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家和儒家之后,中国历史又产生了以慧能的《坛经》为代表的禅宗智慧。在禅宗产生之后,中国思想的主干就是儒道禅三家。于是,不再是儒道互补,而是儒道禅互补。这才有人们所说的据于儒、依于道和逃于禅的存在方式。一个人可以同时兼修儒道禅三种,也可以只是专修其中之一 
		
	
      彭富春,1963年生,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十、十一届全国爪大代表,第十二届武汉市政协副。1979-1983年学习于武汉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1985-1988年学习舟国社会科学院,师从李泽厚教授,获哲学硕士学位;1991-1997年学习于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大学,师从海德格尔晚期弗莱堡弟子博德尔教授,获哲学博士学位。1998年起任武汉大学教授,并兼任靠前多所大学教授。主要研究美学的一般理论、德国现代哲学(海德格尔)以及中国先秦思想。主要著作有:《论老子》、《论。国学》、《论海德格尔》、《无之无国学》、《论海德格尔》、《无之无化――论海德格尔思想道路的核心问题》(欧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哲学美学导论》、《哲学与美学问题》、《论日;国的智慧》、《美学原理》等。2001年被SHOU*选入教育部很好青年教师资助计划。2002年荣获教育部全国人文社科很好著作二等奖。2003年荣获宝钢全国很好教师奖。2004年被SHOU*选入教育部新世纪很好人才支持计划。
**部分  《坛经》译解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宗宝本) 
行由品** 
般若品第二 
疑问品第三 
定慧品第四 
坐禅品第五 
忏悔品第六 
机缘品第七 
顿渐品第八 
护法品第九 
付嘱品第十 
第二部分  《坛经》论述 
**章  性与心 
一、佛性 
二、自性或自心 
三、个体的心 
四、心念或心行 
五、心与万法 
第二章  心的戒定慧 
一、戒 
二、定 
三、慧 
第三章  心的迷误 
一、著相 
二、著空 
第四章  心的三无 
一、无念 
二、无相 
三、无住 
第五章  自心佛与净土 
一、佛 
二、净土 
三、世间出世间 
第六章  禅与DANG*当代智慧 
一、禅的边界 
二、DANG*当代现实与思想 
三、新禅宗智慧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