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将唐宗宋祖并称,但与唐太宗相比,长期以来,宋太祖并没有受到世人足够的重视与关注,他所开创的大宋王朝也一直被误解与低估。《王立群读<宋史>之宋太祖》一书作者在全面掌握和充分吃透史料的基础上,以人物、事件为中心,用富有文采而感性的文字,幽默而睿智的语言,细致描绘大宋开国前后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举凡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斧声烛影、金匮之盟、太祖誓碑等宋初历史事件的始末和真相,宋太祖赵匡胤、南唐后主李煜、后蜀皇帝孟昶、大小周后、花蕊夫人等著名历史人物跌宕多姿的人生历程和精彩故事皆娓娓道来。对宋太祖一生功过及大宋王朝的历史地位也做了合乎学理、执论允当的辨析和总结。
王立群,1945年生,山东新泰人。1982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当时称“河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出版有《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研究》、《现代〈文选〉学史》、《〈文选〉成书研究》等学术专著,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现任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典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史记》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五世宗托孤
显德六年(959)夏四月,周世宗在北伐幽州之时,忽感身体不适,无奈之下,终止了对契丹的用兵,暂且归京。六月,驾崩,享年39岁。在周世宗最后不足两个月的时间内,他开始认真考虑后周的未来,考虑后周政权的移交问题。现在,他最大的麻烦在于儿子太小。周世宗共有七个儿子。公元950年,柴荣的长子和老二、老三被汉隐帝诛杀郭威在京城的家属时一并杀掉,此时柴荣30岁。三年后(953)柴荣在澶州生下柴宗训。大限将至之时,长子(实为第四子)柴宗训也仅有7岁,年轻的幼主能够驾驭眼下的政治局面吗?应该安排一个怎样的辅政格局才能实现后周政权的平稳过渡呢?
一石四鸟
显德六年六月初九,在周世宗离世的前十天,周世宗突然下诏:立魏王符彦卿女为皇后。这是周世宗为保证幼子顺利接班的第一个大手笔。
这就奇怪了:安排幼子顺利接班和立皇后有什么关系呢?
原来,周世宗的第一任妻子被汉隐帝所杀,后来立的皇后是重臣符彦卿的女儿宣懿皇后,这次新立的皇后是宣懿皇后的妹妹。宣懿皇后的第一任丈夫是后汉的李崇训。李崇训因谋反在郭威攻破城池时自杀,自杀前曾杀死全家之人,宣懿皇后因为躲在帷幔之后而得以幸免。郭威的士兵入室,符氏镇定自若地告诉士兵们,其父和郭威是老友,士兵们被符氏的从容淡定所慑,不敢造次。郭威得知后,把她交还给符彦卿。符氏感念郭威,遂拜郭威为义父。柴荣的原配被杀后,郭威提亲,将符氏再嫁柴荣,后被柴荣册立为皇后。符皇后极有教养,柴荣性情暴躁,符皇后每每劝解。周世宗征南唐,符皇后不放心,随驾亲征,遭遇暑热而身染重病,显德三年(956)去世。柴荣对符皇后的暴病极为伤痛,三年之中,一直没再立皇后。现在身染重病的时候,忽然下诏立宣懿皇后的妹妹为皇后。这是为什么呢?
周世宗弥留之际的这番册封,显然不是为了柴家血脉的繁衍,也不仅仅是为了填补后宫的缺员。看似无谓的册立皇后其实包含了深刻的政治意图,是周世宗后事安排中的重要一步,是实现政权顺利过渡的一枚重要棋子。
为什么再立一位符后就有可能给政权平稳过渡提供重要保证呢?因为符后背后有强大的政治力量、军事力量。
符后的父亲符彦卿当时是天雄军节度使,封魏王。天雄军前身是唐朝时期的“河朔三镇”之一的魏博(后更名天雄军),是重要的军事藩镇。在契丹占据幽云十六州后,天雄军实际是中原政权与契丹接壤的前沿。河朔三镇,是今天河北省的北部、中部、南部。这个地区不仅是叛乱的频发之地,而且对后周都城东京的影响至巨。自唐代以来,今河北省一带的经济发展迅速,它又处在中原的北部,自此南下,东京便受到严重威胁。河朔三镇中的魏博,地跨今河北省的南部和河南省的北部,在河朔三镇之中更显得重要。因此,五代的十三位帝王中,有六位(李存勗、石敬瑭、李从厚、刘知远、石重贵、郭威)曾任魏博(天雄军)节度使,可见这是一个批量生产皇帝的区域。大限已到的柴荣,册立天雄军节度使符彦卿女儿为后,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它有至少四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稳定大局。
经过立后,最差的结果是符彦卿不大可能觊觎周室的皇位,在皇帝多产区的他反而会以外戚的身份尽全力维护周室政权的稳定。
第二,保卫北疆。
通过立后,强化符彦卿对后周的忠心,防御契丹在后周政权交接时乘虚而入,从而保证后周北境的安全稳定,实现政权的顺利传承。
符彦卿是将门之后,智勇双全,擅长用兵(将家子,勇略有谋,善用兵。《宋史》卷二百五十一《符彦卿传》),在与契丹的历次战争中树立了威名,成为阻挡契丹南下的最有力的屏障。尤其在后晋开运二年(945)与契丹的阳城大战中,在时局不利的情况下,他率领士卒横击契丹军阵,大败契丹十万余众,契丹君主耶律德光最后甚至是骑着骆驼逃回了幽州(乘橐驼以遁)。这次交战,契丹损失惨重。此后,契丹士卒对符彦卿患上恐惧症,有时马生病不喝水不吃草,就会吐口唾沫念念有词地咒骂:“这里难道有符王吗?”(辽人自阳城之败,尤畏彦卿,或马病不饮龁,必唾而呪曰:“此中岂有符王邪?”《宋史?符彦卿传》)后来,晋少主被契丹囚禁以后,耶律德光的母亲问周围的人:“符彦卿呢?”别人回答道:“听说他已经被派回徐州了。”德光的母亲说:“留这个人在中原,怎么如此失策呢(留此人中原,何失策之甚!《宋史?符彦卿传》)。”符彦卿在契丹的威名就是如此之高。
当年,柴荣34岁即位的时候,北汉尚且联合契丹,趁着后周政局的不稳,大举南侵。现在,周世宗在安排后事中册立皇后,就是想使符彦卿忠心耿耿地为朝廷抵御契丹的入侵。符彦卿的用兵以及对契丹造成的恐惧力量,能有效地保证北境的安定、中央的安全,从而实现政权的顺利转移。
第三,安抚符氏集团。
符彦卿众多的兄弟子侄,都在后周担任重要的文武官职,执掌着相当的政权和兵权,形成了一支以他为代表的家族势力,这是所有其他势力集团都望而生畏的一股强大的政治、军事力量。符彦卿如果以外戚的身份维护周室政权,将成为地方节度使保证地方稳定的一个表率。势力强大的节度使尚且戮力护卫周室,其他地方节度使自会效仿,要是有其他想法也会考虑一下后果。
第四,相互牵制。
符彦卿在地方上具有如此威势与声望,从而形成一种对朝廷的监督作用,与中央形成一种牵制关系,从而保证柴宗训统治地位的稳固。
周世宗通过册立符后的一步棋,收到了一石四鸟的效果:
一是在篡权事件频发地的符彦卿不会觊觎周室皇位;
二是能够有效威慑契丹的南侵;
三是能够给地方节度使作出表率;
四是能够与中央形成牵制关系。
这是周世宗这一步棋的多重用意。事实也证明了,周世宗病故、小娃娃登基之后,北方边境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局面。
通过立皇后的办法对地方势力进行了安排之后,周世宗开始册立皇子。以皇长子宗训为特进、左卫上将军,封梁王;以第二子宗让为左骁卫上将军,封燕国公(《旧五代史》卷一百十九《世宗纪六》)。
三年前(显德三年),朝廷大臣上表世宗要求分封宗室、册立皇子的时候,周世宗以“为国日浅,恩信未及于人”的理由拒绝了此事,并且说等到“功德大成”(《新五代史》卷二十《周世宗家人传》)之时分封宗室也不迟。现在后周拓展疆域的功业仍未成功,而且建国时间也仅仅是增加了三年,可周世宗身染重病,再不册立皇子恐怕就没机会了。他此番册立柴宗训为梁王,明显是确定其继承人的身份。这其实是向后周朝廷发出的政治信号:政权马上要进行交接了。
但是,只有7岁的柴宗训也确实无力承担如此重任,必须给他安排一个执政集团辅佐他,辅佐集团的人员必须有威望,必须有政治经验,必须对周室忠心,不会对周室形成威胁。周世宗是怎样安排的呢?
……
谁来管枪
安排好朝中宰臣的同时,周世宗开始调整禁军,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环,也是政权能否顺利过渡的重要军事保证。对禁军将领的安排,让周世宗煞费苦心。
首先,解除殿前都点检张永德兵权。
史书上讲,周世宗解除殿前都点检张永德的兵权,是因为在北伐回京途中出现的“点检做天子”的神秘谶符,但这件事情的可信度并不高。张永德遇事缺乏主见,在“主少国疑”的情况下,不足以担当辅佐幼主的大任,这才是被解职的主要原因。设想一下,一个手握重兵又缺乏主见的将领,很容易被人说服,即使他没有野心,难保手下没有野心,难保手下怂恿撺掇,这对后周政权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潜在威胁。最佳的解决办法,解除其兵权,给予更多的虚职,享受足够高级别的待遇。
其次,将殿前都点检授予赵匡胤。
赵匡胤是周世宗的“藩府旧僚”,是在高平之战后才真正崛起的,声望与军功远比张永德低(赵匡胤进入禁军,一直在张永德的领导之下。史书记载的赵匡胤的攻战,大都是与张永德并肩进行的,且史书中有故意夸大赵的功绩之处),相应地对后周政权的威胁就小。重要的是,周世宗对赵匡胤非常信任,这种信任是赵匡胤通过自己在枪林弹雨中的厮杀而建立起来的,是通过一系列对周室的忠心行动而建立起来的。
有两件事情,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第一件事发生在首次追随周世宗征伐南唐之时。赵匡胤在清流关取得大捷,接着攻克了滁州城。滁州城被攻克后不几天的一个半夜,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当时任马军副都指挥使,率领大军途经滁州城下,传令呼喊打开城门,想进城见见自己的儿子。赵匡胤在城上喊话:“父子虽为至亲,但是,开关城门,这是公事。原谅我现在不能为您老人家开门。”这番冠冕堂皇的表白,言外之意就是忠孝不能两全,当以国家大事为重。天亮的时候,赵弘殷才得以入城(宣祖率兵夜半至城下,传呼开门,太祖曰:“父子固亲,启闭,王事也。”诘旦,乃得入。《宋史?太祖本纪》)。据说,赵弘殷在城外守候一夜后,第二天就病倒了。
第二件事发生在收复南唐江北诸州之后。赵匡胤在从征南唐中每每关键时刻的勇猛表现,引起了南唐国主李璟的恐惧,意识到此人日后终将成为自己的麻烦,就想用离间计除掉他。于是,修书一封,派遣使者到开封呈递给赵匡胤,暗地里又馈赠白金三千两,想以此制造赵匡胤私通南唐的假象,从而引起周世宗的怀疑。没想到赵匡胤不吃这套,把事件本末报告世宗,白金上交国库。南唐不但没有实现自己的想法,反而搭上了白金三千两(唐主畏太祖威名,用间于世宗,遣使遗太祖书,馈白金三千两,太祖悉输之内府,间乃不行。《宋史?太祖本纪》)。
赵匡胤在战场上一贯威猛,屡立奇功,在每次提拔之时又总表现出忠顺的姿态,“功业日隆,而谦下愈甚”(苏辙《龙川别志》卷上),不给世宗留下功高震主、悍将难制的坏印象,而夜半拒父入城、识破南唐离间之类的事件,不管是有心栽花,还是无心插柳,又在不断印证着他对周室的忠心、对国事的勤勉。考虑到后来赵匡胤陈桥兵变拿走了人家的天下,有些人认为赵匡胤所有的这些行为都是在有意作秀,是装给世宗看的。人装一次很容易,难得的是长时间装,如果装一辈子,那就是修养了。因此,即使赵匡胤在兵变前一直在作秀,那也是装得非常到位。
柴荣明地里暗地里一定没少考察赵匡胤对后周的忠诚度,结论是:赵匡胤是一个难得的好干部。他打仗身先士卒,舍生忘死,公而忘私,从来都是把公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不仅打了胜仗缴获物品都归公,而且即使老爹在深更半夜想进城来看他,也坚持原则不放老爹入城,这样坚持原则的干部不多见,是所有后周官员学习的楷模。再说,自从柴荣把赵匡胤调到身边十年以来,赵匡胤总是把每件事都办得妥妥帖帖。我柴荣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就把禁军都交给他统领好了。
再次,提拔韩通为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
虽然赵匡胤掌控了殿前司禁军,但京城禁军尚有侍卫司,下分置马军、步军,两司并不互相统制,而是形成互相制衡的关系。
当时,李重进为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李重进是郭威的外甥,根据后来赵匡胤做了大宋王朝的皇帝后李重进叛乱的事情来看,李重进不可能属于赵匡胤集团的。
周世宗临终提拔的韩通,性格刚强而缺乏谋略,说话做事不经大脑,动不动触犯人,与他人多有不合,对部属也很少体恤,动辄责罚,当时获得了“韩瞠(chēng)眼”的称号。瞠眼就是睁大眼睛,就是瞪眼,意思是说性情粗暴,善发怒(通性刚而寡谋,言多忤物,肆威虐,众谓之“韩瞠眼”。《宋史?周三臣传》)。不过,这个人对后周王室是忠心耿耿的。在赵匡胤陈桥兵变回京后,后周朝廷唯一试图抵抗的人就是他,结果被杀。赵匡胤下令追赠中书令,以礼厚葬。但后来在开宝寺墙壁上看到韩通和他儿子的画像时,内心不悦,命令手下:给我抹掉。韩通的儿子倒是颇有谋略,此人小时得了佝偻病,得了一个“橐驼儿”的绰号,他很早就察觉赵匡胤很有人脉,劝他父亲早做打算,刚愎自用的韩通连儿子的话也听不进。因此,韩通与赵匡胤也不是站在同一条战壕里的,不是一条战线上的。
周世宗正是通过对禁军将领的如此安排,使包括赵匡胤在内的禁军将领彼此互相牵制,形成独当一面军事势力的可能性不大。这一点是很重要的,这是周世宗从后周的政治军事经验中得出的结论。
下面我们再梳理一下显德末年周世宗安排的辅政格局。
地方上以符彦卿为首的节度使势力,维护地方安定与周边安全,监督中央势力;中央朝廷中以范质、王溥、魏仁浦为中心的宰臣集团,制订诏策命令,确定大政方针;中央禁军以赵匡胤、李重进、韩通为首的殿前禁军与侍卫禁军集团,互相牵制,负责京都安全与国家稳定。各派势力之间互相制约,而且每派势力内部也彼此互相牵制。
周世宗为幼主安排如此的辅政格局,是基于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及幼主对未来朝政无力驾驭的局面进行的。当地方势力、宰臣、中央禁军对皇权构不成直接威胁时,幼主的政权就可以稳固了。
事实上,这个辅政格局的安排在周世宗去世的半年内,也的确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保证了后周江山的暂时稳定。但是,这个仓促安排的格局是不是就很完美,能够保障后周的江山一直稳定呢?随着这三方势力的消长,这种辅政格局还能正常运行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