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次大战为何发生?国际体系为何总是从相对平静走向这样一个转折点各国不得不展开体系规模的战争或采取甘冒这种战争之险的行动呢?《大战的起源》是美国学者戴尔科普兰的代表著作。本书对大战的起源问题作了深入的解读,试图寻找历次大战原因的共有因素,认为国家之间力量对比的变化会加剧大战爆发的危险。 
		 
	
[美]戴尔·科普兰(Dale C.Copeland),弗吉尼亚大学政府和外交事务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兴趣包括大国间经济相依的根源、现实主义者和建构主义者的分野、内集团/外集团理论、信誉建立的逻辑,以及国际政经和国际安全的相互作用等。在International Security,Security Studies等重要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曾获麦克阿瑟奖和梅隆奖(MacArthur and Mellon Fellowships)。
鸣 谢/001
原始文献缩略语/001
导 论/001
  问题的重要性/004
  论证方法/005
  史实证据/010
  本书的结构/013
第一章 对现实主义大战理论的反思/015
  动态差异理论/024
  论证的意义/031
  关于本书理论的逻辑问题/035
  方法论:大战的定义/041
  实际研究方法/043
第二章 对外政策选择与大战的可能性/054
  模型概述/057
  危机的引发与和解/064
  冷战竞赛的初始阶段/077
  各种理论假定的比较/083
第三章 德国安全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准备/086
  现行理论无法解释的经验难题/092
  德国预防性战争情绪日益强烈/095
  大战时间推迟:德国的战争计划(1911~1913年)/098
  最后的接触:德国准备全面战争(1913~1914年)/108
  1912~1913年巴尔干危机:避免预防性战争/113
  德国国内冲突与第一次世界大战/119
第四章  
7月危机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25
  主要行为体(德国)的选择次序问题/128
  7月初:构筑预防性战争平台/130
  实施全面战争计划/136
  决定命运的一个星期:7月26日至8月1日/143
第五章 苏联崛起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86
  战争原因分析/187
  酝酿已久的大战/194
  军事集结阶段:1933~1936年/198
  进入危机阶段:1936~1937年/203
  危机与抵制:1938年1~12月/207
  迈向深渊:1939年1~9月/213
  以最大优势作战:1939年9月至1940年5月/218
  最后的疯狂巴巴罗萨行动:1940年5月至1941年6月/223
第六章 两极体系、力量转化与冷战的起源:1945~1950年/234
  关于冷战的论争/235
  预防性遏制政策的起源:1945年/240
  不惜代价夺取先机:长崎灾难之后的美国政策/262
  美国1945年遏制政策的悲剧/267
  斯大林对美国政策的反应与冷战的开始/272
  美国的战略计划:1945~1950年/276
第七章 柏林危机与古巴导弹危机/286
  柏林危机:1948年/292
  柏林危机:1961年/295
  肯尼迪、赫鲁晓夫与古巴导弹危机/304
  尾声/341
第八章 大战:从伯里克利到拿破仑/343
  伯罗奔尼撒战争/344
  第二次布匿战争/348
  法国-哈布斯堡王朝战争:1521~1556年/352
  三十年战争/356
  路易十四战争/365
  七年战争/374
  拿破仑战争/380
第九章 论证的意义/391
  现实主义与大战/393
  体制形式、自由主义理论与大战/396
  本书理论的现实意义/399
附 录/410
索 引/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