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书的五大特性:1、知识性:体系完整,读者可全面的了解中国佛教文化;2、鉴赏性:图片精美,文字具有可读性;3、实用性:贴近生活,注重佛教文化中有助于积极地解决现实人生问题的内容;4、收藏性:一套在手,一览无余,益于收藏;12、资料性:大量图片和文献资料,是本书具备参考价值。
《中国佛教文化之旅》丛书五大特性:1.知识性:体系完整,读者可全面了解中国佛教文化;2.鉴赏性:图片精美,文字具有可读性;3.实用性:贴近现代生活,注重中国佛教文化中有助于积极地解决现实人生问题的内容;4.收藏性:一套在手,一览无余,益于收藏;5.资料性:大量图片和文献资料,使《华夏文库·名山胜寺系列·清凉世界:五台山》具备参考价值。
慈悲·和谐·至善·超越
——编者的话
佛教源于印度次大陆,东汉时期传入中国,经本土化的融合、传播与发展,逐渐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来源和组成部分。因此说,佛教是中国历史进程中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其思想理念对治国大业社会和谐均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其义理主张更有助于协调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其所倡导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追求内心平静人生和谐,其讲求心灵、言行至善至美的准则,告诫人们不断超越自我的智慧,更是为众生提供了心灵的慰藉和依归。
中国佛教作为重要的文化存在,在数千年的中国历史文化传承中,遗留了大量经典,创造了许多重要的文化艺术成果.留下了众多名山胜寺。我们可以去芜存菁,从中了解、欣赏、学习中国佛教的优秀精神境界和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成就,来提升自身的文化,艺术品位及修养和价值取向。许多名山胜寺既是传统文化传扬之地和人们修心养性的悠游之所,同时也是许多地方的重要旅游经济资源。
《中国佛教文化之旅》系列丛书的编辑理念就在于.它既视佛教为宗教,又视佛教为文化,更视佛教为能给普通大众的现实人生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智慧,从这三个维度来向读者传述中国佛教。其在编排手法上突出五大特色。一是知识性:全面解读有关中国佛教的历史、宗派、神祗、建筑、文化、艺术等知识;二是鉴赏性:图片、设计、印制力求精美,成为人们爱不释手的典藏之品,三是实用性:面向今人的人生和生活实际,把中国佛教纳入中国历史文化艺术和人们现实生活的框架中,为人们提供一种避开苦难而走向幸福的选择,四是收藏性:它是一个整套的、分类的.成系列的图文书,内容包含史事、人物、仪轨、教义,器物等相关知识,成套在手,一览无余,益于收藏;五是资料性:大量图片和文献资料的引用,使本书具备参考价值,读者、霍可对佛教掌故,高僧大德、经典名著、文化艺术和名山名寺等随查随考。
这是一套图文并重全四色彩印的系列丛书,全套书取九九归原之寓意,编排为历史源流系列宗派系列、神祗系列、建筑造像系列、法事文化系列、艺术系列名山胜寺系列,7大系列,凡81册,合在一起即可对中国佛教进行系统、权威、深刻、生动简明的研读。它既考虑到了对中国佛教宏观精髓做全面性和系统性的把握,又注重了中国佛教中最闪亮、最重要,最有代表性和对今天有益的方面。它尽可能地做到要言不烦、准确到位。当然,我们希望做得尽善尽美,对得起广大读者方家:但由于佛教本身的博大与深奥,知识的庞杂与微妙,鉴于我们才疏学浅,在分类、取向上可能有不妥之处,内容、文字上的错讹也在所难免,真切希望广大读者若发现谬误之处,及时提醒,我们定会尽可能地及时予以纠正,祈愿能够为我们的社会文明提供更多更好的精品佳作,这也是我们由衷的诉求和愿望。
林言椒
壮哉!五台隆起
五台隆起——华北地区最雄浑壮伟的山地
清凉山上无炎夏——多寒的气候
白云悠悠话沧桑
焚经斗法——迦叶摩腾、竺法兰初入五台传法
华严诸经记载的文殊与五台山之因缘
青庙与黄庙——五台山的宗教传承
佛教圣地的形成——五台山的宗教地位
禅林深处有高僧
澄观大师撰述《华严经疏》
无著和尚在金刚窟遇文殊菩萨示现
文殊传法竹林寺——法照大师的神奇经历
梵呗声声幽
皇家气象火华严——大显通寺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塔院寺
般若泉中流般若——殊像寺
天梯髓佛境——菩萨顶
群峰凝碧,月下寒泉——碧山寺
铸铜为瓦,金阁浮空——金阁寺
开花现佛——罗喉寺
藏式风格十方堂——广仁寺
波利传法尊胜境——尊胜寺
皇帝出家,窑洞藏佛——善财洞
璀璨的佛教文物
最古老的唐代木结构建筑寺庙——佛光寺
华夏石雕第一寺——龙泉寺的石雕
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普化寺木雕
精美的艺术长廊
南禅寺大殿内的唐代彩塑
造型生动,精美绝伦——佑国寺的佛教浮雕艺术
与《清明上河图》媲美的岩山寺金代壁画
五台山佛教音乐
醇香醉人的民俗
五台山的美食
五爷庙为什么有求必应
附录:旅游咨询
从台怀镇往东北方向前行两公里,就可以看到碧山寺坐落在风景秀美的北台山麓下。《清凉山志》有一首描述碧山寺的诗:“落日碧山寺,萧然古涧边。白云生翠崦,明月下寒泉。”碧山寺南有华严谷,西有楼观谷,依山筑殿,清静优美。如果从高处观赏,寺庙的殿堂楼阁被层层苍翠葱郁的白杨树包围着,仿佛在一片绿色的海洋中露出的金色岛屿,山谷苍翠,溪泉淙淙,白云出岫,落日鸣蝉,仔细品赏,会觉得此诗的确是写出了碧山寺的神韵,简直是一幅绝妙的工笔画。
碧山寺创建于北魏,重建于明英宗年间,是五台山最大的十方禅寺。所谓十方禅寺,一是指凡出家僧人和四方居士到此,都可以免费食宿;二是指方丈和尚实行选贤制,丛林师父们度的弟子不得在本寺常住,任何人也不得把它攫为私家寺院。碧山寺成为十方禅寺是有历史缘由的。清宣统二年,有乘参、恒修两位居士朝礼五台山,登上北台顶时,天气突变,寒风凛冽,滴水成冰,两入的脚被冻伤了,再加上他们还见到两个半路被冻死的人,于是想到朝拜北台顶需要有个食宿的处所。两位屠士于是创立了“广济茅篷”,并从北台顶下的碧山寺买了一部分房产,使山上、山下连成一体。后来,产济茅篷又与碧山寺合成一体,碧山寺由子孙庙改为十方丛林。
碧山寺面积不大,占地约24亩,有殿堂楼房五十余间。建筑布局也比较简单,在中轴线上有四座大殿,分别是天王殿、毗卢殿、戒坛殿、弥勒殿。
四殿中最有特色的是戒坛殿和弥勒殿。
第三进大殿叫戒坛殿。所谓戒坛就是在殿内正中用青石砌成的讲坛,长5.1米,宽5米,高1.2米,这是五台山惟一的一座戒坛。戒坛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间,最早在这里传戒的是律宗的法聪,法聪曾在这里开讲《四分律》。现存的戒坛为明代遗物。戒坛殿最有文物价值的是戒坛上供有一尊缅甸石雕玉佛。玉佛盘腿坐在缠枝宝相花的莲台上,衣着疏简,肌理细腻,发髻隆起,面颊丰满,神情开朗,凝目下视。这尊玉佛与真人盘坐在那里一般大小,雕刻逼真、精湛,就说当初的玉石原料也是十分难得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