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氏十三经注疏(套装上下册)》包括:《圆觉近释》、《梵网经合注》、《四十二章经解》、《佛遗教经解移》、《八大人觉经略解》、《心经注解》、《金刚经注解》、《无量寿经义疏》、《观经四帖疏》、《首楞严经纂注》、《维摩诘所说经注》、《楞伽经记》、《法华通义》。除了经典原文之外,主要篇幅是历史上高僧大德对这些经典的注释。因为这些经典都是古代翻译出来的域外经典,是外来文化输入中国的历史见证,在历史上都曾经历了一个文化冲突与融合的过程,在一代又一代佛教义学高僧的努力下,逐渐被中国人所理解,并经过消化吸收的过程,逐步实现了中国化,成为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正是因为这些高僧的深入研究与系统解读,佛教经典才在中国落地生根,广为传播。今天,我们借助中国古代高僧的经典注疏,可以更加全面、深刻、清晰地理解这些经典。
早在二十年前,我就曾经给在三秦出版社工作的朋友赵建黎提出一个建议,希望他能够考虑编辑出版佛教十三经。当时的想法其实很简单,一方面是因为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已经成为时代的必然潮流,而佛教经典又是这一潮流得以推进的必要支撑,所以一佛教经典将越来越为社会所需求;另一方面,佛教经典的出版应该借助於一些传统的文化因素,借机而行可能会更具吸引力,而释氏十三经其实就是仿照儒家十三经的名称,希望能以这种组团性呈现方式,在与儒家文化经典的呼应中获取更多的感召力与影响力。
当时,我还做了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选取了十三部最有影响力的经典,同时也徵求了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着名佛教学者黄心川先生的意见,也得到他的大力支持。可惜因为出版社有多方面的考虑,加之我忙於他事,而佛教出版市场也在千变万化,此事後来就搁置下来了。让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二十年後,我的学生史全超竟能接续前缘,得益於齐鲁书社社领导的魄力和同仁的慧眼,开始编辑出版穴释氏十三经注疏移,这其中的因缘真让我感慨万千。
穴释氏十三经移是指佛教当中十三部最有影响的经典。近年来,关於佛教十三经的具体经目,学界和教界稍有不同的意见,但大同小异,仅有个别经目略有出入,有的侧重考虑各个不同佛教派系之间的平衡,有的侧重考虑佛教经典在历史上传播的广度与影响的深度,有的则是考虑经典本身内容的相互呼应与整体的完整统一。这次,齐鲁书社所选取的十三经注疏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第一,所收入的十三经为晚清着名佛教学者杨仁山居士根据佛教理论与传播实践等因素综合考虑之後所选定的,包括:《四十二章经》、《佛遗教经》、《八大人觉经》、《金刚经》、《梵网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维摩诘经》、《法华经》、《圆觉经》、《心经》、《楞伽经》、《楞严经》。这十三部佛经基本涵盖了佛教的主要思想与核心信仰,同时兼顾了流传的广度与影响的深度。这些经典支撑了中国佛教的主流形态,特别是唐以後中国佛教的基本思想情趣,均可从这些经典中得到充分而直接的理论滋养,所以,我认为是最为恰当的一种十三经版本。另外,十三经中有五部为鸠摩罗什所译,再次印证了鸠摩罗什的佛经翻译堪称中国佛教译经事业的典范,他的译经风格和译经成果对中国佛教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本次选取的十三经都是注疏本,包括:《圆觉近释》、《梵网经合注》、《四十二章经解》、《佛遗教经解移》、《八大人觉经略解》、《心经注解》、《金刚经注解》、《无量寿经义疏》、《观经四帖疏》、《首楞严经纂注》、《维摩诘所说经注》、《楞伽经记》、《法华通义》。除了经典原文之外,主要篇幅是历史上高僧大德对这些经典的注释。因为这些经典都是古代翻译出来的域外经典,是外来文化输入中国的历史见证,在历史上都曾经历了一个文化冲突与融合的过程,在一代又一代佛教义学高僧的努力下,逐渐被中国人所理解,并经过消化吸收的过程,逐步实现了中国化,成为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正是因为这些高僧的深入研究与系统解读,佛教经典才在中国落地生根,广为传播。今天,我们借助中国古代高僧的经典注疏,可以更加全面、深刻、清晰地理解这些经典。
序
圆觉经近释六卷 唐佛陀多罗译 明通润述
梵网经合注七卷附玄义 姚秦鸠摩罗什译 明智旭述
四十二章经解一卷 後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 明智旭着
佛遣教经解一卷 姚秦鸠摩罗什译 明智旭述
人大人觉经略解一卷 後汉安世高译 明智旭解
心经注解一卷 唐玄奘译 明宗泐 如圮同注
金刚经注解一卷 姚秦鸠摩罗什译 明宗泐、如圮同注
无量寿经义疏六卷 曹魏康僧镗译 隋慧远疏
观经四帖疏四卷 刘宋畺良耶舍译 唐善导集记
首楞严经纂注十卷 卷首卷末各一卷 唐般刺密谛译 明真界纂注
维摩诘所说经注八卷 姚秦鸠摩罗什译 姚秦僧肇注
观楞伽经记十八卷卷 首补遗各一卷 刘宋求那跋陀罗译 明德清记
妙法莲华经通义二十卷 姚秦鸠摩罗什译 明德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