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昆曲大观》丛书六卷函套装。
《昆曲大观·前世今生》以浓墨淡彩泼洒出高雅经典的昆曲穿越时光六百年的画卷。悲欣交集、命运多舛的昆曲人,沧海桑田、由盛而衰的昆曲史,交织成气壮山河、缠绵悱恻的动人绝唱。作者还原了历史,描绘了现实,展示了昆曲600年博大精深的艺术和卓越的魅力。
《昆曲大观·玉山曲话》 用一篇篇小短文留下曲家、曲友、曲迷们与昆曲不得不说的小故事,仿佛一个昆曲小品集,短小精悍,生趣盎然。文集横亘古今,跋涉四海,记录了作者所感所想,所思所悟,是昆曲世界的小小万花筒。
《昆曲大观·名家访谈:北京 美国》 为北京、美国昆曲名家访谈录,采访对象涵盖丛兆桓、侯少奎、张毓雯、乔燕和、陈安娜 、尹继芳等二十多位昆曲名家、曲家、学者。
《昆曲大观·名家访谈:上海 香港 台湾》 为上海、香港、台湾昆曲名家访谈录,采访对象涵盖蔡正仁、岳美缇 、华文漪 、梁谷音、张洵澎、王芝泉、计镇华、郑培凯、王安祈、张静娴等近三十位昆曲名家、曲家、学者。
《昆曲大观·名家访谈:南京 苏州》 为南京、苏州昆曲名家访谈录,采访对象涵盖张继青、范继信、石小梅、胡锦芳、李鸿良 、吴新雷等二十多位昆曲名家、曲家、学者。
《昆曲大观·名家访谈:杭州 温州 郴州》为杭州、温州、郴州三地昆曲名家访谈录,采访对象涵盖汪世瑜、沈世华 、龚世葵、张世铮 、王奉梅、雷子文等二十多位昆曲名家、曲家、学者。采访对象大部分是70岁以上的昆曲艺术家,大体按照生旦净末丑的顺序排列,采访内容涉及访谈者从艺经历、对昆曲的感想、昆曲的前尘往事,该书口述历史,如同昆曲活化石。
二百余万纪实文字 真实展现六百年盛衰起伏的昆曲命脉
八百余幅珍贵图片 呈现光影间昆曲世界的至雅至美
百位昆曲人口述心史 人品艺品薪火相传
十年采访路寂寞艰辛 抢救史料功在千秋
后记
2005年退休后,经过大约两年的思考和准备,开始了我的“昆曲之路”。
选择这条道路,使我遭遇了几近残酷的考验,不仅面临经费问题,更主要的是,这对我而言几乎是完全陌生的领域。所幸,在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打下的底子,在社会上风吹雨打的诸多经历,还有在“昆山之路”所体验到的经济背后的政治和文化的经验,成就了我的选择。
不久后,《昆曲之路》悄然问世。其间,吴新雷老师给了我专业的指导和审定。之后,作为过渡,又写了《昆虫小语》。接着,《大美昆曲》如期推出。
起初,这些作品是对伪文化的一种反抗,但我很快意识到,身上还肩负着一种责任。于是我开始酝酿和计划《昆曲大观》的写作。这不仅是一个“项目”,还是一个“工程”。一个人去做,有些冒险,或者不自量力。但总有一种精神在支撑、在牵引,让我只能不惜一切也不顾一切地往前走,孤单、寂寞地往前走。
十年来,我采访了数百位昆曲人,大部分是七十岁以上的艺术家,尽可能详尽地记述他们的老师、他们的足迹、他们的心声。只是可惜还是晚了点,有的好不容易联系到地址已经过世(朱世藕);有的飞越大洋赶过去,却已经不能言语(张充和);有的采访到了但已经垂垂老矣,说不出太多故事……
不仅遗憾,更多的是难受:自采访以来,倪传钺、洛地、范继信、吕传洪、姚继荪相继去世;有的采访后便得知患了癌症;有的突然中风不能言语……
或悲或喜,五味杂陈。所幸还“抢”了一点,写了一点。
《昆曲大观》全书共六卷,大体布局如下:
第一卷“前世今生”,在《昆曲之路》和《大美昆曲》的基础上做了修改和补充,从纵横两条线着手,主要写的是1921年传习所建立以后,昆曲的起起落落和现当代海内外的昆曲状况,尽可能选取方方面面、角度不一的代表人物,同时,相关的专家、领导、源头以及争鸣等,也做了力所能及的概述。
第二卷“玉山曲话”,主要将第一卷因体例原因难以收入的昆曲资料,以短文的形式写出。
第三卷至第六卷为“名家访谈”,主要以七十岁以上的昆曲艺术家为采访对象,将我对他们的采访对话整理留存。这几卷均按照生旦净末丑的顺序排列,前后则按辈分排列。同时,也保留了对昆曲专家、学者、曲家和其他重要相关人员的采访。为避免重复,在第一卷中作为代表写到的人物,访谈部分从略。由于访谈中涉及的内容太多,只能删节部分,但尽可能保留被访者的基本观点,观点相左者,也保留各自的陈述。访谈文字稿大多由被访者审阅过,但由于种种原因,也有部分被访者未能审阅,只能根据当时的采访录音整理,若有不妥,还请见谅。
访谈的原始录音和部分录像、图片,将另行制作,少量留存;相关评论及作者的昆曲日记,作为《昆曲大观》的参考资料也将结集出版。
我清楚,这样的访谈,感兴趣的可能不多,或者很少。众声喧哗,未必有几个人注意寂寞的行者。但是寂寞本就不是为了喧哗。选择寂寞,为的是留给后人声音,留给后人财富。
一辈子的寻找与守望。真实不虚,俯仰无愧!
十年来,苏州当地乃至文化部和中国作协,给了我很多支持。尤其是苏州宣传部和文联,他们知人识人一以贯之的态度让我温暖。我寄寓的昆曲源头巴城镇的领导和村民,还有家人、朋友、工作室同事和昆山的“甲乙丙丁”们,给了我有力支撑。2015年以来,昆山的领导给予了可贵的支持……
感谢昆曲,感恩所有。
杨守松
2016年12月
杨守松1943年生于盐城农家,196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在江苏昆山工作三十六年,曾任昆山文联主席、苏州市文联副主席,2005年退休。国家一级作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著述700余万字,出版有《杨守松文集》计十九卷。作品先后获奖九十余次,其中包括:江苏省人民政府个人文艺大奖(1992年)、中国作家协会优秀报告文学奖(1992年)、《人民文学》创刊45周年优秀报告文学奖(1994年)、中国报告文学学会改革开放30年全国30篇优秀报告文学奖(2008年)、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2014年)。
前世今生
等你六百年
002 等你六百年
021 复活
041 在劫难逃
059 终于过节了
075 昆曲“入遗”幕后
086 始作俑者不言功
103 我拿“青春”赌明天
118 一个“中心”
135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153 龙的传人
风雅大师
173 风雅大师
191 两个聋子的对话
207 大武生“活关公”
221 “好声音”与“活皇帝”
237 满庭花雨 姹紫嫣红
254 高处不胜寒
271 孤独为艺术发酵
285 张充和的“昆曲之路”
305 “昆虫”追梦八十年
321 异国他乡有知音
盛世元音
335 “昆大班”传奇之“源”
350 何谓学者
367 江南昆曲老名士
379 不须自冻阳春雪
399 昆曲遇见“小人物”
415 又见“玉山雅集”
430 大美昆曲 美从何来
449 故乡的人和事
469 昆曲小镇 盛世元音
玉山曲话
第一辑 古与今
002皇帝是粉丝
004收拾起和不提防
005灵魂的事
007昆曲传世演出珍本全编
009桑毓喜,为“传”字辈立传
011遂昌处处汤显祖
012遂昌寻亲
014昆曲十番
017无锡天韵社
019扬州的“空谷幽兰”
024泰州有昆曲
028昆曲在广州
031深圳昆曲迷
034付出,是一种责任
039走进昆曲的内心
041“党魁”曾永义
043蔡欣欣的“快”与“慢”
045陈彬与“水磨曲集”
048“蓬瀛”两千期
050昆曲推广热心人
052“同期”遇见温宇航
054园林与昆曲
057粉墙花影
058冰火两重天
060通俗向高雅致敬
062昆曲趋同化,悲耶,喜耶
064曲会一问
第二辑缘与源
070“源头”的缘起
072昆曲:三个村,一棵树
078寻找梁铸元
080再访梁铸元
083寻找古莲池
085我的“浣纱记”
092缘太短,情太长
098金色大厅“小梅花”
100李沁:从“杜丽娘”到“薛宝钗”
102昆曲的婚礼
104从“流浪猫”到“小杜丽娘”
108从“小春香”到昆曲“小老师”
111昆曲与连环画
114白先勇在巴城
116三阳开泰
119“曲叙”
121寻梦周庄
124太仓还有昆曲吗?
第三辑院与团
130过节 过招 过瘾
140姹紫嫣红开遍
144永昆“吃野草”
146张烈“三怪”
148草昆“琵琶”
150有昆曲,就年轻
152三姐妹和三兄弟
154小美女的“霸气”
156小生差点被“开除”
158相约郴州
161红楼选秀
163红楼一“梦”
165同志,你好!
167五子登科
169五代同堂,后继有人
172昆曲,与佛有缘
175情关难过
177两个传习所
179悲欢离合情人节
181大师对接
183义演所见、所想
185昆曲“下凡”进地铁
188修竹一梦
第四辑人与戏
194黄源和《十五贯》的故事
197无人可“继”
199芳声依旧
203《送京》之情
205虚实之间
208红楼梦中人
214假小子,真宝玉
216因为敬畏,所以不敢不努力
218泪飞,临川四梦
220桃花扇:政治与爱情
221隐雷
224梁祝
226雪梅花开
228单雯,往前走!
231两个书生,两个“贾宝玉”
233水磨的昆曲
235梁谷音的遗憾
238元宵“狮吼”
240“占”花魁
244《密誓》,皇帝也跪吗?
246“吴汉杀妻”及其他
248张军的《牡丹亭》
252“婷婷”玉立
254如花美眷
257华贵与凄美
259记者的眼光
261北西厢,南西厢
263从“惊梦”到“跪池”
265从“相约”到“小宴”
第五辑我和你
270“昆曲才子”王正来
277“高”山流水
279弦歌论道
285琴曲和鸣
288因为昆曲相遇
290小饮对眉山
292“家门”
295曲罢凭谁顾
297笛师
299可怜最是离人泪
302奔戏的“青衣”
304九岁“朝圣”
306义工、苦工
308雅集并蒂莲
312雪落无痕
314游园
315缘分或天意
318感恩所有
323在国家图书馆讲昆曲
325怕谁评论
327偷得大师半场戏
330我唱昆曲,你别笑
332天街“小宴”
334虎跳峡与【山坡羊】
336杜丽娘与跳舞草
338为了昆曲,抱歉了
340名家短评
346后记
名家访谈:北京 美国
北京
生
丛兆桓 4
侯少奎 20
马玉森 30
旦
张毓雯 56
林萍 69
乔燕和 88
白晓华 113
净
周万江 140
附
刘厚生 166
田青 174
郭启宏 182
朱复 192
欧阳启名 223
美国
陈安娜 232
尹继芳 255
张蕙元 271
张厚衡 283
李林德 292
罗锦堂 315
闻复林、蔡青霖 335
林萃青 363
张东炘 370
名家短评 380
后记 386
名家访谈:上海 香港 台湾
上海
生
蔡正仁 4
岳美缇 26
旦
华文漪 46
梁谷音 64
张洵澎 76
王芝泉 90
净
方洋 114
陈治平 130
末
计镇华 148
陆永昌 160
丑
刘异龙 192
张铭荣 213
附
周志刚、朱晓瑜 232
张静娴 252
叶长海 257
徐希博 277
倪大乾、冯力英 292
香港
郑培凯 322
台湾
曾永义 336
洪惟助 343
王安祈 357
蔡孟珍、杨振良 392
朱惠良 401
名家短评 408
后记 414
名家访谈:南京 苏州
南京
生
石小梅 4
旦
张继青 28
胡锦芳 45
王维艰 67
净
赵坚 90
末
姚继焜 104
黄小午 111
丑
范继信 122
姚继荪 162
张寄蝶 174
林继凡 200
附
吴新雷 222
张弘 258
苏州
生 旦
凌继勤 274 柳继雁 275
附
顾笃璜 292
周秦 307
顾聆森 333
名家短评 340
后记 346
名家访谈:杭州 温州 郴州
杭州
生
汪世瑜 4
旦
沈世华 20
龚世葵 34
朱世莲 39
张世萼 42
王世荷 58
末
张世铮 68
丑
周世琮、朱雅 96
王世瑶 109
附
王奉梅 138
薛年勤 150
洛地 155
温州
生
林媚媚 180
旦
刘文华 200
末
吕德明 208
附
沈沉 218
张烈 231
林天文 250
黄光利 262
郴州
生
唐湘音 294
旦
罗艳 300
净
雷子文 306
丑
唐湘雄 328
附
李沥青 334
名家短评 338
后记 344
等你六百年
中国的昆曲在明清之际曾经辉煌了二百年之久。
大约在六百多年前的元朝末年,昆曲最早发源于江苏昆山傀儡湖、阳澄湖交接的正仪(今属巴城)一带,它起初的名称叫昆山腔。弋阳腔、海盐腔、余姚腔、杭州腔、昆山腔是元明南戏五大声腔,如今前四种声腔已经失传。明代中叶(正德、嘉靖年间),魏良辅“十年不下楼”,对昆山腔进行了改革,融南北曲为一体,此后称为昆曲。
根据史料记载,明万历至清乾嘉年间,是昆曲在中国最为辉煌的“盛世”。这期间,昆曲北上,逐渐取代了北曲,在京城迅速流传、风靡,并且从明朝一直延续到清朝中期。万历年间,以苏州为中心,向全国拓展,流转大江南北,至于南方闽粤,直达西部边陲。
陆庭《昆剧演出史稿》说,“明神宗万历一朝五十年中”(1573-1620),苏州、南京和扬州是昆曲的三个中心。
徐渭在《南词叙录》中说,明中叶,扬州便流行余姚腔、弋阳腔、海盐腔、昆山腔,而魏良辅改造后的昆山腔逐渐显示它的婉转流丽,加之梁辰鱼的《浣纱记》横空出世,昆山腔成为主流已成定势。扬州的文人“一见钟情”,无论得势或者失意,往往在昆曲中浸淫。
昆曲的流传,必定要和本土文化融合。昆曲到了温州,就“吃野草”,成为“草昆”;到郴州到四川,就“吃辣椒”,成为湘昆、川昆;到北京,“吼西北风”,成为北昆……昆曲(所谓“大曲”)到扬州,就和扬州的民歌小调(所谓“小唱”)结合,汲取营养,成为“扬昆”。至今活跃在昆曲中的扬州白,便是一个明显的见证。
明亡清始,饱受屠城之祸的扬州,因据南北水运要冲,经济命脉的独特优势使之迅速恢复元气,盐商巨贾渐次聚集扬州。他们附庸风雅,一掷千金,或者高薪聘请曲师教唱,以显其地位尊贵,或者蓄养家班,其阵容之强大,几乎囊括所有的大腕明星。
盐商的兴起和文人的喜好,使得昆曲在扬州迅速发展。扬州所辖泰州、高邮,也出现了许多昆曲家班。家班首推俞锦泉家女昆部,“粉白黛绿不知数”,“俞君声伎甲江南!”“千秋风雅”,“彻夜娇歌”(冒襄语)。
李斗《扬州画舫录》记载,乾隆皇帝六次南巡,“两淮盐务例蓄花、雅两部以备大戏”,而且“分工派段,恭设香亭。奏乐演戏,迎銮于此”。
文人士大夫和盐商的推崇,使得民间的昆曲清唱成为“时尚”。天启、崇祯年间,扬州妓女和“秦淮八艳”差不多,也以习唱昆曲为身价,市民们亦以歌曲为荣耀,还在关帝庙、熙春台“斗曲”,其情其景,和苏州虎丘曲会类似。
扬州的昆曲,在郑板桥《扬州》一诗中有十分形象的描述:“画舫乘春破晓烟,满城丝管拂榆钱。千家养女先教曲,十里栽花算种田。”
还要指出的是,汤显祖的老师罗汝芳,是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的三传弟子,泰州学派后期重要人物达观和尚与汤显祖心有灵犀,汤翁的佛号“寸虚”就是达观所赐。《玉茗堂集》中有两首诗留下汤翁在泰州的足迹。
孔尚任和泰州更是难分难解,《桃花扇》之修改、首演与完善,都在泰州完成……无论从哪个角度,都可以印证陆庭关于扬州为全国昆曲三个“中心”之一的说法。张岱《陶庵梦忆》说,杭州余蕴叔家班有一次演出时,“万余人齐声呐喊!”而苏州枫桥场神庙的职业昆班的演出,“四方观者数十万人”。难怪陆文衡在《啬庵随笔》中说是“通国若狂”,可见,时人对昆曲的追捧,远比现在的追星族还要疯狂!
明万历年间温州人姜准所著《歧海琐谈》说:“每岁元夕后戏剧盛行,虽延过酷暑,勿为少辍。如府有禁,则托为禳灾、赛祷……且戏剧之举,续必再三,附近之区,罢市废业,其延姻戚至家看阅,动经旬日……”
清人劳大与《瓯江逸记》说:“温州向多倡家……其俗最好演戏。或于街市,或于寺庙庵观,妇女如云,搭台纵观,终日不倦。”
明万历初,有吴县人朱裳到郴州游幕,连他家的“苍头”都会唱昆曲,冬天下雪,他约了同僚好友,在离郴州不远的万花岩山洞口大唱昆曲。
湖南人在外地做官,也把昆曲带回家。清同治年间,陈士杰任江苏按察使回乡,多次邀请江浙昆曲艺人到桂阳演戏。
在桂阳八个民间宗祠戏台题壁上,发现上演的剧目就有一百四十六个,其中不同剧目一百一十九个!1974年,临武县香花公社甘溪坪大队的草台上,发现有用化妆粉写的“宣统二年,胜昆文秀班在此连演十六天”的记载。甘溪坪是个只有一百多户的村庄,昆曲戏班能演十六天,可见昆曲深入民众的程度。
乾隆二十一年(1756)8月17日,山西各地秀才到太原省试后,举行了规模盛大的“曲子大会”,与会者“几五百人”。在比较偏远的省份,众多秀才汇聚一起唱曲,可见昆曲的影响范围之广。
“东”风西渐,俗登庙堂。一时间,皇帝老儿也都上了瘾,康熙对做昆笛用的竹子都亲自过问,可见其喜欢、重视到了何等地步!康熙五下江南,两次有昆曲供奉,直至迷到“岂可一日少闲”?乾隆五十五年(1790)八十大寿,皇太后六十岁、八十岁生日庆典,都调集大批南方伶人进京演出,其规模其声势,可谓空前绝后。乾隆六下江南,初次巡幸,“因喜昆曲,回銮日,即带回江南昆班中男女角色多名”,在景山内垣的住处有一百多间,人称“苏州巷”,足见皇帝喜好之极,皇家梨园之盛。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王公贵族、豪门内府、文人雅士,作为一种“身份”的标志,皆以欣赏昆曲为荣。
随之,一大批职业昆班如雨后春笋出现,苏州一带就有数千“专业”演员!他们大多在专业的戏班,也有在“家班”,多靠演出昆曲为业。这样的戏班、家班,北京、天津、苏州、杭州、扬州、上海,直至湖南、广西、山西……星罗棋布。演出多,“明星”多,捧场的、追星的不计其数,大画家大书法家文徵明,可以一个月不洗脚不沐浴,却对昆曲痴迷,往往从早上一直听到晚上,是个典型的“昆虫”!
来自歌剧之乡的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在他的《中国札记》中,不仅惊叹于中国的经济殷实富裕,而且亲身感受了昆曲在中国人生活中的无可取代的地位。他写道:“这个民族太爱好戏曲表演了!这个国家有很多年轻人从事这种活动,戏班的旅程遍布全国各地,他们忙于公众或私家的演出,凡盛大宴会都要雇用这些戏班,客人们一边吃喝一边看戏,十分惬意,以至宴会有时要长达十个小时,戏也一出接一出演下去,直到宴会结束。”
正是在这样丰厚的土壤中,产生了一大批戏剧作家,出现了数以千计的昆曲剧本。沈璟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之一。
无疑,昆曲辉煌的二百年间,最为杰出的人物是汤显祖。以《牡丹亭》为代表的“临川四梦”,“上承‘西厢’,下启‘红楼’”,成为中国戏剧史上与关汉卿、王实甫等巨擘相比肩的伟大剧作家,而从文学、美学和哲学思想的高度和深度上说,则与同时期的莎士比亚遥相对应,堪称东西方的双璧。
汤显祖的出现不是偶然的。他是成百上千的剧作家中涌现出来的佼佼者,他是千万昆曲迷所呼唤出来的大作家,也是中国封建体制下逼酿出来的愤世嫉俗追求爱情自由和精神释放的叛逆英雄。
昆曲最为兴盛的时候是乾隆年间,仅在苏州就有大小四十七个剧团,每天都有昆曲演出。“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每家每户都会唱“收拾起”“不提防”两句昆曲唱段)。昆曲的盛行,已经到了不分朝代不分民族不分贵贱的地步。《红楼梦》里有多次演剧活动的描写,绝大多数是昆曲。特别是康熙年间,《长生殿》和《桃花扇》的演出,京城朝野和富商云集的扬州争相观看,其轰动性的效应,绝不亚于当今任何一次明星大腕的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