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及民国京剧编演新戏刍议》的主要内容分为:1.20世纪初中国戏曲革新探索的困境、2.谁主沉浮:清末及民国中国戏曲革新的主体模式、3.民国初年戏曲改良的政治环境——《新安天会》及其启示、4.清末民初京剧改良与近代“公共领域”的形成、5.清末及民国京剧编演新戏运动及启示、6.民国初年梅兰芳与转变中的梨园文化、7.由近代戏曲史中的“齐、梅”关系谈起、8.程砚秋戏剧思想及实践、9.从梅兰芳到荀慧生的新剧创制变迁、10.个性化戏曲的创制:尚小云的侠剧,等。
钟鸣,1977年生。现任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副主任、副教授。厦门大学古代文学硕士、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戏曲学博士。2009年完成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后就职于中国戏曲学院。
主要从事戏曲文化学、西方戏剧史论、戏剧创作及跨文化戏剧研究。已出版学术专著及教材四部,在《读书》、《学术界》、《北京社会科学》、《戏曲研究》、《戏剧艺术》及《戏曲艺术》等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发表、演出的戏剧作品有《深水区》、《赤裸的巧克力》等。
第一章 20世纪初中国戏曲革新探索的困境
第二章 谁主沉浮:清末及民国中国戏曲革新的主体模式
第三章 民国初年戏曲改良的政治环境——《新安天会》及其启示
第四章 清末民初京剧改良与近代“公共领域”的形成
第五章 清末及民国京剧编演新戏运动及启示
第六章 民国初年梅兰芳与转变中的梨园文化
第七章 由近代戏曲史中的“齐、梅”关系谈起
第八章 程砚秋戏剧思想及实践
第九章 从梅兰芳到荀慧生的新剧创制变迁
第十章 个性化戏曲的创制:尚小云的侠剧
附录一:近代伶入演剧助赈简表
附录二:《剧学月刊》中陈墨香戏曲理论笔记与文摘
附录三:南通伶工学社启示录——重谈早期现代戏曲教育革新诸困境
《剧刊》在发行了15期之后悄然停刊了,而比停刊更为让人惋惜的是,那些真正能够实践他们为之憧憬的“国剧”梦想的行动计划,一个个因故夭折。比如他们想办的“北京艺术剧院”,皆因经费无着而最终作罢。1935年在北京美术专门学校里添设了戏剧系,但办了几年,因无经济帮助等原因,也被迫解散了,致使“国剧运动”在中国戏曲上只留下了理论上的声音,而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和更多的回应。难怪运动的领导者之一余上沅不无失意地感慨社会不要戏剧了。对于其失败原因的分析,安葵先生以为:“尽管他们对戏曲的认识比胡适、傅斯年等人更客观,但他们不认识中国政治斗争的严重性,想离开政治去搞艺术,结果仍然是行不通的。”其实,即使紧跟政治和实事搞的艺术也未必就是他们想要的国剧。
如果从戏曲理论史的角度看,“国剧运动”的学者们倒未必失败了,因为理论批评本身无所谓失败,其价值只存在于对于真理的不断寻找;但如果从一场运动的角度看,他们确实是失败了。像余上沅自己所说的,他们无法触动“像喜玛拉雅山一样的社会”,因为他们离舞台太远了。他们认识到了中国旧剧的一些精华,但却无法真正和这些精华相接近相结合,和中国当时最最繁荣的舞台演出相结合。他们能够理解中国戏曲的美,但是这些美如何能够转化为他们想像中的“国剧”的美,这不是一个仅凭想像猜得出来的结果,必然需要和这些美的体现者、戏曲演出的从艺者进行深度的交流和合作,进行舞台的尝试和实验,没有他们的参与,要想实现新剧的理想、美学的转化,何其难哉。
20世纪初,中国戏曲理论的探索之路是艰难的,中国戏曲文化革新的主体模式探索是艰难的。难就难在如何理清文人与艺人在这场革新运动中的位置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重要的不是“外人”对他们关系的理解,而是他们自己对这层关系的理解:他们各自是如何看待自己以及如何看待对方的价值、作用、影响、功能等。这些怀着繁荣中华戏剧理想的有志之士,有没有人看到,自己身上或多或少的根深蒂固的传统士大夫文化和心态,是比“喜玛拉雅山一样的社会”更可怕的阻碍?有没有人想到中国戏曲的理论探索和革新之路,关键在于寻找到新的文人与艺人的结合方式?有没有人预料到即将出现的这种结合,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一直以来以文人为中心的探索主体模式所遭遇的困境,对于中国戏曲未来有着启示性的意义,并将推动中国戏曲达到一个新的高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