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千万里,贯穿天地间。用最新的资料和最权威的数据,详细介绍了大千地理世界。全书共分八篇,分门别类的向读者介绍了地球,海洋,草原,高原,盆地,沙漠,山脉,江河湖波,沼泽和湿地等地理知识,让我们通过清新的文字叙述了解地球在漫长岁月中的起源,发展和演变,以及地球身上各个部位的形成,特点和分布
纵横千万里,贯穿天地间。用最新的资料和最权威的数据,详细介绍大千地理世界。全书共分八篇,分门别类地向读者介绍了地球、海洋、草原、高原、盆地、沙漠、山脉、江河湖泊、沼泽和湿地等地理知识,让我们通过清新的文字叙述了解地球在漫长岁月中的起源、发展和演变,以及地球“身上”各个部位的形成,特点和分布。
陈百明,1951年11月出生,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学术指导,土地利用规划研究中心副主任。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理系(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研究生),获理学硕士学位。在社会团体和学术团体中曾担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理事兼土地资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土地学会理事兼土地资源分会副主任、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副理事长等,以及《资源科学学报》副主编、《自然资源学报》编委、《地理科学》杂志编委、《中国土地科学》杂志编委、《地理科学进展》》杂志编委、《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杂志编委、《国土科技与管理》杂志编委等。
张笑恒,原名张恒,武汉大学毕业。北京凌云笔图书创作中心总策划,知名图书策划人。生于中原,客居北京,游历于城市乡村,赏美景、观世态、阔人文。爱好传统历史文化,着迷于大千地理世界。为诸多报刊、网站栏目作家,发表地理游记、攻略多篇。文化类的作品有:《神秘的龙文化》、《不可不知的2008个中华文化常识》等。
第一篇 人类共同的家园——我们的地球
第一章 地球的形成与演化
第一节 地球的诞生和演变
地球的诞生和初期发展阶段/地球的前古生代时期/地球的古生代时期/地球的中生代时期/地球的新生代时期/地质年代划分表
第二节 地球各个部分的形成与演变
大气圈的形成/水圈的形成/岩石圈的演化/大陆的起源/大洋的起源和演化/劳亚古陆的起源和演变/冈瓦纳古陆的起源和演变
第三节 地球与生命的起源学说
地球低温起源说/盘古开天地说/康德一拉普拉斯说/大爆炸理论/创世说/一元论/二元论
第四节 人类对地球的认知理论
天圆地方说/地动说/地心说/地幔对流说/大陆漂移说/地球舨块构造理论/海底扩张说/地球膨胀说/中微子地球演化说/地球物理反演论
第二章 地球的结构和物理性质
第一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大气圈/地球的水圈/地球的生物圈/地球的岩石圈/地球的软流圈/地球的地幔圈/地球的外核液怖圈/地球的固体内核圈
第二节 地球的物理性质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赤道周长和半径/地球的赤道引力/地球的地核半径/地球的表面积/地球的磁场/地球的质量和密度/地球的重力和重力加速度
第三章 地球的地形和地貌
第一节 地形地貌的基本类型
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平原
第二节 地形地貌的其他特殊类型
冰川地貌/喀斯特地貌/风成地貌/黄土地貌/冻土地貌/海岸地貌/丹霞地貌/雅丹地貌
第三节 中国地形地貌的基本特征
第一阶梯/第二阶梯/第三阶梯
第四节 各大洲地形地貌的基本特征
亚洲地形的基本特征/欧洲地形的基本特征/非洲地形的基南特征/北美洲地形的基本特征/南美洲地形的基本特征/大洋洲地形的基本特征/南极洲地形的基本特征
第四章 地球的运动
第一节 地球的自转
地球自转的含义/地球自转的方向/地球自转的周期/地球自转的速度及变化/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第二节 地球的公转
地球公转的含义/地球公转的方向/地球公转的速度及变化/地球公转的周期/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第三节 地壳运动
地壳运动定义/地壳运动分类/地壳运动的一般特点/地壳运动形成的地貌/地壳运动的足迹/地壳运动产生的原因
第四节 地球“表面”的网纹
经线/经度/纬线/纬度/本初子午线/日界线
第五章 地球的秘密
第一节 地球自身的秘密
……
第二篇 蔚蓝色的世界——海洋
第三篇 风吹草低见牛羊——美丽的草原
第四篇 “大地的舞台,上帝的脸”——高原与盆地
第五篇 浩瀚无垠的沙海——沙漠
第六篇 世界的脊梁——山和山脉
第七篇 地球的大动脉——江河湖泊
第八篇 地球之肺——治泽与湿地
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指南美赤道附近海水带的异常增温现象。19世纪初,在南美洲的厄瓜多尔、秘鲁等国家,渔民们发现,每隔5至10年,从10月至第二年的3月便会出现一股沿海岸南移的暖流,使表层海水温度比常年高出3~6摄氏度。这里本来盛行的是秘鲁寒流,随着寒流移动的鱼群使秘鲁渔场成为世界三大渔场之一,但这股暖流一出现,那些生性喜欢冷水的鱼类就会大量死亡,使渔民们遭受灭顶之灾。
厄尔尼诺现象使海水水位上涨,让原本寒冷的太平洋东部水域变暖,并引起海啸和暴风骤雨,使南部非洲、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遭受过空前未有的旱灾,同时带给秘鲁、厄瓜多尔和美国加州的则是暴雨、洪水和泥石流。
更加让人们忧虑的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从原来的5至10年一次,到后来的3至7年一次,但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它似乎每两三年就降临一次,这就给附近的人们带来更大更多的灾难。
至于厄尔尼诺形成的原因,则是当代科学之谜。大多科学家认为不外乎两大方面:一是自然因素;二是人为因素。
认为是自然因素造成的人们认为,赤道信风、地球自转、地热运动等都可能与其有关。有人认为,可能是太平洋底火山爆发或地壳断裂喷涌出来的熔岩的加热作用造成洋流变暖,进而导致信风转弱和逆转。根据对近百年来太阳活动变化规律与厄尔尼诺关系的研究,科学家发现太阳黑子减少期到谷值期是厄尔尼诺的多发期,并有2至3次厄尔尼诺发生。另有人推断,也许是因为地球自转的年际速度不均造成的。因为他们发现,每当地球自转的年际速度由加速变为减速之后,便会发生厄尔尼诺现象。
二是人为因素。科学家们认为,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与人类自然环境的日益恶化有关,是地球温室效应的直接结果,与人类向大自然过多索取而不注意环境保护有关。
所有这些,都只是科学家们的推测,关于厄尔尼诺现象的具体成因,迄今为止,他们仍然没有找到准确的答案。
拉尼娜现象
拉尼娜是西班牙语“小女孩,圣女”的意思,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反相,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的一种现象,总是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拉尼娜现象也称反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是太平洋中东部海水温度变暖,拉尼娜现象则是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异常变冷的情况。东信风将表面被太阳晒热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致使西部比东部海平面增高将近60厘米,西部海水温度增高,气压下降,潮湿空气积累形成台风和热带风暴,东部底层海水上翻,致使东太平洋海水变冷。
太平洋上空的大气环流叫做沃尔克环流,当沃尔克环流变弱时,海水吹不到西部,太平洋东部海水变暖,就是厄尔尼诺现象;但当沃尔克环流变得异常强烈,就产生拉尼娜现象。一般拉尼娜现象会随着厄尔尼诺现象而来,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第二年,都会出现拉尼娜现象,有时拉尼娜现象会持续两、三年。
法美两国“海神”卫星发回的最新海洋观测数据表明,近年来,影响太平洋的拉尼娜现象已经明显减弱,“女孩”这回是真的老了。
台风
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海洋上强烈的暖心气旋性涡旋,是一种热带气旋。台风的水平尺度约几百公里至上千公里,铅直尺度可从地面直达平流层低层,是一种深厚的天气系统。
台风形成后,一般会移出源地并经过发展、减弱和消亡的演变过程。一个发展成熟的台风,圆形涡旋半径一般为500~1000公里,高度可达15~20公里,台风由外围区、最大风速区和台风眼三部分组成。外围区的风速从外向内增加,有螺旋状云带和阵性降水;最强烈的降水产生在最大风速区,平均宽8~19公里,它与台风眼之间有环形云墙;台风眼位于台风中心区,最常见的台风眼呈圆形或椭圆形状,直径约10~70公里不等,平均约45公里,台风眼的天气表现为无风、少云和干暖。
……