相径庭的,迪金森所生活的19世纪中叶的美国新英格兰,是一个典型的父权制社会,在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的美国仍是以男性的价值观和价值标准为依据的父权社会,女性长期处在社会边缘的地位,女性只是以男性社会所规定的社会角色而存在着,即作为男人的妻子、情人或家庭中孩子的母亲而存在着,女人被完全限制在家庭生活中,成为合格的女儿、妻子和母亲,是她们人生的唯一目标,她们没有自己的事业,经济上依附于丈夫,在家庭和社会活动中都没有话语权。一个典型的维多利亚传统家庭,父亲在家中有绝对的权威,母亲则扮演着‘房中的天使’;男孩被送到学费高昂的学校读书,女孩则被关在家里接受廉价的家庭教师的指导。而“家庭天使”是人们对完美女性形象的要求,也成为一种主流文化,对各阶层女性产生了深刻影响,首先外形上要求妇女能优雅,以满足男性的感官需求,其次,女性需要培养含蓄、谨慎、贞洁、节俭尤其是贞洁与服从的品质,努力提高她们自身的魅力以胜任家庭主妇这一角色。而女性要争得文学领地的~席之地,则受到更多的传统文化的阻碍与拘束,要摆脱文化中的这种拘禁,需要女性作家抵制文化价值体系中的女性自我牺牲的信条在男性世界中积极探索和定义女性身份,迪金森深谙此理:“要说出全部真理/但不能直说——/成功之道,在迂回,/我们脆弱的感官/承受不了真理/过分华美的宏伟”。因而迪金森将自己的女性意识和女性经历杂糅到自然意象中,委婉地说出了关于女性在这个父权制社会下生活的“全部真理”,同时迪金森选择了与众不同的生活道路,她拒绝成为那些被迫顾影自怜,失去个体独立性,成为男性附属品的传统女子,而是勇敢地选择做一位倍受关注但毫无权利和自由的人,做一个默默无闻的女诗人是自我发展中的不懈追求,她勇于像男人一样维护她的自尊、独立和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