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 |
战典5:八路军征战纪实 ![]()
本书记述了平型关战役、雁门关伏击战、夜袭阳明堡、七亘村伏击战、广阳伏击战、晋察冀反“八路围攻”、平汉路破袭战、长生口伏击战、收复晋西北七城战役、神头岭战斗、响堂铺伏击战、保卫黄河河防作战、町店战斗、北岳区反“二十五路围攻”、冀中区粉碎五次“围攻”、齐会战斗、黄土岭战斗、磁武涉林战役、百团大战、狼牙山战斗、沂蒙山区1941年冬季反“铁壁合围”、黄崖洞保卫战、北岳区1943年秋冬季反“扫荡”、岱崮战斗、安阳战役等二十五场战斗。
《战典5:八路军征战纪实》:八路军是由陕甘宁边区的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4.6万人改编而成。“铁流两万五千里,直向着一个坚定的方向,苦斗十年,锻炼成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八路军将士奔赴抗日前线——首战平型关,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激战黄土岭,日军的“名将之花”凋谢在太行山上;百团大战,振奋了全国人民抗战信心……在历时八年艰苦卓绝的持久抗战中,八路军收复华北、东北大片国土,在华北建立了晋察冀、晋绥、晋冀鲁豫和山东四大解放区,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做出了伟大贡献。
《战典5:八路军征战纪实》: 平型关战役——八路军115师首战告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夜袭阳明堡——抗战时期八路军受到蒋介石现金奖励的战例。 七亘村战斗——八路军129师三天之内连续两次伏击日军,打破了“用兵不复”的原则。 黄土岭战斗——八路军晋察冀军区部队击毙阿部规秀,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多田骏哀叹:名将之花凋谢在太行山上。 百团大战——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参战兵力多、规模大、时间长、战果卓著的一次大战役,振奋了全国的抗战信心。 狼牙山战斗——面对敌人,五名战士宁死不屈,毁掉枪支,义无反顾,纵身跳下数十丈深的悬崖。这就是气壮山河的“狼牙山五壮士”。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中国共产党缔造和领导的人民军队,诞生在武装斗争中,成长于浴血奋战里,至今已经走过了八十八年的辉煌历程。
这支历经磨难、英勇善战、百炼成钢的军队自诞生起便展现出历史上一切剥削阶级军队从未有过的风貌,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冲破艰难险阻,纵横山河疆塞,战胜了一个个强悍凶恶的敌人,创造了无数个军事史上的奇迹,上演了一场场气势恢宏的英雄活剧。众所周知,我军所走过的并非一条平坦大道,是极其曲折和无比艰辛的。其间经历过苦难,遭受过挫折,甚至陷入过绝境,充满着鲜血与泪水。八十八年来,我军历经大大小小成千上万次战役战斗,既有陆战、海战、空战,也有山地战、平原战、丛林战;既有敌后游击战、运动战、阵地战,也有大兵团围歼战、追击战、攻坚战;既有进攻战、伏击战、奇袭战,也有防御战、遭遇战、突围战;既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经典传奇,也有英勇果敢、以柔克刚的战争奇观;既有酣畅淋漓的大胜,也有刻骨铭心的失利……这一次次战役战斗汇成了人民军队从无到有、由弱转强的发展壮大史,令世人叹为观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只有熟悉历史、读懂历史、借鉴历史,才会认清昨天、珍惜今天、放眼明天,不会为浮云遮望眼;才会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军队,不会迷失政治方向;才会以史鉴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不会在前进的行途中走弯路。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着眼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战略运筹,强调要着力培养有灵魂、有本领、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军队因战争而存在,军人以打赢而荣耀。当前,我军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迈进任重道远,必须牢记强军目标、坚定强军信念、献身强军实践,认真学习和研究人民军队的战争史,从历史的角度加以审视,用辩证的眼光加以剖析,更好地把握治军规律、带兵要则、指挥方略,不断提高驾驭未来信息化战争的能力,勠力同心追寻强军兴军的光荣梦想。这也正是编写《战典》丛书的初衷。 本丛书按照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四个历史时期,分别撷取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二方面军、第四方面军和西北红军;八路军、新四军和东北抗日联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二野战军、第三野战军、第四野战军和华北野战部队,以及中国人民志愿军所属各支部队具有鲜明代表性的近300个战例,力求在浩瀚的史料中寻找那幅血与火、生与死的历史画卷和不朽传奇。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林林总总的战役战斗,根本无法穷尽人民军队所走过的惊心动魄的战斗历程、所书写的荡气回肠的英雄传奇、所孕育的凝心聚魂的革命精神,只是力图运用权威的文献资料、珍贵的历史照片和当事人的亲身经历,以纪实的手法和生动的语言,崭新的视野和独到的见解,还原历史真相,讲述传奇故事,展现英雄本色,揭示我军血脉永续、根基永固、优势永存的根本所在。 由于作者水平及查阅资料等因素所限,书中难免有不当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一批历史文献和当事人的回忆文章,得到了军事图书资料馆等单位和有关同志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并由军事科学院军史专家进行审读把关,军事科学院政治部宣传部包国俊副部长为丛书的最终付梓付出了艰辛劳动,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李涛,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和百科研究部军事术语与军事志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大校军衔,军事学博士。1970年生于山东济南,1989年入伍,三次荣立三等功。从事军事科研20多年来,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出版了20多部500余万字的军事著作,其中独立完成10部,获中国人民解放军图书荣誉奖1项,全军军事科研优秀成果特等奖1项。主要作品有:《肝胆相照——毛泽东与国民党爱国将领》《峥嵘岁月——毛泽东与巾帼英豪》《大围追——国民党军围堵红军长征揭秘》《赤都风云——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纪实》《湘江血泪——中央红军长征突破四道封锁线纪实》《奉军》《胜道》《上海合作组织防务安全合作研究》《论中国特色军事文化软实力》等。
1.平型关战役 / 001
2.雁门关伏击战 / 027 3.夜袭阳明堡 / 037 4.七亘村伏击战 / 046 5.广阳伏击战 / 059 6.晋察冀反“八路围攻” / 069 7.平汉路破袭战 / 077 8.长生口伏击战 / 086 9.收复晋西北七城战役 / 091 10.神头岭歼灭战 / 106 11.响堂铺伏击战 / 118 12.保卫黄河河防作战 / 125 13.町店战斗 / 131 14.北岳区反“二十五路围攻” / 136 15.冀中区反五次围攻 / 142 16.齐会战斗 / 158 17.黄土岭战斗 / 171 18.磁武涉林战役 / 186 19.百团大战 / 198 20.狼牙山战斗 / 233 21.沂蒙山区1941年冬季反“铁壁合围” / 243 22.黄崖洞保卫战 / 260 23.北岳区1943年秋冬季反“扫荡” / 275 24.岱崮保卫战 / 280 25.安阳战役 / 285 参考书目 / 294
1.平型关战役
始建于金代的卢沟桥,位于北京西南永定河上,全长266.5米,桥上石柱雕着形态活泼、栩栩如生的大小石狮485个。清朝乾隆皇帝御笔题写的“卢沟晓月”石碑,至今仍矗立在桥东北侧。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盛赞卢沟桥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 然而1937年的卢沟桥,却不同于往常,战争的阴霪正笼罩在它的上空。 7月7日夜,驻北平(今北京)丰台日军在卢沟桥附近举行挑衅性的军事演习,诡称1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中国军队驻地宛平县城搜索。在遭到守军严词拒绝后,日军即炮轰宛平城,向卢沟桥发动进攻。这就是震惊世界的“七七”事变,亦称“卢沟桥事变”。蓄谋已久的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卢沟桥畔隆隆的炮声,震惊了世界,也惊醒了中国人民;日本法西斯的种种暴行,更激起了4万万同胞的民族义愤,要求对日抗战的热潮席卷全国。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自此全面爆发。 在关系到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迅速做出反应,事变的第二天即发表《通电》:全国同胞们!平津告急!华北告急!中华民族告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中共中央的宣言,大大激励了全国军民同仇敌忾、坚决抗战的信心。为实现全国民族抗战,毛泽东、朱德致电蒋介石,要求全国总动员,并代表红军将士请缨杀敌。 7月15日,周恩来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递交蒋介石,郑重声明:愿取消红军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准备随时奔赴抗日前线。 两天后,蒋介石在庐山发表公开讲话:“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的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的决心。” 8月22日,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宣布在陕甘宁辖区的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下辖第115、第120、第129师,每师辖2旅,每旅辖2团。 25日,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改编命令,将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改编为八路军总指挥部,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叶剑英任参谋长,左权任副参谋长,任弼时任政治部主任,邓小平任政治部副主任。辖3个师和1个特务团,共4.6万人。 10月21日,南方八省十三个地区坚持游击战争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下辖第1、第2、第3、第4支队,共1万余人。北伐名将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 在中国共产党的不懈努力和全国人民日益高涨的呼声中,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终于形成了。 这时,北平、天津相继沦陷,沿平绥铁路(今北京——包头)西进之日军侵入山西,并沿同蒲铁路(大同——风陵渡)南下,对中国军队形成右翼迂回包围的态势。 鉴于华北战局危急,八路军不待改编就绪,即在总指挥朱德、副总指挥彭德怀率领下誓师出征,东渡黄河,日夜兼程,挺进山西抗日前线。 8月22日、25日,115师主力由陕西省三原县云阳镇出征;9月3日和30日,120师主力和129师主力由陕西省富平县庄里镇出征。 时任115师独立团团长的杨成武回忆道: 八月三十日进抵黄河西岸的韩城芝川镇,准备由禹门口东渡黄河。站在渡口,放眼北望,只见滔滔激流如从天外飞来,以一泻千里之势向下游涌去;滚滚怒涛似催征的战鼓,向中华民族的儿女发出了战斗的号召。 可是,这时国民党的口岸检查官却不承认我们一一五师独立团,不准我们渡河。我们独立团原是红军第一军团的第一师,在云阳整编时,缩编为一个团。由于国民党反动分子企图利用整编来限制和削弱我们的力量,不把我们团列入编制序列,我团就缩为一一五师直属独立团,我任团长。为了执行党中央、毛主席的命令,尽快开上抗日前线,只得把独立团和第六八五团临时混合编队乘船,这才通过了国民党当局设置的障碍,渡过黄河,进到晋南的万荣城。 时任115师344旅供给部部长的傅家选回忆道: 我们是从陕西省的三原县桥底镇出发的。经富平县、蒲城县、合阳县到达韩城的芝川镇渡过黄河天险。 那时正逢雨季,黄河水急浪高,波涛翻滚,全部人马均乘木船渡河。由于船工水手操作熟练和部队遵守渡河纪律,全旅顺利渡过黄河,没出事故,真是了不起! 此时,国民党军在消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指导下,丧师失地,节节败退,“展开长途竞逃的奇观”——当兵的用步枪挑着抢来的包裹、鸡鸭,当官的坐着轿子,赶着驮有箱笼的牲口,争先恐后、慌不择路地溃逃。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整齐威武、斗志昂扬、纪律严明的八路军勇敢地迎敌而进,宣传抗日救国纲领,号召各阶层人民组织起来抗战,犹如黑暗中的一缕明光,照亮了三晋人民。人们奔走相告,扶老携幼夹道欢迎,都将希望寄托在英勇挺进的八路军身上。 当时在115师344旅687团供给处工作的刘炳华回忆道: 从原平下车后,天又下雨了。我们向北走,国民党军队却向南走。路上,我们看见国民党大批的溃兵歪戴帽子,用步枪挑着弹药、包裹和老百姓的鸡,碰到我们就问: “你们往哪里开呀?” “上前线去打鬼子!” “鬼子的飞机大炮厉害呀!” “我们八路军的步枪、手榴弹更厉害!” “哈哈!你们他妈的吹牛皮。凭几支吹火筒、大刀片能打鬼子?” “你们不信,就看老子去打吧!” 八路军并没有辜负民众的期望,入晋不久便取得了震惊中外的平型关大捷。 9月中旬,由平绥路东段向西南进犯的日军华北方面军板垣第5师团,在察哈尔派遣兵团的配合下,肆无忌惮地向内长城线逼近,先后侵占阳原、蔚县、广灵并向山西省的浑源、灵丘进攻,企图突破平型关、茹越口要隘,进而向国民党军第二战区扼守的晋西北长城防线进攻,以期打开晋北通路,实现右翼迂回,配合华北方面军主力歼灭平汉铁路(今北京——汉口)沿线的国民党军第一战区主力。 在日军的大举进攻下,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命令第6、第7集团军退守雁门关、茹越口、平型关内长城一线,企图凭借有利地形和既设阵地阻止日军进攻,保卫山西腹地。同时要求八路军先头部队尽快挺进晋东北协同其坚守内长城防线。 为积极配合第二战区友军作战,阻滞日军的攻势,八路军总部于9月中旬命令115师主力进至平型关以西的大营镇待机,以343旅前出至平型关东南上寨隐蔽集结,344旅向上寨机动。 平型关,位于山西东北的古长城上,是雁门关以东内长城的要口,也是北平通向晋北的交通要道,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四周群山迭起,沟渠交错。关内只有一条由东北向西南延伸的狭窄沟道,长十多里,沟深数十丈。沟底通道只能过一辆汽车,地势十分险要。 9月20日,日军精锐第5师团第21旅团一部占领灵丘县城。22日,又进至平型关以北的东跑池地区。驻守平型关的国民党军势单力薄,难以阻挡日军前进。 23日,八路军总部命令115师向平型关、灵丘间移动,伺机侧面攻击向该线进攻的日军。 接到命令后,115师师长林彪亲自乘军用卡车到距离日军仅5公里的灵丘城,侦察敌情,了解友军情况,并对平型关一带的地形进行现场勘察。 傍晚时分,平型关东南上寨镇,寒风刺骨,细雨蒙蒙。 115师师部里,在一盏昏暗摇曳的油灯下,林彪摊开地图,向副师长聂荣臻、参谋长周昆、作战科长王秉璋等人介绍平型关周围的地形和初步的作战设想: 从平型关山口至灵丘县东河南镇,是一条由西南向东北延伸的狭窄谷道。其间,关沟至东河南镇长约13公里的山谷,为乱石滩古道,沟深10至100多米不等,道宽不过三五米,仅容一辆卡车单行,地势最为险要。古道两侧部分地段是庄稼地。路北侧崖高数丈,陡峭如削,极难攀登,路南侧山低坡缓,杂草丛生,便于隐蔽部署兵力、发扬火力与展开突击,是伏击歼敌的理想战场。 毕竟这是红军改编成八路军后与日军的第一次交手,面对的是武器精良、训练有素的日军主力板垣征四郎的第5师团,事关军威民心,绝对不能有任何闪失。一向谨慎的林彪反复征询聂荣臻等人的意见:这一仗打不打? 聂荣臻语气坚定:“打!为什么不打呢?利用这么好的地形,居高临下,伏击气焰骄纵的敌人,这是很便宜的事嘛。现在不是打不打的问题,而是要在日本侵略军的第一次交锋中,打出八路军的威风来,给全国人民的抗日情绪来一个振奋!” 周昆等人也表示同意。 林彪决心抓住日军骄横、疏于戒备的弱点,利用平型关东北的有利地形,出其不意,以伏击手段,将由灵丘向平型关进攻的日军歼灭于峡谷之中。具体部署是: 第343旅第685团位于白崖台以西,截击日军先头部队,消灭关沟至老爷庙之敌;第686团位于右侧,实施中间突击,分割歼灭小寨至老爷庙之敌。第344旅第687团在西沟村、蔡家峪、东河南村一带,断敌退路,阻敌增援;第688团为师预备队,向东长城村集结。师独立团和骑兵营进至灵丘、涞源方向,牵制与打击援敌,保障全师翼侧安全。 为了靠前指挥,林彪照例把指挥部设到了距离一线部队——第686团后面不到1里的一座山头上。自从南昌起义中国共产党有了属于自己的军队后,在长期处于敌强我弱的劣势情况下,这支军队不仅没有被摧毁被击垮,反而不断发展壮大,与早期中共将领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24日,115师在上寨镇小学校的土坪上召开了营以上干部战斗动员大会。 会上,林彪宣布了作战部署。聂荣臻作了战斗动员,指出:日军板垣征四郎的第5师团武士道精神很强,在日军中颇有名气。等待我们的将是一场恶仗,必须作好充分的准备。 会后,林彪、聂荣臻组织与会干部进行现场勘察。只见群山之中,蜿蜒着古老雄壮的内长城,平型关坐落在群山之间。这一带虽山势不高,但山连山、峰接峰,地势十分险要。 这时,侦察员报告:日军已经进至蔡家峪以东地区,有于明日进攻平型关的可能。 为达成战斗的突然性,林彪、聂荣臻果断下达了出击命令:343旅于晚24时出发,进入距敌预计经过的汽车路仅二三里的白崖台一线设伏,344旅随后开进。 命令下达后,师卫生部副部长谷广善带着欧阳奕向林彪请示有关战斗中伤员救治的问题:战场上的伤员由营、连卫生人员负责从阵地上抢下来,在团卫生队负责包扎止血等,然后送到师卫生部来,经处理后再转到位于五台县石嘴、耿镇一带的八路军总部医院。 由于师卫生部的大部分人员正在后方组建师医院,随师主力行动的卫生部连同炊事员在内才18人。谷广善面带忧虑地说:如果战斗中伤亡较多,恐怕就要让部里再派些人来。 林彪把手挥了挥说:“没关系,最多有一两百伤员了不得了!” 在林彪看来,此战取胜是毫无悬念的。一是地势占优,居高临下;二是打伏击,八路军在暗处,日军在明处;三是对由红一方面军老底子改编的115师的战斗力充满信心。 当晚,第115师主力部队从上寨、下关赶到离平型关30余里的冉庄一带,隐蔽集结,进行战斗准备。 天公不作美。突然间,夜空中闪着电光,雷声震耳欲聋,下起了瓢泼大雨。午夜时分,部队利用暴雨和黑暗做掩护,由冉庄向平型关东北之白崖台开进,沿着一条东西走向的山沟向西而行。 山沟里伸手不见五指,谁也辨不清哪边是路哪边是河。河滩上蜿蜒不平,大小石头杂乱横陈,极为难走。崎岖的山路又常常被从山沟里流出来的水淹没,有的地方没膝,有的地方深及腰部。指战员们手拉着手,艰难地前进。115师的指战员们既无雨具,又无御寒的服装。雨水从头顶顺着胸前、脊背流到脚跟,军装全沾在身上。 晋东北山区的深秋原本就寒意阵阵,又遇上暴雨天气,冷风袭来,指战员们浑身冰凉,冷透筋骨,直打哆嗦。黄土路早已变成了胶泥场,人踩上去又粘又滑,连连摔跤。有的战士草鞋陷在泥里,摸了一下找不到,就只好光着脚赶路。有的战士干脆脱掉鞋子光着脚走。 随暴雨接踵而来的是摄人心魄的山洪。战斗们只得把枪支和弹药挂在脖子上,手拉手或拽着马尾巴,从齐腰甚至齐胸深的急流中趟过去。河水寒冷透骨,许多的人牙齿碰得“咯咯”直响,两条腿早就冻麻木了,但他们情绪激奋万分,早已忘记了疲劳,忘记了脚疼,向前奔进。所有人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早点赶到阵地,狠狠地消灭日寇! 时任686团2营卫生所班长的张继璜回忆道: 平型关大捷前的中秋节我们卫生所随营部住在山西当地一个地主家里。地主听说我们八路军是北上打日本的,大为惊讶,继而感动。特地准备了一顿丰盛的晚餐招待我们。这是我从小到大吃过的最丰盛的一顿饭。最后地主祝我们八路军北上抗日“旗开得胜”,当时我们卫生所的战士年纪都不大,没什么文化,不明白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卫生所所长牛步云有文化,跟我们说“旗开得胜”是个好词,是祝愿我们打胜仗的。结果我们八路军115师几天后还真是“旗开得胜”在平型关打了个大胜仗。24日夜里那场雨听说给其他部队带来挺大的麻烦(指688团被山洪所阻,未能赶到战场),这都是很多年后我才听说的,对我们团到没造成什么困难。长征的时候比这艰苦多了,就是夜里非常冷,我们穿的还是夏天的军装呢。 25日拂晓,115师参战部队除344旅688团被山洪所阻,未能到达预设阵地,被留作战役预备队外,其余各部均隐蔽地进入设伏地域,完成了战斗准备。 此时,指战员们赶了一夜的山路,没有吃一口东西,身上的衣服还是湿漉漉的,又冷又饿,趴在凉气袭人的泥地和山石上,严阵以待。 时间一秒一秒地缓缓滑过,在指战员们焦急的期盼中,天渐渐亮了,雨也停了。 激战前的战场,出奇的平静。谷底的那条公路如一条僵蛇静静地卧着,沟道里空无一人。昨夜逞够了威风的秋风,此刻也和缓了很多,枯黄的草丛在战士们的视线中轻轻摇晃。四周的山坡上,凋零的树木在秋风下瑟瑟发抖。谁也不会料到一支数千人马的大军,正悄无声息地隐伏在这荒山野岭之中。
你还可能感兴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